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作为美国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奠定了美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发布历史就是美国政府不断追求教育信息化核心价值的历史.该文对美国四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发布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以此为契机探析教育信息化核心价值取向,即“以人为本,重学习、减负担、促发展”,将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建立了教育信息化核心价值取向模型图,为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研究教育信息化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一、日本发展基础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基础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是明治政府的三大基本政策,而“文明开化”则做为实现前两者的前提被列为基本国策。按照这一基本国策,为了“求知识于世界”日本引进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大力发展各类教育。明治政府的领导人认为,对刚刚起步的日本来说教育应负有两个使命,一是培养作为国家统一思想基础的国民意识,二是培养  相似文献   

3.
民族教育的改革、发展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取向,一是民族教育内部结构问题,即从“三教”统筹的角度出发改革民族教育;二是民族教育与民族经济的关系问题,即从“农科教”结合的角度出发,使经济、教育走良性循环的“互促”路子。这两个方面的取向,同时反映了民族教育发展的两条规律,一条是教育内部的,即民族教育如何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规律;一条是教育外部的,即民族教育与民族经济的关系规律。归结到民族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上,就是“立足民族教育现实,着眼民族教育未来,改革民族教育,振兴民族经济”。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夏河县民族教育综合改革的思考,对这个问题作一番探讨,尽管它不能代表民族教育的全部,但能给  相似文献   

4.
发展是对人的全面自由的追求,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自由表现在可行能力的提高和充盈上。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向度包括三个方面: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中心是学生的发展、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整体发展。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三个基本条件: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从“成才”转向“成人”。课程价值取向从“封闭”转向“开放”,质量价值取向从“单一”转向“多元”。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蕴含丰富的教育元素,如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标识,蕴含人民至上的理念和勤劳致富的逻辑取向等。思政课教师讲清、讲透这一思想,应提升站位高度,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应拓展学习深度,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应激发学生温度,引导学生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应延伸教育广度,引导学生确信劳动光荣观念。  相似文献   

6.
教育文明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在教育领域创造的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教育制度和教育生活的进步。现代教育文明包括教育优先化、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教育普及化、教育法制化、教育终身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社会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文明的价值体现在“为了国家的发展”和“为了个体的发展”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7.
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解困之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离农的教育”还是“务农的教育”,“实施普通教育”还是“提供职业教育”,是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两个矛盾焦点。其根源在于对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的不同理解。依据“三农”发展趋势以及农村学生发展的需求,追求真正的“教育公平”,坚持为“三农”服务的课程价值取向,建设具有农村特色的课程文化,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学校发展之本,是化解农村学校课程改革困境的基本之策。  相似文献   

8.
彭婵娟  刘宝存 《江苏高教》2022,(10):112-118
公共政策作为一种话语体系,蕴含了国家及其附属机构的价值、行动和规范立场。从历史和全球视野来看,留学生教育政策在经历了“学术取向”“政治取向”“市场取向”的价值观念变迁以后,至今已形成以“人才竞争”为核心的多元价值取向。留学生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变迁呈现出以下特点和趋势:价值取向变迁总体上属于政府主导型变迁,并受制于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价值取向变迁既反映了国家优先事项的变化,也渗透了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冲突与博弈;价值取向不仅受特定国家历史、政治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还日益被全球性话语所塑造;价值取向从强调单一目标向同时兼顾多元目标的方向变迁。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要建设成来华留学教育强国,需要以国际发展经验的空间横向坐标和中国自身发展进程的历史纵向坐标为尺度,树立与中国国情相一致又符合教育规律的来华留学生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9.
2005年10月20日,香港教育研究所所长卢乃桂在国际教育研讨会上,就“华人品格教育”这一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当今华人社会的品格教育是有缺陷的,因为它是一种基于畏惧而衍生的教育取向。卢教授提出“禁”与“防”是华人品格教育的两大缺陷。第一种品格教育取向是“禁”。家长和老师运用规则、限制和惩罚来控制学生,禁止他们做出越轨的行为。这种教育取向妨碍了青少年探索精神的发展,在实践中负面影响很大。第二种品格教育取向是“防”。运用各种手段防范学生违规,做出越轨行为。但它容易让学生从小便有诸多顾忌和惧怕。这和我们所期…  相似文献   

10.
洪俊 《中小学管理》2006,(10):18-21
进行“离农的教育”还是“务农的教育”,“实施普通教育”还是“提供职业教育”,是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两个矛盾焦点。其根源在于对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的不同理解。依据“三农”发展趋势以及农村学生发展的需求,追求真正的“教育公平”,坚持为“三农”服务的课程价值取向,建设具有农村特色的课程文化,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学校发展之本,是化解农村学校课程改革困境的基本之策。  相似文献   

11.
<正>《上海教育》:“十四五”期间,松江新城追求“科创、人文、生态”的卓越价值取向,规划建设“人民向往”的新城。在松江新城的建设和发展中,您认为教育系统应该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和作用?陈小华:总的来看,松江新城教育的发展依靠三次历史性机遇。第一个机遇是新世纪新建松江大学城,第二个机遇是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其三是五个新城战略。如果形容近年松江教育的发展,我愿意描述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立足松江实际谋发展”。根据松江新城的定位,松江教育有责任提高公共教育服务的能级与水平,将围绕“三大建设”,推动松江教育实现高质量现代化。一是聚焦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即“两个基本”(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个全面”(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个重点”(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这是指导九十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了完成《纲要》提出的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必须保证必要的教育投入和办学条件。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教育投资水平的国际比较,到世纪末,我国教育经费将有大幅度增加。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由现在的3%达到本世纪末的4%。这样,我国教育投资水平可达到发展中国家八十年水平。  相似文献   

13.
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由国家推动,率先在中国西部城市重庆、成都试水的教育综合改革。这项教育改革定位于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反哺农村这一大的背景下,是解决农村经济、社会问题,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通过对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的性质定位、背景认知、路径选择以及价值诉求的讨论,可以发现其价值取向有这么两个:一、国家、经济发展的社会取向,二、教育公平、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人文取向。而这场教育改革如何在两者之间进行平衡,是在今后的改革过程中应当着力关注的。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和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任务。从内涵上说,教育强国既指“教育强的国家”,也意味着“通过教育使国家强盛”,这两层意思具有统一性。从性质上说,教育强国不是一个单纯描述性概念,而是一个带有比较强烈价值预设和指向的理论命题,一个有关教育与国家功能性关系的理论命题。教育强国命题的提出是对历史上“教育救国”“教育建国”“科教兴国”等不同时期教育与国家关系命题的继承和发展,客观上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教育需求和教育价值取向,是对当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所担负的国家责任和使命的高度概括和凝练表达。建设教育强国要提高政治站位,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强国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夯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大教育“的观念,在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贯通、融通和一体化上下功夫;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影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问题和重大问题;增强文化自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相似文献   

15.
评价的价值取向是评价活动中所持价值观的体现,它支配或决定着评价的具体模式和操作取向。从社会取向到“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学生本位取向的变化,反映了学生评价取向上从只追求教育的外在价值到对教育内在价值和人自身发展的关注,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甚至否认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和尊重,是学生评价上的伦理回归。  相似文献   

16.
“四人帮”阴谋炮制“两个估计”的真相揭开了。所谓“两个估计”,其最根本的一个估计是“黑线专政”论。“四人帮”在辽宁的那个死党,不仅是“两个估计”的鼓吹者,而且对“两个估计”有“创造性”的发展。他炮制的所谓“没有资本家的资产阶级教育”,就是“黑线专政”论的一个新变种。一九七六年六月,这个自称“对上层建筑方面问题比较清醒”的死党在一次谈话中,摆出一副“解释”毛主席指示的“理论权威”的架式说:“这次学习毛主席指示,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国家是个没有资本家的资产阶级国家,我们的国家还没有跳出资产阶级的框子,你那个教育也不过是没有资本家的资产阶级教育”。这是一段“绝妙”的奇谈怪论!奇就奇在他打着毛主席的旗  相似文献   

17.
为生命而为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如今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生命既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又是科学基础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所以,在我看来,学校教育应该是“为生命而为”的教育,教育要把“为何而生”和“何以为生”作为教育的最基本内容.促进学生完整性发展.关注学生个体生命完整性建构。  相似文献   

18.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主要存在着两种价值取向,即以农村教育为中心的农本主义价值取向和以城市为中心的城本主义价值取向,与之相对的是农村教育中心化和农村教育边缘化的两条发展道路。较为典型的就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和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教育现代化。不论是“农村教育中心化”道路还是“农村教育边缘化”道路。都有其不容忽视的弊端。我国农村的教育现代化应采取“和而不同”的第三条发展道路,就是既要公平地对待农村教育,用与城市教育相同的水准来要求与发展农村教育,以给农村教育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也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符合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农村教育的特性。使“农村教育”更像“农村教育”。  相似文献   

19.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改的基本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从“关注知识”到“关注生命”;从“目中无人”到“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也是新课改的着眼点和归宿。本文旨在通过“教育形状”的解读,进一步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生命整体性和主动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20.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新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积极理念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提供了新契机。积极的研究取向代表了“两育”发展的未来方向,积极人格的养成体现了“两育”追求的最终目标,积极环境的营造奠定了“两育”目标实现的基础,积极的心理过程构成了“两育”运行的共同机制。为了使学生成为具有积极人格的积极型社会成员,理应围绕一切从积极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积极发展的思路来深化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促进“两育”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