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发展与变革,社会生活也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正是现代社会的加速转型,当代道德发展陷入了困境。文章首先从道德功利化、道德虚无化、道德虚伪化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现代道德发展困境。其次,从规范伦理的过度扩张及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两个方面,深入探究了产生现代道德发展困境的深层原因。最后,提出两种重构现代道德的方法:一是建构德性与规范并举的道德体系,二是遵循个体道德培育过程中人性社会化发展规律,希望借此摆脱现代道德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2.
新疆蒙古族作为传统的游牧民族,因其流动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形成了与农业民族不同的社会化过程。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他们难免处在一种不利的生存竞争环境之中。文章从新疆蒙古族个体基本社会化的内容、途径入手,进而探讨社会转型中该民族成员社会化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7,(34):85-86
社区政治社会化建设是现代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而新媒体的发展也时刻影响着社区文化的传播。本文从对新媒体、社区、政治社会化概念的分析入手,着重分析了新媒体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传统媒体环境下社区政治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如何从政府、社区层面优化新媒体在社区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政治社会化进程中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分析当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意义与作用、政治素质培养的现状与困境,并针对新时期网络时代政治社会化的特点,可以从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结构、改进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的方式、利用现代传播手段等方面着手,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5.
师生伦理是学校教育秩序的保障,是学校德育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当前我国传统的师生伦理正在遭遇困境,具体表现为制度规范的僵化解构了传统师生伦理中的道德情感,利己主义价值观的渗透冲击了传统师生伦理中的道德信念,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动摇了传统师生伦理中的交往模式。当然,传统师生伦理的现代困境同样昭示了现代新型师生伦理的再生需求。为了实现现代教育场域中师与生的“最优共在”,师生伦理需要在保持传统美德的基础之上再有一些新的发展,比如积极重构共同体情感、引导培养他者性意识、着重提升群体的德性等。  相似文献   

6.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伦理规范与核心价值。在现代社会,孝的理念和实践遭遇了现实的困境:社会流动性加大与居家养老观念的冲突增加了尽孝的难度,代际价值观的差异和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孝的现实适应性,功利主义价值观使得一些人轻视了亲情等等。作为一个具有伦理本位文化传统的社会,我们必须立足现实,接续传统,探索在现代社会重建孝道的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变迁中,人格现代化是关键的因素。在人的现代性转变中,传统文化是融于现代性当中的。本文通过对当代在校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分析,旨在说明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相融的机制是通过人的社会化体现的,对大学生而言,是通过继续社会化完成的。  相似文献   

8.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向纵深迈进的同时也遇到了发展中的困境,分析"购买服务"的理念与实践,认为高校后勤"购买服务"具有良好的动力机制,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规范地建立契约关系,能化解学校办企业的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师生的现实需求,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路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道德社会化面临着与传统社会的不同情境.文化多元化、信息多样化的现代社会,新媒体传播介质承担着显著的社会沟通作用.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在新媒体环境下正在从传统的高度统一逐步走向与离散多样并存,在这个过程中虚拟的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增加并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如何在多元文化价值观日益庞杂的新媒体环境下促进青少年顺利实现道德社会化,就必须通过新媒体加强主流价值传播,规范道德认知环境,加强青少年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主体性建设.  相似文献   

10.
环境伦理已有的理论建构主要是规范伦理向度的建构.规范伦理向度建构面临着规范生成困境、规范有效性问题、规范与行动之间的逻辑距离、规范普遍性与主体差异性的矛盾等诸多困境.事实上,环境伦理在德性伦理向度的建构不仅可能的,而且可以有效地超越规范伦理向度的各种困境.德性伦理向度的建构思路包括传统德性伦理德目意义的拓展以及具有环境美德的新型道德人格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的"文体互渗"批评话语有三种类型:即现代日记体小说、现代童话体小说和现代诗化小说的批评话语。此类"批评话语"皆指涉中国现代作家与对象世界之间确立共存关系而呈现出的一种独特状态,即诗性的彰显与消隐。现代小说创作中"文体互渗"批评话语的诗性放逐是与现代创作主体的个性人格、社会时代意识以及文化精神密切关联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和日本近代翻译文学的兴起,对中日两国文学界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深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中日两国在对外来文学的消化、吸收和创造的过程中,踏上了不同的文学发展道路。本文通过文学比较的方法,研究中日近代文学发展史上两个国家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以及在该背景下翻译小说的取向性和方向性的异同,阐述了其对两国近代文学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3.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与积淀的结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到了近代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社会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节日没有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逐渐淡出人们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的变迁、节口符号体系的缺失、消极的政治干预、个体传统节日内化的断裂,这些因素都导致传统节日的“式微”。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一种传授人的经验知识、改善人的生存手段、提高人的生存质量、明确人的生存目的的自我活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教育都有科学、社会和人文三种知识学科门类,但由于强调的重点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特色,如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强调的是道德和审美,以人文教育为主,而对科学教育不够重视。西方现代教育则以科学教育为主,导致道德教育衰落。现代中国的教育理应本着人学生存论的理念,做到西方教育模式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互补。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和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使中国近代文化心理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经世致用、求变开放、科学民主等精神得到高扬和国家观念的改变上.而这种新变对中国近代文学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后,西方先进的文化强烈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有识之士在审视中国现状的同时也开始谋求中国思想解放之路。儿童观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引起了人们的重新审视和思考,这就促进了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变革。文章主要以李圭、康有为、周作人、鲁迅等近代学者的著作为依据,从儿童性别观、儿童地位观两个角度探讨了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嬗变,并简要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社会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工人阶级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变化.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工人阶级的结构变化及其表现出来的动态特征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繁荣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无论中国工人阶级结构如何变化,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主体性地位不会变.  相似文献   

18.
现代传媒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人类基本行为规范、基本社会道德伦理,以公众化和潜移默化方式,把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传播四方,对社会文化的建构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个体的社会化提供了丰富的食粮。然而,现代传媒中的非健康内容对个体的影响日趋严重,它影响学校教育的实施和家庭教育的进行,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文章从现代传媒的性质入手,分析了现代传媒对个体及社会正反两方面的教育与影响的新特点,以及加强对现代传媒法制化与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人的社会化是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人的现代化是人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人的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既有共性也有差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人的社会化是人的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深化和发展。人的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中引入人的社会化概念,对自身的学科发展和人的现代化目的的实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从器物、制度到思想文化的演变过程,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此过程进一步深入到思想方法论层面———实用主义和辩证唯物论。《新青年》杂志同人各自选择了这两种不同的思想方法论,以不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分析中国社会问题,产生不同政见,最终也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