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阐释是西方后现代话语中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其成因和性质的不同,呈现出三副不同的面孔,即不可阐释、不必阐释和不该阐释。不可阐释是因为意义的消解所导致的无奈之举,不必阐释是由于意义的毫不重要甚至是"死的意义"而自由选择的阅读策略,而不该阐释则是当下面对一些具体作品的一种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2.
穆时英的形象阐释经历了一个变迁的过程,从普罗文学白眉到新感觉派圣手,从软性电影论者到被刺杀的汉奸作家,从尴尬的"抗日英烈"到都市文学的奠基者,从现代文学作家到隐没的电影理论家。这既与阐释主体阐释动机的不同密切相关,也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语境转型的表征。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通感的生成得到了语义学和语法学众多研究成果的支持.广义修辞学理论显示:语义及语法层面的通感研究仍有可深化的空间,似可在对通感技巧解释的基础上,补之以修辞诗学和修辞哲学阐释,从功能上拓展通感的阐释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4.
索绪尔任意性原则的零度阐释和过度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符号任意性研究中存在着零度阐释和过度阐释的矛盾,分析索绪尔任意性原则的内涵,概括出任意性原则的三种不同阐释,提出辩证看待任意性阐释中的零度和偏离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阐释是一种以获得承认、达成共识为目标且兼具相对独立性的社会历史活动。作为时代共识的精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是一个私人话语不断被公共理性裁定有效并接纳进入历史、产生影响的过程。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理论形成发展过程中,曾在不同时期历史确定性前提和共性问题阈基础上,较为充分地利用了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所提供之可能边界约束区间,具备了较强的阐释弹性,于较大公共理性范围内将其私人话语成功抬高为普遍性共识,尽管其阐释严格来讲并非一定“有效”(纯粹阐释学意义上),前提和内容也未必“真实”。作为基于当代伟大实践的思想理论活动,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在历史发展共性基础上关注人类命运,把握时代最新主题,并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所赋予之可能边界约束范围内不断生发创新,以增加阐释弹性,拓展阐释版图,获得世界范围内更广大公共理性承认。  相似文献   

6.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一向对文学阐释构成挑战。对小说的阐释从意义到结构,涉及到时间与欲望、道德与非道德等主题;象征、反讽和戏仿等后现代表现手段;叙述狂欢的审美价值等。文章从多元阐释的视角审视小说,提出多种阐释背后隐藏的阐释与反阐释之争,并通过引入读者视阈来揭示多元阐释内在的必然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当下中国兴起的“历史政治学”与当下西方的“阐释政治学”有着相近的旨趣,都主张把历史带入政治分析。“阐释政治科学”和“阐释政治哲学”分别蕴含着社会科学和实践哲学导向的历史阐释,并分别与社会科学和政治哲学导向的历史政治学路向大致对应。现代条件下的历史阐释事关政治共同体在伦理—政治层面的集体性自我理解,具有内在的公共性。历史政治学应当遵循“双重对话”的阐释学逻辑,推进关于历史的公共阐释,促进中国关于现代政治秩序的自我理解,并在充分内在聚合的基础上赢得普遍的外在承认。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学文本阐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下文本的阐释由于跟随西方文艺理论的脚步,难免会有一些不合理之处。中学语文文本阐释应该坚持时代性、民族性和整体性的本土方向,并将其付诸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体会中华民族特色、学会整体性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应避免在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宜宾学院学报》2016,(5):18-25
强制阐释是近年来张江先生提出的理论创见,指出了当下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弊病,其主要有四种基本特征即场外征用、主观预设、非逻辑证明和混乱的认识路径。针对强制阐释所带来的弊病,张江先生提出了本体阐释。本体阐释以文本的自在性为依据。强制阐释和本体阐释都是一种符合论的文学阐释学,前者以符合文本为意义阐释出发点,后者以符合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为意义阐释出发点,两者都具有存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0.
生态批评的阐释功能主要包括对文学文本内容的阐释和叙事形式的阐释两个方面。关于生态批评内容的阐释,批评家虽然要以生态意识重新观照中外文学经典,但更要关注的是立足中国现实写作的"生态文学";关于生态批评叙事阐释,应该认识到小说叙事形式本身也有其独特的意义,是"有意味的形式",应坚决反对生态文学创作和生态批评的运用的"语言工具论"色彩,要更注重对小说叙事形式的打磨,以促进中国生态文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闻一多的文化阐释批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上半叶,闻一多把清代朴学的实证方法和西方人类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加以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化阐释批评方法。本探讨了闻一多的化阐释批评方法的基本原则;他对古代典籍的训诂阐释方式;他运用化阐释方法所揭示出来的古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象征意象;他对古代民俗的还原和重视,以及运用化阐释批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学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与基督教的诞生是同步的。“赎罪”可视为基督教文化的 第一原型。它在欧美文学中呈现出一种现实化与历史化的双重作用。霍桑的《红字>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是对这一文化原型所做的两种不同方式的解读——移位阐释和演化阐释。从中不难看出,历史精神与作家个人风格的紧密交融。  相似文献   

13.
吴永胜 《时代教育》2007,(9Z):25-26
教育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它的处境无疑是尴尬的。这种处境的形成有其主、客观因素,对于客观原因我们暂时无法改变.而对于主观因素,研究者则应转变思路,以求突破。改变其尴尬处境的出路便在于学术的重心下移,即走近实践。  相似文献   

14.
阐释和谐     
教育中.我一直在追求它的最高境界一和谐。和谐.我曾凝思细想她的含义……终于,我从这些故事中感悟到了一些它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路善全 《池州师专学报》2003,17(4):42-42,49
从符号学角度看,阿Q形象符号有着丰富而特别的含义。文章从形象符号的能指、所指、意义等方面对阿Q形象符号的含义作了具体的阐释,并指出这就是伟大作家的伟大作品之所以伟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历史流动地存在于人们永不间断的理解和阐释中,“历史”,是被阐释的历史。这是因为历史学的特点,使历史实际、历史文献、历史认识者是相对独立又密切关联的“三极”,缺一不可。这也就决定了历史研究是在认识论的范畴和认识论的意义上展开的,历史认识是具有阐释性的认识,对历史真理的认识和判断,离不开历史的阐释。“强制阐释”和“公共阐释...  相似文献   

17.
现实主义理论在我国得以广泛传播与普遍接受,成为连接传统的“文以载道”观念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特殊纽带,从文艺实践的非审美解析到文艺理论定义的多重视角,现实主义的理论阐释始终带有极强的政治色彩,本文试图从理论叙述模式、理论阐释的矛盾及研究的多重视角几方面,对现实主义范畴在美学与政治视域达成和解的可能性作一作梳理,而无意于重下定义。  相似文献   

18.
导言:文学批评的文化视角随着文化学研究的深入和艺术文化学的兴起,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文学与文化之间深刻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存在,它既要受到特定民族、特定时代文化传统和文化氛围的影响,也集中显现着特定民族、特定时代的文化流向和文化心理内涵。文学在文化大系统中决不是一个弧立的存在,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9.
以奥斯汀式命题观为基础、奥斯汀式阐释为形式,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合乎直觉地解决了以说谎者悖论为首的一批语义悖论.通过对比分析奥斯汀式阐释与罗素式阐释,可以看出,说谎者悖论产生的根源是忽视了情境或情境要素参量.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对语形悖论,包括罗素悖论和合信悖论等也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性德的行戍词多抒发侍卫生涯造成的“心的牢狱”的苦闷和哀叹 ,咏物词则每含有自况、自喻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