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略特的《荒原》揭示了主体在自身的分裂中构成自身 ,在他者话语的延展中呈现自身的过程 ,并形成了一个更有历史意义的多元主体的对话。而这与诗人的“非个性化”理论所强调的传统意识完全吻合。诗人就是用这种方式将历史与现实、远古神话与现实故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相交融 ,让读者从多方位、多层面、多视角看到西方现代文明的荒原的现状、诗人拯救荒原的祈求以及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艾略特的《荒原》揭示了主体在自身的分裂中构成自身,在他者话语的延展中呈现自身的过程,并形成了一个有历史意义的多元主体的对话。而这与诗人的“非个性化”理论所强调的传统意识完全吻合。诗人就是用这各上方式将历史与现实、远古神话与现实故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相交融,让读者从多方位、多视角看到西方现代文明的荒原的现状、诗人拯救荒原的祈求以及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李丹先生常说:“雨果是法国伟大的文学家。他是诗人、小说家、戏剧大师,也是哲学家、心理学家。雨果的著作比较深刻。他的文学作品使人读后能在精神、心理方面得到提高。”对雨果的高度推崇,使李丹先生几乎竭尽毕生心力来翻译他的著名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为我国读者认识上世纪法国的社会历史状况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作为“物质世界的蚂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新诗史上,卞之琳是一位真正有哲学意识的诗人,西方现代意识和“荒原”意识对诗人的诗歌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的逃避情感而追求智性凝聚的诗,正渗透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他的现代诗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调,描述了他“小处智慧,大处茫然”的生之迷茫和对现实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5.
被大诗人杜甫冠以“俊逸”风格的诗人鲍照,是以“文甚道丽”的古乐府闻名于诗坛的,他继承并发扬了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较为广阔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诗的思想和艺术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而  相似文献   

6.
王新民在写诗的同时,注意自身的诗歌理论建设,他提出的“风骨”和“灵魂”是他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在他的诗论中,“风骨”和“灵魂”不仅涉及到诗及诗人的内在修养,不仅涉及到诗的社会价值取向,而且也涉及到诗的语言等形式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曾创作了很多优美的诗篇。而正是由于他的一些短诗,他才为当代大多数读者所认识。《明亮的星》是济慈十四行诗的代表作,是英国悲剧诗人济慈在身患鲍症,情知将不久于人世这一背景下所创作的一首十四行诗。诗人希望永生,更渴望不朽的诗名。诗人对诗歌、生命的热爱和对爱情的眷恋让人动容。诗中所流露出来的诗人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态度,使我们认识到济慈远不比传说中那样脆弱。该诗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无奈。此诗是济慈的代表之作,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本诗充分说明了济慈对各种感观的调动能力。诗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生动的意象,如:“明亮的星”、“流动的水”,“雪”、“爱人的酥胸.”等等。这首诗共有七点精妙之处。正是他对这些独特的写作手法的把握才使他无愧于“文艺复兴时期旗手”的美誉。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在众多的城市流浪中找寻,骆英无疑是他们中的佼佼。他直接参与了都市的开发和建设,经营着一个颇具实力和颇具影响的企业,是一个成功的中青年企业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城市的受益”。按理说,功成名就之后,他完全可以尽情享受成功带给他的喜悦,尽情享受都市的繁华与便捷,但作为诗人的骆英,其内心的荣耀与世俗的荣耀似乎并不相称,他偏偏“站在了城市的对立面。尖酸、刻薄、激进、变形,似乎是城市不共戴天的敌人”。当他看到“城市化的过程加大了社会的不平衡,在城内和城外,有着许许多多的弱势群体”,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强烈反差,使他内心充满矛盾和苦痛,也使他以批评的姿态,对城市和自身的生存状态进行重新的审视和确认。“对社会良知的渴望,对社会公平的渴望”决定了他的人生态度——以激烈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送友人》选自《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是人们熟知的大诗人.他生活在唐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时期,政治上很不得意.一生做官时间很短,大半时间是在漫游狂歌中度过的.他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庭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此,遭到朝庭权贵的冷遇和打击.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放情山水,醉心于求仙访道的漫游生活.他一生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深受大自然陶冶.他的作品题材  相似文献   

10.
尹光明  周莉 《学语文》2002,(1):36-37
古往今来,写失意表怨情的作品不胜枚举,却以《离骚》感人最深,影响最大。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诗人在表现自己的感情时像大海的波涛波澜起伏,震憾人心。诗的第一段,从开头到“乘骐骥以驰骋、来吾道夫先路”。这时诗人的情感处于高昂期。诗人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有着积极的入世精神。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一个时期,诗人的情感仍处在波动之中。诗人先是介绍了自己的出身:他是“帝高阳之苗裔”,且出生在一个良辰吉日,并根据出生时辰起一个“嘉名”。这样一个出身高贵且出生在良辰吉日的人,命运应该是不错的了,怎么会有忧愁呢?诗人的忧愁来自于他强烈的入世思想。在诗人看来,人的价值不能只是出身的高贵和个人修养与才能,也就是诗人所说的“内美”与“修能”,而应“兼善天下”,把个人献身于社会,用自己的才能造福于社会。如同歌德笔下的浮士德。由于有这样一个愿望,诗人便有了忧患意识——“恐美人迟暮”——害怕自己即将老去,不能为国家多做贡献,希望趁着年轻,帮助楚王治理国家,“抚壮而弃秽,乘骐骥以驰骋”,改革形状,称霸天下。  相似文献   

11.
在《诗人》一文中,老舍这样描述他想象中的,也是他所肯定的诗人形象:“诗人是中了魔的”,具体说,“诗人在举动上是异于常人的”,“诗人在创作的时候确实有点发狂的样子”。他又提出设问:“可是,这些狂士(或什么什么怪物)却能写出标准公民与正人君子所不能写的诗歌。怪物也许倾家荡产,冻饿而死,但是他的诗歌永远存在,为国家民族的珍宝。这是怎一回事呢?” 他分析了这么几个原因:一、诗人们心细如爱,但绝不象看财奴一样,“一手打着算盘,一手写着诗”,而是对事物的观察特别详密;二、“他的眼要看真理,要看  相似文献   

12.
《预言》收集了何其芳20世纪30年代所作的34首诗歌。诗集分为3卷,反映出不同时期诗人不同的心灵状态和情绪焦点。诗人从学校到社会,经受了爱情的体验和社会的磨练,由“象牙之塔”里的理想主义成长为现实社会的冷峻批判。《预言》真实的记录了诗人迷茫、苦闷、幻灭、追求的心灵变奏,具有“自叙传”色彩。诗人对应自己的情感在有意无意间塑造出一个高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一形象随着诗人的成长而成熟,经历了由一个“独语”到“思想”再到“觉醒”的发展历程,并具有鲜明的“何其芳特征”。  相似文献   

13.
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从音乐性质、社会功能诸方面考虑了“乐府诗”的特征,而“声诗”概念的运用,反映出他所认同的乐府诗主要体现了三方面的特点:从入乐方式看,“先有诗然后被于声而播金石”;就“诗”之内容看,皆“诗人六义之余”;由应用功能看,大多服务于祭祀、宴享、行军等仪式。他不将当时最为流行的“由乐定词”、“依声填词”的“乐府”录入《乐府诗集》的事实,则从另一侧面说明了他的基本编纂宗旨,也表现了南北宋之交文人士大夫力求维护和恢复诗乐传统,“务尊其体”的诗家立场。  相似文献   

14.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的著名诗人,被称为二、三十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雨巷》使他在诗坛上声名大震,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美称。本文试就《雨巷》所表现的内客运用的艺术手法和审美追求,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可能会有助于对“现代派”诗的认识和理解。从《雨巷》的内容特征和艺术手法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作为“现代派”的一些重要主张。诗人曾说:“新的诗应该有新的情绪和表现这情绪的形式”,“诗最重要的是诗情上的变异”(《论诗零札》)这反映了诗人的一种倾向和追求。《雨巷》主要表现的是一种情绪、情调。我们知道,诗人曾怀  相似文献   

15.
论《离骚》中的自我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是文学艺术的一般规律。浪漫主义诗人偏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常常以自己的主观世界为直接的表现对象,他们的作品往往是通过“自我”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屈原就是一个运用诗歌鲜明而突出的表现“自我”的诗人。他的《离骚》正是塑造“自我”形象的优秀诗篇。 (一) 《离骚》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它以广阔的生活画面、典型的社会生活环境,深刻地展现了屈原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评价,尽情地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情怀,从而艺术地塑造了屈原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在评论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时说,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我国晚清的龚自珍,也恰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资本主义”最初”的一位继往开来、“翘然独秀”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他同屈原、杜甫、陆游、文天祥等受国诗人一样,诗中的字里行间倾注着他关心国计民生、欲使国强  相似文献   

17.
在校团委组织的“读一本好书”活动中,我有幸借读了《闻一多名作欣赏》,读完此书,深感受益匪浅。闻一多在短促的一生里,走完了诗人、学者、战士的人生“三三部曲”。学者闻一多,历时最长,费力最多,可以说是他毕生心血所写;战士闻一多,完成了他的生命,也最终献出了他的生命,一如他生命中的最后的内容,最后的讲演,明亮而短暂。而我从此书中读到的更多的是诗人闻一多。我感受最鲜明的是他那诗人和战士的双重气质。作为诗人,他压抑着自我的情感,努力以诉诸理智的方式来求得与社会中人的思想沟通,从他的诗中完全可以领略他的学者…  相似文献   

18.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诗作《乡愁》意蕴深刻,脍炙人口,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相似文献   

19.
堪称为一代诗圣的T·S·艾略特(ThomasSteamsEliot)是本世纪20年代以后最有影响的美国诗人。他一生广学博览,经历非凡,以其非凡的洞察力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西方社会的种种腐败和罪恶,因此又被誉为“现代文学批判大师”。艾略特自幼受到良好的古典文学教育。1906年入哈佛大学学习。在著名学者桑特亚特亚那、欧文巴比特及巴雷特·温德尔等的指导下苦读,接受他们的启蒙影响。业余时间,他经常阅读但丁之作,但T后来成为他最推崇的诗人。这一时期他的苦读为他后期写出长诗《荒原》并由此无形中成为“荒原作家”的领袖而响誉文坛奠定了…  相似文献   

20.
在“五四”时期,似乎没有哪一个诗人象郭沫若那样崇拜太阳的了,当胡适慨叹着孤单的“蝴蝶”,周作人赞美着流动的“小河”,刘半农捅开“一层纸”的秘密,俞平伯漫步于冬夜里的“公园”……的时候,郭沫若则以他雄浑豪放的调子礼赞着光芒万丈的“太阳”。太阳不仅使《天海中的云岛都已笑得来火一样地鲜明”,而且也使诗人“两眸中有无限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