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学创作活动是客观世界与作家主观精神对立统一的运动,具体说来就是,客观世界经过作家心灵的过滤、发现和创造进入文学,成为一种新的世界,然后再反作用于读者的精神。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并未准确地解释两者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或者是侧重于从客体的角度来界定创作的特点,强调再现的作用,强调存在是主导,或者是侧重于从主体的角度来标示创作的规律,强调表现的作用,强调精神是主导。两种观点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立脚点,找到注释的作品。生活客体再现论的观点曾一度占优势,作家深入生活只能是到基层去与工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与萨特人的本质学说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萨特突破了传统人性理论的窠臼,否定人有生而具有的普遍本性,认为人的本质是后天形成的,是特殊的;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是创造性。但萨特认为人的本质是个人的自由选择、自主活动创造的,而马克思则认为人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下,通过人的自主实践活动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依据,论述了马克思在人的本质学说方面对费尔巴哈的超越。马克思提出的人的本质在其社会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首先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本质不是由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人的本质不是一层不变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的经典论述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我们通常的理解为:人的本质不在于人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人既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又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决定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不是片面的某种社会关系,而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变化发展着的。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中,尤其强调“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  相似文献   

6.
<正> 党的十三大确立的生产力标准,为我们进一步探讨人的本质问题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有的同志一提到人的本质,就根据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个论断,认为它只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不承认它也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抹煞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的本质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然而,马克思在完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经过对人的本质或劳动的历史发展的进一步分析,已  相似文献   

7.
怎样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的本质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但长期以来,我们在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的理解上,只是局限于马克思的如下论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人的本质就被简单地归结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诚然,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说,社会关系是一个既成的事实。一个人既不能选择自己的社会关系,也不能超脱这种社会关系。他的本质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决定。但另一方面,从整个人类来说,社会关系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它是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8.
实践不仅是认识论的范畴,而且是整个唯物史观的首要范畴。实践使世界二重化,又把两个分裂的世界统一起来。旧哲学只是看到了世界的分裂,即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对立,而马克思则把人类思想成果作为实践的内在环境纳入自己的体系,从而实现了哲学史的伟大变革  相似文献   

9.
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而这个认识所达到的科学结论,则不仅构成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核心,而且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核心。一关于人的学说,尤其是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是解决历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根本。其根据在于,任何哲学之终极目的均在于解决历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历史归根结底是人的活动的历史。认识到这一点,并非始于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以来的近代,比如哲学史上早就有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但是,突出地认识到这一点却为近代哲  相似文献   

10.
关于历史的本质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由此出才能进而说明唯物史观关于历史规律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等其他一系列问题,通过 对马克思的历史本质观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分析,并认为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  相似文献   

11.
从精神、意志、理念出发,将人归结为某种精神属性,或者把人看作特殊的、高级的生物种类,从生物特性来理解,注定不可能实现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根本变革。从"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到"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体",再到"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最终回到现实社会中的现实之人上来,实际上得出了改变社会关系就能改变人的本质,就能改变社会、改变世界的结论。人的本质是社会的、动态的、变化的,随着物质财富的丰富,生产关系的变革,政治制度、法律规范的完善,社会公平正义渐趋实现,人将摆脱自私自利的暂时的本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我们也终将看到不同于自私自利的人构成的市民社会的新社会。  相似文献   

12.
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提出了其对于人的本质的界定:"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的理论创新,标志着马克思已经从费尔巴哈的人本思维方式转向了科学的实践逻辑指导下的实践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许多门科学在其研究范畴中都涉及到人,例如,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人类学、医学等等。在科学的总体系中,教育学是以人的教育作为自己独立的、特定的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讲人的本质,不外乎是讲人到底是什么。人是自然存在物还是社会存在物?在方法论上,究竟是从“人自身”出发还是从人的存在方式出发?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之前,没有一个哲学家作过科学的回答。在马克思之后,各家仍然争论不休。就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们,看法也不尽一致。例如,有的说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创立唯物史观存在内在联系。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经历了:理性、自由——人本身——劳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认识到先前一切哲学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的根源——不懂得“实践”的革命意义。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全面阐发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17.
<正> 人的本质不只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应是“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主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巴黎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资本论》等诸多经典著作中均有明确论证。对此,拙稿已作介绍,不再重复①。本文拟遵循小平同志概括的、党的“十四大”进一步确立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对理解人的本质不能忽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必须指出,全面正确地理解人的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很明显,认为人的本质只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点,  相似文献   

18.
浅谈马克思哲学人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本质历来是哲学家特别关注的问题,在哲学史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人的本质观。马克思从劳动和社会关系两个角度对人的本质作了全面而正确的论述,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社会关系也是人的本质,这两者之间不存在对立,当然也不能等同。劳动和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9.
20.
人的本质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人作为自然存在、类存在、社会存在和个性存在,其本质是人的需要,自由自觉的活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及他的独特性或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