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琼岛春阴游北海,太液秋波映国槐,玉泉趵突品泉水,居庸叠翠看云台,西山晴雪梨花灿,蓟门烟树盼雁来,卢沟晓月迎远客,金台夕照聚贤才。”这是宣师一附小编写的校本课教材《北京童谣》中收录的一首童谣《燕京八景歌》。童谣这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字珍品,记载了生活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内容,是人民对时代反映的最强音。作为诗歌的一种形式,它既富于哲理、具有文学性、又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唱、能说、能游戏,被孩子们喜闻乐见。我校将童谣引进课堂、引进校园、引进孩子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2003年9月,我校正式把《北京童谣》作为校本课程,写进了二年级4个课改实验班的课表内。《北京童谣》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每周每班安排一课时, 做到专时专用,经常研究。课堂上,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童谣、吟诵童谣、感受童谣、创编童谣,活跃了思维,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知识,训练了语言,提高了文化和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3.
“五颗星,照天空,天安门,在正中,齿轮麦穗红绸绕,看见国徽挺起胸!”这首活泼明快的童谣,是北京市向社会征集的近2万首童谣中的一首。借鉴北京市宣师一附小等学校的经验,2004年6月24日,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市教委、团市委联合发起了征集新童谣活动。此次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市1600所小学及1430所幼儿园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了这项活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征集新童谣19436首。经过精心筛选、编辑、加工、润色,有400多首优秀作品被选进了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新童谣》一书,这些健康向上、童趣盎然的新童谣已经响亮地传遍了北京市的校园。为此,中央领导对北京市采用新童谣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教育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灰色童谣”一度在中小学流传,让老师和家长们颇为忧虑。北京市宣师一附小从2003年夏天开始,就发起了用健康童谣代替“灰色童谣”活动,率先开设了每周一节的《北京童谣》校本课程,并编写了教材。在课堂上,老师教给学生更多优秀的、积极向上的、风趣幽默的健康童谣,并指导学生在吟唱中学习童谣的写法,鼓励他们自己创作充满儿童情趣、反映校园生活、富于时代气息、弘扬高尚情操的现代童谣。在“我与童谣”系列活动中,老师们充分挖掘童谣诵、唱、写、画、演、编、用等特点,使这门课程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结合,让童谣丰富的内容、简短的文字、精练的语言、活泼的形式成为大人与儿童沟通的媒介,成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本期刊中刊我们推出《新童谣在这里唱响》,旨在通过介绍北京市宣师一附小“健康童谣进校园,唱响师生共同发展的主旋律”的经验,使“童谣”这一德育新途径引起更多的人们关注,并期待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孔凡勇  张颖 《现代语文》2010,(5):112-114
童谣是伴随着儿童成长并被其广泛接受的民间文学形式之一。它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是经过几辈人甚至几十辈人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山东童谣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本文拟从文体学角度分析童谣的语音特征、词汇特征及其修辞手段,探索童谣千百年来能够得以流传的文学魅力,借此来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呼唤绿色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是春天的色彩.也是世界的原色,生命的本色。绿色课堂是原生态的课堂,是生意盎然、生机勃勃的课堂。  相似文献   

6.
大家都很喜欢童谣,也都非常喜欢唱歌。你听说过“唱童谣”吗?如果没有,就请您到宣武区上斜街小学校园里来坐坐吧!看,学校的阳光电视台正在播放节目呢;听,大家在一起唱童谣呢!“早晨进学校,同学互问好。看到老师后,鞠躬问声早。慢步靠右行,有序进教室。听到国歌响,立定快站好。注视五星旗,庄严行个礼。”还有“课间到,休息好。楼道里,不追跑。操场上,不打闹。做游戏,不喊叫。眺眺远,做做操。书和本,准备好。”……  相似文献   

7.
林萍 《学周刊C版》2010,(3):34-36
闽南童谣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独特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本人所在的学校因地制宜.编写了闽南民间音乐乡土教材,进行了闽南童谣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本文阐述了闽南童谣的艺术特性.深入探讨开发闽南童谣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课程改革使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和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通过近一年的实验与探索.作为课改一线的教师,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课程改革实验给教育注入勃勃生机与活力以及带给课堂教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清代以降,传统文人的天籁说、域外学者的真诗说等观念深刻影响知识分子“眼光向下的革命”,引发其关注和搜集北京童谣的学术自觉。20世纪末至今,北京童谣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广泛融入儿童的教育实践。北京童谣是人民群众文化审美的典型代表,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北京童谣作为扎根民间的口头传统可提升儿童的美育素养;作为寓教于乐的传统游艺可促进儿童的潜能开发;作为诗性表达的文化记忆可增强儿童的历史自觉,其助人成人的教育价值愈发彰显。  相似文献   

10.
童谣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使孩子们易于掌握。孩子们通过传唱童谣,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非常有助于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并且对孩子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等都有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针对教师如何开展幼儿童谣教学进行了一定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音乐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积极开发与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体系。童谣引入是小学音乐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思路,对于丰富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童谣引入对于小学音乐教学的价值,接着以福建三元区为例,探索了小学音乐课堂引入童谣资源的具体策略,思考了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陈小红 《广西教育》2010,(16):21-22
2006年以来,我参与了钦州市第一小学"校本教材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的课题研究,目睹了该校校本教材"钦州童谣"的研发。在几年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以互动、动态生成为教学路径,探索着一条生态化的童谣课堂教学之路,  相似文献   

13.
网上大搜索:寻找福娃的踪迹 “那是迎迎,这是欢欢……”五(4)班传来了阵阵欢呼声。一向有好奇心的我被这莫名其妙的声音吸引了。走进教室,5个笑脸盈盈的福娃贴纸整齐地贴在后面的黑板报专栏里。原来这些福娃画纸是由部分班干部专门从网上下载后制作的。看来我班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很强呀!  相似文献   

14.
童谣     
侯逸飞 《新作文》2011,(3):19-19
老奶奶.耳朵怪.大声喊,听不见。有礼貌,细声说。乖孩子,大家爱.  相似文献   

15.
课程改革需要观念和行为的同步更新。然而,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严重地制约着课改的顺利实施,“穿新鞋、走老路”、“满堂灌”现象依然十分突出。为了帮助实验教师迅速转变观念,革新教学行为,我们从课堂结构人手对教师进行引导。这是因为结构是事物的联系形式,反映和决定着事物的性质,结构不同,性质就不一样。课堂结构也同样体现了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通过一定的形式,把新的课程理念外化成一种可看、可感、可以操作的教学环节和步骤,格式化为一种相对固定的形态。这样,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能按照现成的课堂环节,设计教学步骤,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促使教师改变传统习惯,渗透课改理念,逐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16.
童谣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较为重要的辅助工具,绿色童谣能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知识。但是小学生中也会流传一些消极的"灰色童谣",这些"灰色童谣"会影响小学生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起到消极的作用。因此,为了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健康,小学教育要提高对小学生唱响绿色童谣的重视。本文就唱响绿色童谣丰富小学生活进行了研究,根据不同的学龄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出了几点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让我们荡起双浆,小船儿推开波浪……”听着爷爷唱起小时候的童谣,是那么温馨。爸爸、妈妈也轻轻地哼起了“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幸福洋溢在他们的脸上。看着他们的高兴劲儿,小强边做作业,边唱起了自己的“灰色童谣”:“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哼着、哼着,小强对着作业本就乱画一通。  相似文献   

18.
《宣武教育》2008,(1):1-6
宣师一附小是一所具有近百年历史的老校。2002年,我校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将新童谣作为校本课程引进课堂。经过四年多的实践,源于我校的新童谣在北京市党政领导以及专家学者的指导下,不断深化,逐步发展为新童谣文化,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新童谣文化产生了积极、广泛的社会影响,引起了胡锦涛总书记的关注并专门批示:“北京此事办得好,体现了与时俱进和‘三贴近’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陈爱凤 《河北教育》2003,(12):32-3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那种“满堂灌”和“注入式”的课堂教学虽然不存在了,但是,“一问一答”、“教师和优秀生唱戏”的课堂教学还是比较普遍的。前不久,听了特级教师朱乐平的一节数学活动课《回文数》,受益匪浅。 在学生已了解了回文数的概念后(像11、22、121、4004等数,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读都一样的数),教师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相似文献   

20.
学童谣     
童谣是幼儿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是人生中最早受到的启蒙教育。好的童谣对孩子具有性情陶冶、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在欢笑的愉悦中,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