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日常英汉恭维语几方面的观察,以及对贵州师范大学和遵义医学院两个在校大学生群体做了关于恭维语的调查问卷,通过对其结果的图表分析,归纳总结英汉恭维语的类型,恭维的内容、应答方式、功能,得出了一些普遍的差异特点,并发掘了一些新的英汉恭维语在功能上的差异,从语用学角度和文化角度探索影响中英恭维语差异的深层次原因,以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依据与建议,并为有关英汉恭维语的语言学研究及跨文化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恭维语是一种常见的言语行为。中美两国语言都有丰富的恭维语,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又决定了在恭维语使用方面存在着差异。本文从恭维语的话题与对象、词法与句法结构、应答模式探讨了中美恭维语的差异,并指出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努力掌握两种语言及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运用恭维这一言语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3.
从跨文化视觉透析英汉恭维语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恭维语是使用最为普遍的言语行为之一,是建立、保持、协调与促进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从跨文化角度对英汉恭维语进行对比研究,对于了解文化差异,增强文化意识,实现跨文化交流无疑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恭维语作为一种维护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言语行为,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在日常言语交际中,男性和女性在恭维语的使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男性和女性的言谈交际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对恭维言语行为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仍存有诸多问题.本文在总结目前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从构成规则视角、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以及对之前研究方法的讨论入手,指出目前汉语恭维语研究基本没有考虑到语用社会因素等问题,忽视了隐性恭维语这一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6.
恭维语是人类言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化背景的不同,英汉语言中的恭维语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立足跨化交际的观点,从应答方式、恭维对象及恭维场合等方面对英汉恭维语作了比较、探讨和论述了英汉恭维语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英汉恭维语的表达方式与内容不尽相同,而恭维语频繁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是融洽人们社会关系的交际行为,英汉口头恭维语的差异分析与实践意义需要进一步探讨.从语用学视角,比较英汉语口头恭维言语行为,对比分析英汉句法模式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语用翻译策略.研究结果表明,英汉恭维语在句法上都呈现出模式化的趋势;此外,汉语恭维语在应答上主要采取谦虚策略,而英语恭维语以接受和回报恭维为主.  相似文献   

8.
吴敏 《海外英语》2012,(20):178-180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英汉恭维语的表达方式与内容不尽相同,而恭维语频繁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是融洽人们社会关系的交际行为,英汉口头恭维语的差异分析与实践意义需要进一步探讨。从语用学视角,比较英汉语口头恭维言语行为,对比分析英汉句法模式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语用翻译策略。研究结果表明,英汉恭维语在句法上都呈现出模式化的趋势;此外,汉语恭维语在应答上主要采取谦虚策略,而英语恭维语以接受和回报恭维为主。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英汉恭维语进行分析对比,两者在话题、句式和应答上存在巨大差异,揭示出隐藏在恭维语背后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并且指示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正在趋于融合渗透。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受传统的历史文化影响,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人们在使用恭维语这一言语行为时,不管是在句式、内容还是恭维语所起的社会功能方面都更倾向于谦虚保守,反映出中国以“和”为中心的价值观念.美国是一个新起的“熔炉”式的移民大国,个人主义是其核心价值观,所以他们在使用恭维语时,不管是句式还是内容以及恭维语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都更为自我和多样,反映出其“人生而平等”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1.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言语行为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好的改进言语行为能力。毫无疑问,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研究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但显然语言理论不可能完全建立在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言语行为理论本身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  相似文献   

12.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于20世纪50年代末所提出的,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在批判奥斯汀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看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对奥斯汀行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意义理论的发展.间接行为理论的提出。  相似文献   

13.
在二语言语行为的研究中,有无必要习得、能否习得、如何习得二语的言语行为是研究重点。通过梳理二语语言水平与二语言语行为的关系、二语学习者是否能达到操母语者言语行为水平、言语行为能否教学等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提高二语言语行为能力应与提高二语言语能力一起进行;显性的言语行为教学是有效的,也是言语行为习得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张伟威 《海外英语》2014,(13):232-233,254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 tells us that when words are uttered,they perform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speech acts.But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raises a question that the same locutionary acts may perform different illocutionary acts and perlocutionary acts,an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ame illocutionary acts and perlocutionary acts,people with different native languages may employ different locutionary acts to avoid the pragmatic failure.This paper aims to illustrate the differences on greeting,requesting,and rejecting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focus on the cultural factors in language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and using the fundamental cross-cultural theories to analyze the distinctions,such as Austin’s Speech Act Theory,Brown and Levinson Face Theory,Edward T Hall’s High-Context and Low-Context Communication,and Hofestede’s Value Dimensions.Finally,it tells the English learners to focus 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i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 achieve the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15.
特定言语行为意图与特定言语行为条件构成特定言语行为类型,每个言语行为类型都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原型。但某类言语行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因其构成条件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而带来了原型的变化,产生原型变体。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实际语料为基础,从言语行为理论出发对“说”类言语行为标记语进行考察。一个言语行为通常可以分析为“意图性言语行为+支持性言语行为”,任何言语行为都是有“意图”的,并且努力使自己的意图得以实现。“说”类言语行为标记语为构建意图性行为的合法性,保证意图的实现提供支持策略。文章认为该类言语行为标记语具有人际支持功能、语篇支持功能和概念支持功能。  相似文献   

17.
特定言语行为意图与特定言语行为条件构成特定言语行为类型,每个言语行为类型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话语模式。但某类言语行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因其构成条件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而带来了话语模式的变化,产生话语模式变式。  相似文献   

18.
言语行为理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末首先提出的,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Searle)在批判奥斯汀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19.
言语行为理论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奥斯丁(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理论框架和发展,同时也阐述了赛尔(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格莱斯(Griee)的合作原则以及Leech的礼貌原则,并举例说明了作者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语言具有施行功能。文学虚构话语也具有以言行事的功能,即建构文学艺术世界。文学虚构话语对现实产生的影响,实际上就是文学以言行事产生的以言取效的言语行为,主要体现在读者和作者分别通过具有意向性的阅读和写作言语行为塑造了自身。作者在建构文学艺术世界中所展示的理想文化人格,在作者和读者的认可意向状态中形成的集体意向性,对两种主体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探析文学虚构性话语如何塑造人,从而深入理解文学的现实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