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商场与战争有其相通的共同特点,以《孙子兵法》的智慧,精神指导商业实践,有如下要点:一、知彼知己,以“知”制胜;二、推陈出新,以“新”制胜;三、谋在人先,以“谋”制胜;四、合纵连横,以“交”制胜;五、奇正相生,以“奇”制胜;六、兵贵神速,以“快”制胜;七、以战养战,以“借”制胜;八、灵活多变,以“变”制胜;九、智勇双全,以“勇”制胜。  相似文献   

2.
畲族人民追忆历史,以歌吟诵;小说故事,以歌讲述;教育孩童,以歌晓志;生产劳动,以歌消累;迎宾送客,以歌相贺;闲暇休息,以歌自娱;相恋嫁娶,以歌为媒;喜庆节日,以歌为荣;丧葬祭祀,以歌致哀;典仪承俗,以歌作乐。尤有即情即景以歌咏物、以歌拆字、以歌猜谜等等,可谓“凡事凡物皆有歌“。若按其词意,我们可把它分为历史传说歌、神话小说歌、生产劳动歌、情歌、对歌、劝世歌、神曲歌、礼俗歌、诉苦歌、常识歌、儿童歌、拆字歌、咏物歌、谜歌、杂歌等15个类型。在这些形式中,《高皇歌》以叙事的方式,追述畲族神话传说“盘瓠“的不平凡来历、平番救国的功绩、弃官隐居广东潮州凤凰山劳作、生息、畲族的来历和不断迁徙的经过等。它是畲族多种形式民歌中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3.
畲族人民追忆历史,以歌吟诵;小说故事,以歌讲述;教育孩童,以歌晓志;生产劳动,以歌消累;迎宾送客,以歌相贺;闲暇休息,以歌自娱;相恋嫁娶,以歌为媒;喜庆节日,以歌为荣;丧葬祭祀,以歌致哀;典仪承俗,以歌作乐.尤有即情即景以歌咏物、以歌拆字、以歌猜谜等等,可谓"凡事凡物皆有歌".若按其词意.我们可把它分为历史传说歌、神话小说歌、生产劳动歌、情歌、对歌、劝世歌、神曲歌、礼俗歌、诉苦歌、常识歌、儿童歌、拆字歌、咏物歌、谜歌、杂歌等15个类型.在这些形式中,<高皇歌>以叙事的方式.追述畲族神话传说"盘瓠"的不平凡来历、平番救国的功绩、弃官隐居广东潮州凤凰山劳作、生息、畲族的来历和不断迁徙的经过等.它是畲族多种形式民歌中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4.
衢州市根据当地经济、文化、教育相对欠发达的现状和未来社会综合发展目标,力图建立以重在基础、强化应用、不断创新、追求质量为特色,适度超前发展的衢州教育模式。具体措施包括:以体制创新为途径,大力推动教育体制改革;以学校布局调整为方向,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农村幼儿园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以教育公平为基准,构建具有衢州特色的义务教育体系;以优质高中建设为重点,提高全市文化基础水平;以社会需求为立足点,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多元化;以应用性为目标,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建设学习化社会为指针,建设成人教育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5.
韦秉文 《新读写》2010,(4):46-48
名句运用,历来是作文出彩的一大宝典,以名句为题,能画龙点睛;以名句作题记,能导引全文;以名句开篇,能使人一见钟情;以名句穿插,能使文章典雅灵动;以名句结尾,能升华主题。名句运用得好,能使我们的表达精练、生动、意蕴深刻、神采飞扬。  相似文献   

6.
荆琪 《成才之路》2012,(9):17-I0012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情感丰富,可唤起读者的联想与思考。考生在高考作文中适当应用古诗词,就会化平淡为神奇。具体做法有:以诗句为题,画龙点睛;以诗句为题记,引导全文;以诗句开篇,先声夺人;以诗句写景,境界优美;以诗句议论,观点鲜明;以诗句抒情,情感丰富。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物理情境就是将教学信息置于一个新颖、奇特、有趣的特定的情境之中,以材料创设情境;以问题创设情境;以多媒体创设情境;以实验创设情境;以语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8.
富县强镇事权改革要注意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增强改革的理性、前瞻性、配套性和可持续性。富县强镇事权改革创意的系统思路是: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推进产业集聚和县域统筹发展;以执行权下放为方向,强化乡镇管理职权;以属地管理为原则,整合乡镇职能机构;以市场原则为标准,推动乡镇政府公共服务创新;以乡镇分治为原则,实现分类管理;以党政统一为基础,重塑监督机制;以财政转移支付的标准化为基础,建立有效的公共财政体系;以民意测评为核心,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9.
石娟 《教育技术导刊》2010,9(5):181-183
从高校教学资源库的发展现状入手,全面剖析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内容为本位、以学科为主体;注意统一规划,以项目为依托;注意资源库的集成化、规范管理;注意加强教学指导与资源更新;注重资源共建共享,形成资源建设共同体等应对策略,并结合华南师范大学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一、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人类发展史上继以劳动力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经济之后出现的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科技为关键;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高科技人才为动力;以技术创新为灵魂;以高等教育为依托。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倾斜将是:知识与智力;科技与人才;创新与发展。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属性将更加显露;智力与人才的地位将更加突出;以开发智力、培养人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当加强对和谐思维方式的研究和应用,但首先要正确揭示“辩证思维“与“和谐思维“的关系.不能把“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对立起来;与“和谐思维“相对应的应当是“对立思维“、“斗争哲学“;但“对立思维“与“和谐思维“的对立并不简单地表现在“重视斗争“还是“重视同一“这个层面上,和谐思维决不是“和谐为主,斗争为辅“;对和谐思维的本质和特征,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象形、会意等造字思维乃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滥觞和原型。原始五行说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据和运用对应现实、具有直观具体性的象形思维;阴阳说则主要是运用会意思维而往较高程度抽象性发展的结果;两者的合流,从思维角度看,亦是依据于象形与会意思维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预成”到“生成”:教学思维方式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教学思维方式的转换对教学的变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我国当前的教育实际来说,急需实现教学思维方式从"预成"到"生成"的转换。预成性思维先在地设定事物本质和规律并按这种设定来认识和控制事物的发展。生成性思维认为事物及其本质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预先存在的。实现教学思维方式从"预成"到"生成"转换,具有时代的必然性,它有利于教学范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教学生会学,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需要。教学生“会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态度和独立学习的能力。科学把握“学会学习”的内涵,是“教学生会学”的前提。教学生学会思维,是“教学生会学”的关键。学会思维要从学会质疑开始,要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发散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5.
学习数理逻辑可直接提高"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数理逻辑智能,如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增强、思维效率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大学生思维要达到理性、严密、系统的自觉水平和较高的创造性,就必须接受系统的逻辑教育。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野史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史视野已经成为鲁迅观察历史和现实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了鲁迅的野史思维。野史思维不仅影响着鲁迅的杂文创作,还影响着鲁迅小说和散文的书写。野史思维是鲁迅迥然不同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一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易经》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对太极拳运动的形成、发展、完善也同样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象思维模型是以"图"和"象"为思维工具,以太极图、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河图洛书、天干地支等象思维符号为基本结构来揭示、认知宇宙的普遍运动规律,成为太极拳理论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太极拳象思维模型的核心思维。本文从象思维、观物取象、太极阴阳、卦爻、五行模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把个人的存在看做是人类历史的前提和基础,在继承了前人的人本思想的同时,不断批判、吸收、创新,在实践中得到发展,使"以人为本"思想具有了现代意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继承了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精华,但同时又与这种实质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民本思想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同样,以人为本思想也是对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借鉴和批判吸收。我们要想完整准确地把握和实践以人为本科学思想,就必须在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思想科学涵义的基础上对以人为本思想与我国古代的民本主义以及西方的人本主义做出严格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创新思维是指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和逻辑规则,以新颖的思路去思考问题的思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国一直非常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思想德育素质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素质,而“两课”是大学生思想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而,探索“两课”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