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4 毫秒
1.
神池,一个神化般美丽的名字。然而,当你带着好奇和憧憬来到神池时,原先关于这里秀丽风光的想象将倾刻化为失望。这里既无仙境。也无“神池”,南北连绵起伏的群山给神池县城留下无法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小说家铁凝通过<笨花>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散发着古朴气忠的民俗画卷.它所蕴合的农业民俗、商业民俗、饮食民俗、社会民俗及语言民俗等都展现着以铁凝祖籍赵县为代表的石家庄地域文化的风情与灵透,融入了铁凝对这片热土的挚爱.  相似文献   

3.
《京华烟云》一书以朴实无华的手法描绘了中国近代史中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用英语给读者,尤其是西方读者,展示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该小说对民俗文化所包括的精神民俗、社会民俗、物质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领域均有精彩的描述。  相似文献   

4.
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后,被贬谪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二十三年,在漫长的谪居生活中,他亲身感受到巴蜀吴越等地奇异的土风民俗,由此而创作大量优秀的民俗风情诗歌,形象地描绘异彩纷呈的民俗生活事象,展示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神奇迷人的风俗画卷,为人们了解唐人的社会文化生活,开启了一扇五彩斑斓、引人入胜的窗口,具有很高的民俗审美和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民俗》中有的诗描写的实际上是河西走廊的民俗。这是因为乾隆年间政府大规模的迁徙河西民户到新疆屯垦,民户遂把河西的民俗带到了新疆。纪昀的这些诗,展示出了一幅幅活泼泼的风俗画,是研究清代前期河西民俗的重要资料,是西部边塞诗在清代的新发展。郝浚等人注释的《乌鲁木齐杂诗注》对“民俗”一类诗的解释没能追根溯源,个别观点僵化,有必要做一些补正。  相似文献   

6.
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琦君的《春酒》一文,记载了当时的诸多民风民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风情画卷。以下我们简要分析,以领略作者浓郁的乡情。“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住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  相似文献   

7.
【适用年级】中、高年级。【设计意图】日常教学,我们总是将古诗词定位于文学作品,从经典的意义进行学习、探讨。其实我们不妨换一种角度。比如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中,诗人都会吟诗作赋,像王安石的《元日》,就将过年的民俗用写实性的画面一幅幅呈现,具有其独特的风貌。如果我们从民俗这个角度切入,节日诗词教学也会别开生面。【教学目标】1.以各种方式熟读三首节日诗词,结合注释理解诗意。2.寻找古诗词中的民俗,初  相似文献   

8.
民俗,是历史文化在大浪淘沙后的积淀。它既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传承力,也富有久远的时代性和一定的地域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变迁,有的民俗是“高者挂绢长林梢”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悬浮在历史的长河中直至今天;有的民俗是“下者飘转沉塘坳”,作为一种特定时代的产物渐行渐远乃至消亡。不管结局如何,打上时代烙印并渗透地域灵魂的民俗总是留驻在作家的笔端。许多作家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不亚于《清明上河图》的民风民俗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9.
民俗文化既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滋养文学的沃土,贾平凹深深植根于此,汲取了丰富的写作资源,并把民俗与文学在心灵的加工场予以整合,拓展了小说文本的叙述空间,绘制了一幅幅立体的西部“田野图像”。本文试图以民俗文化为透视点,对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进行整体观照,剖析其话语运作方式,指出民俗中的沉淀物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清《神池县志》卷六"职官"中同在雍正五年任命了两位知县,首先通过对前后任知县的考析,推断雍正五年确实有位知县被任命;然后以相关档案、旧志文献等进行考析,确定汪志备于雍正五年任神池知县;最后追溯文献出处,推断知县离任及赴任的时间差,得出张国正短暂署理过神池县事,进而剖析同载之因。  相似文献   

11.
礼县"说春"词,是一种独特的陇南民歌。内容主要有传播节气农时知识,祝福来年万事如意,宣扬孝道、和善、勤劳节俭等思想,反映当地民风民俗,倾诉"春官"苦辛,赞美展望富足美好生活等。采用韵文形式,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八言;多用《诗经》"赋"法,善于铺陈叙事;夸张运用灵活生动;语言平实质朴,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12.
“鬼门之树”意象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仑山上的“众鬼之门”和后世“阴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其“鬼门”或“阴界”之门为“树”,笔者把他们统称为“鬼门之树”。“树”之意象在此处具有怎样的象征意蕴?反映了先民怎样的信仰观念?笔者以“鬼门之树”意象为契机,勾连起诸多文学意象和民俗事项,以期追述远古树母神崇拜和死亡再生信仰在“鬼门之树”意象上的象征综合及其在后世的遗留和演变。  相似文献   

13.
随着“重述神话”这个世界性大型国际图书项目在我国的启动,藏族作家阿来的《格萨尔王》也在全球亮相,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藏族奇异的民俗风情和传奇故事,给重述之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但该作品也有其局限性,如想象力的缺失、英雄形象的偏差以及宗教信仰和神灵崇拜中消极思想的残留等,这些问题尚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4.
陈彬 《宜宾学院学报》2014,(11):106-115
星火村至今仍存在着如"庆菩萨"仪式、树神崇拜、"寄子石"现象、"打箭碑"、丧礼中的唱挽歌与做道场习俗、祭祖风俗等民间信仰现象。这些现象若借用韦伯的"理念型"方法可梳理并归纳成风俗习惯型、集体压力型、个体自愿型三种类型,这些理念型方法都是对现实的信仰实践所作的一种抽象提炼,活态的信仰实践与这里界定的"理念型"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各种"理念型"之间的差异也被不同程度地凸显出来。这种社会学类型的划分可以告诉我们,虽然都可以被称作"民间信仰"的文化事实,但它们实际上具备不同的信仰特征,具有各异的信仰结构,并包含不同的社会学意涵,因而我们的研究必须要仔细区分,谨慎分析,慎下结论。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民俗志的写作存在民俗志文本与民间口头文本一样、没有叙述主体的缺憾,民俗志的“理想模式”应该是有确切的时空概念,把“人”纳入审视的视野当中,不仅关注民俗行为过程,也关注民俗中的情感和体验,把普遍、平常的描述转化为具体、个别的描述,在田野中发现故事.《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以白彝跳弓节为个案,在对民俗志的传统研究缺陷进行了进一步反思的基础上,对民俗志的“理想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汪曾祺是一位有着高度民间文化意识的知识分子.在横跨两个时期的创作生涯中,汪曾祺一直坚守为底层大众书写的人生信条,遵循创作中的民间价值立场,以浓厚地方色彩的乡间风光为背景,叙写不同的风俗人情,开掘出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性意蕴,表达对美好的人情和健康的人性的憧憬,同时还揭示了自由自在民间的独特价值与意义.其创作通过对民间生活的审美发掘而架起了新时期文学从社会政治化回到“文学自身”的桥梁.  相似文献   

17.
客家鸡歌以鸡啼起兴,蕴藏丰厚的文化意蕴,承载着客家人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理念。鸡歌创作之比兴思维与客家人丧葬祭礼中的鸡俗存在着紧密关联。客家鸡俗信的滥殇,是鸡驱邪纳吉寓意为“通过”、沟通人神之媒介与鸟信仰现实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不仅追溯历史,引经据典,还留心日常生活,记录耳闻目睹,对民风民俗亲自考证,表现出可贵的实证精神。然而,记录民俗也有主观臆断、轻率推理与缺乏理性之处。其中,表现出对少数民族风俗的鄙夷、对少数民族彪悍易杀性格的夸大等,都与时代的局限和周去非个人的身份及地位有关。  相似文献   

19.
阮大铖戏曲中“集唐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大铖,明末诗人和戏曲家,尤善词曲。其戏曲作品《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牟尼合》合称《阮大铖戏曲四种》,在明末剧坛甚至政坛产生过较大影响。在"不以人废言"的学术思想中从阮剧中的集唐诗入手,对集唐诗进行归类整理,加以艺术分析,从而提升了阮剧的思想和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20.
由于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引起了汉代文人学者的不满,风俗批判成为汉代说理散文的重要功能之一,这使得本时期说理散文的内容呈现出鲜明的“嫉俗”倾向,并为之涂上了一层浓郁的民俗底色,也带来了较强的时代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