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今中外道德教育理论非常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问题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充分认识到孩子的道德能力与其心理、年龄发展的一致性,可以有效地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该受到足够重视并成为未来教育的中心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道德教育理论极大丰富的时代,但是“20世纪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增多并不是道德教育本身更重要了,而是道德问题在本世纪更复杂,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更多了”。于是,发生和发展在这种“更多的学校道德教育问题”时代里的道德教育,也必然更加关注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本文将从道德教育理论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道德教育理论流派两个维度,对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予以介绍和分析,并从中得出对早期儿童道德教育的启发和启示。[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人类迈进21世纪特别要重视和大力推进道德教育。我们应主动借鉴吸收中外已有道德教育理论的精髓,不断强化学校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以科尔伯格为代表的西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现阶段学校道德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富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础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儿童他律的道德向自律的道德转换,以完成幼年时期的人格结构发展上从本我发展到整体的自我和超我的层次。任何不能转换为自律的道德的道德他律,都无法达到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以往的基础道德教育多停留在说教等他律的浅层次上,严重忽视了在基础道德教育中利益动机对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本文试图简要勾勒出利益动机是儿童他律的道德向自律的道德转换的依据,以证明基础道德教育中利益动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一、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方法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德育理论家,是道德认知理论流派的创始人。经过30多年的潜心研究,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儿童和青少年“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反映了个体道德认识发展的普遍规律,并且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德育的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  相似文献   

6.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道德教育观、道德教育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当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要点,分析了以此为基础的道德教育的“认知发展观”,尤其是它所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具体目标、相应要求,并就在认知发展观指导下展开的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的进展作了介绍,最后对该理论和实践所具有的借鉴意义和存在问题作了简扼的评议。  相似文献   

7.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道德教育理论极大丰富的时代。但是“20世纪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增多并不是道德教育本身更重要了,而是道德问题在本世纪更复杂。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更多了”。于是,发生和发展在这种“更多的学校道德教育问题”时代里的道德教育,也必然更加关注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本文将从道德教育理论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道德教育理论流派两个维度,对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予以介绍和分析。并从中得出对早期儿童道德教育的启发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农村留守儿童是随着我国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特殊群体,如果对这些留守儿童放纵不管,学校又缺乏道德教育,不仅会影响到祖国的未来与社会的发展,而且还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主要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学校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希望能为我国农村教育提供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个体道德叙事:儿童道德教育的可能方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儿童道德教育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基石.在儿童道德教育已有的范式中,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个体道德叙事作为儿童道德教育的新范式,体现了对儿童生命价值与实践的尊重,其展开有静态表达和动态生成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0.
张平 《考试周刊》2011,(31):190-191
本文针对中学生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与社会期望差距过大等现实情况,依据科尔伯格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模式,以及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德育教育法,对我国中学生道德感的培养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1.
李庆明 《中国德育》2006,1(1):30-35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儿童道德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文化情境德育试图通过优化儿童道德境遇,构建一种基于文化情境、回应现代社会对公德伦理素养的迫切诉求并最大限度地继承道德文化传统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2.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幼儿的道德品质,是在教育的影响下,通过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不断对立统一的过程,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在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本文仅从儿童道德品质形成的两个最初时期,认识一下道德教育的作用。一、道德教育对婴幼儿最初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建立的作用儿童在1周岁以前,还没有道德判断,也不会有意识地做出什么道德行为。直到1岁以后,在儿童与儿童之间交往当中(游戏是最主要形式),就可观察到各种积极和消极的关系,如共同摆弄玩具,游戏…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多样性发展,国家对对学前教育政策作出调整,幼儿德育出现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学前阶段是儿童发展的启蒙阶段,家庭德育具有重要启蒙作用且伴随幼儿终身。学前儿童的道德现状存在功利性观念和德育目标和内容缺乏实质性,落实到儿童的社会性交往行为上还有实际差距。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及其道德水平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道德教育由于存在表面化、理想化倾向,加之学生自身对德育教育重视不足,致使大学生在走向社会过程中易产生道德偏差。大学校园是大学生走上社会的加油站,而且学校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进一步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判断、道德行为等。它们统一于道德教育的全过程,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一定的顺序性。这种顺序性是由主体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的。从西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出发,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现阶段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现有顺序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探究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合理顺序。  相似文献   

16.
行为规范教育是儿童道德教育的开端,强化因此而成为必要的教育手段。操作强化在塑造行为上的有效性常会导致对其理论立场缺陷的忽视,致使儿童道德教育走向非道德甚至反道德。班杜拉的认知强化理论为强化赋予了特殊的涵义。伴随着解释的强化唤醒并维护了儿童最初的自主意识,促使认知在行为的习得和保持中发挥作用;认知强化理论对社会因素重要性的重视促使道德教育实践的转向,社会实践为认同的产生提供了唯一的现实背景。只有在理解和认同的双重作用下,儿童才能完成对道德规则的内化。  相似文献   

17.
首先,要抓教师队伍的全面培养。把思想品德课作为每个授课教师的必修课,严格要求,严格管理。要强化教师队伍的道德意识观,为人之师,先正其身,后授其识。  相似文献   

18.
论儿童接受道德教育的情感和心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海鹰 《教育探索》2009,(2):114-116
在儿童的心理结构中,有三种能够影响儿童道德生活的情感和情感倾向.第一种是爱的需要,它以各种形式在孩子从婴儿期到少年期的发展中起作用.其次是对那些比自己大的和强的人有一种畏惧感,这使他乐于服从.第三种是混合的、由爱和恐惧组成的情感,就是尊重.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不能忽略其情感、心理和认知特点,只有符合其认识能力的教育才是恰当和有效的.充分认识到孩子道德能力的发展对其成长的意义,以孩子为对象的道德教育才能受到足够重视并成为未来教育的中心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美两国高校科研道德教育在模式、内容、途径等方面既有共同特征,又有各自特色。借鉴美国高校的经验,我国高校应从抓好入学新生教育、强化科研规范训练、发挥教师示范和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科研氛围、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学生的科研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0.
基于认同的视角,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围绕那些道德特征联结而组织起来的自我图式。个体道德认同的发展受到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应该强调:营造道德氛围.提供道德行动机会,以及协助个体构建道德原型和行动脚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