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典文献中的重要文本,它塑造了魏晋众多士人形象.对魏晋士人予以界定,总结其所展现的士人形象,对理解魏晋士人形象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某些篇章展现出我国上古时期春节、上巳节等岁时节日的民俗习惯。节日民俗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中的节日民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人们对种族繁衍的重视,同时也展现了浪漫的上古遗风和天人合一的浑融思想。保护并发扬这些节日民俗,对于我国的非遗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当代社会变化的加剧,作为民俗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的节日也处于急剧变动之中,主要表现为节日之功能、内容、组织形式及源起的变动。这些变动有的利于民俗本身的发展,有的则需要加以引导和改革,而对这些变动进行分析研究,则是寻求节日民俗文化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屈原虽无主人身份却以主人自居,具有强烈的主人意识,除其与楚王同姓这一最根本的原因之外,这主要是由周代贵族诗人的影响、楚人的民族传统、屈氏家族的传统家风以及其自身的教养与经历所致。中国封建社会的士人虽然景仰屈原的为人、同情其不幸遭遇,但毕竟无保留地认同、效法者少,原因亦在于他们自居为帮忙者,缺乏“主人意识”。学者们对屈原言行———尤其是其死不去楚的解释之所以不能让人心服,关键是囿于屈原的身份之争而未虑及其虽无主人身份,却以主人自居、具有强烈的主人意识之事实。屈原的“主人意识”虽不能同我们今天所说的“主人翁精神”划等号,但无疑是他留给中华民族的一笔极为难得、特别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5.
在唐代,士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儒士、文人和官僚的三位一体,是唐代士人的基本风貌。在中晚唐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士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发生了变迁。他们不再有初盛唐士人那种"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壮志豪情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开阔胸襟,取而代之的是怀才不遇的愤懑与生不逢时的感叹。他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实现人生理想常常要以丧失自我人格为代价,体现出极强的奴婢意识、臣妾情结。  相似文献   

6.
我国岁时节日中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我国的岁时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民间体育的内容,作为人们生活中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还是通过各民族民间岁时节日或社火等活动得到继承和发展的.如: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舞龙灯、耍狮子、扭秧歌等;清明节的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拔河等;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以及重阳节的"九九登高活动"等.这些民间的许多体育活动都与民俗节日有着必然的联系,反映出了特有的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7.
李白和屈原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并峙的双峰。生长相近的地域环境和基本相同政治遭际 ,使他们的作品具有共同的浪漫主义形式。透过这种形式 ,能看出两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人格底蕴。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屈原作品中有关羿的材料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从屈原对河伯、羿对河伯的态度来分析屈原对羿的态度,从语法角度来分析屈原的感情倾向,从神话传说的角度判定作品中羿的时代,从而确定屈原对羿的批判态度。同时,通过分析,指出屈原在《天问》里将尧时羿与有穷后羿混淆在一起,并给予客观分析,解决了一桩悬案。  相似文献   

9.
女性研究者以自我的独特感悟和深刻体认,与男性研究者一道推动着屈原与楚辞研究向前发展。在屈原与楚辞研究中,女性研究者作为一个刚刚崛起的研究群体,在研究的独立性、自觉性、创新性、专注性方面虽然有自身的不足和缺憾,但确是屈原与楚辞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老子与屈原的宇宙观进行了比较分析,老子认为"道"为宇宙之源,以阴阳二气说明万物之生成,屈原对阴阳二气的存在亦持肯定态度,他们对宇宙生成的认识表现出一种唯物主义倾向。老子认为宇宙是一个虚空之体却有着无穷的作用,屈原则认为天地构成了一个球体,太阳围绕着这个球体运动,且带来了昼夜,在那个时代,这应该可以代表我国学者对宇宙认识的较高层次。  相似文献   

11.
作者认为新疆维吾尔民间故事从内容方面可以分为魔法故事、讽刺事故、生活故事、幻想故事和动物故事几大类,这些故事体现了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渴望,对解放和征服自然力的向往.维吾尔民间故事的内容十分广泛,这些故事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结构、形象创造、语言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点,表现了强烈的民族特点.维吾尔民间故事反映了维族人民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内涵,具有强烈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2.
屈原悲剧精神便是在楚王不觉悟的情况下,依然锲而不舍地努力,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坚守信念,甚至以死明志,表现出崇高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13.
刘树胜  刘泽 《职大学报》2012,(1):20-27,19
屈原的知识结构是庞大的、有序的,其形成因素是多元的,这一知识结构对屈原的影响也是深刻的、多方的。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屈原的知识结构及其形成因素,对当今的人才培养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蒋方 《职大学报》2009,(3):25-26,34
屈原的"远逝",不是现实空间的出走,而是精神世界的远离,这就是屈原所说的"自疏".在现实中处处碰壁、时时滞碍的屈原,通过"自疏"而赢得了心灵的自由.但屈原爱楚国,爱得太激烈,太深切,所以他明白,不要说出走,连"自疏"都做不到,因为楚国就是他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屈原的<天问>与中国上古神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天问>中涉及我国上古神话内容的有七十多问,其中大多是关于自然神话和自然社会性神话的.屈原作为一位熟悉和热爱神话的诗人,在<天问>中质疑了中国上古的大部分著名神话,表现了作者以怀疑的精神走出神话、以哲学的精神思考神话的态度.本文梳理了<天问>中涉及的中国上古神话的内容,并求解屈原质疑神话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6.
屈原向来以爱国诗人著称,他的爱国精神也被一代代地传承,中唐诗人李贺的诗歌也流露出明显的爱国思想.屈原和李贺都是当时君主的同姓宗族,他们都具有强烈的宗国情结.此外,他们的爱国精神还表现在乡土之恋、渴望为国效力以及对英雄的歌颂等方面.由于所处的时代以及人生遭遇的不同,李贺和屈原的爱国精神是有区剐的,其中既有程度的不同,也有范围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西部少数民族节庆中的民俗体育是我国西部各民族社会文化生活的浓缩点,它作为一种身体行为的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表征。从文化学、民族学、民俗学的角度,探讨西部少数民族节庆中的民俗体育,揭示节庆民俗体育地域性、周期性、人文性等特征,并研究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壮族是一个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民族,壮族人民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民间故事,塑造出丰富而独特的女性形象。通过归纳总结,将壮族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分为神仙和凡人两大类,从“文学想象与虚构问题的人类学解析”这个角度,分析这些不同类别的女性形象及其相关情节,从而挖掘出其背后所隐含的母性崇拜、图腾崇拜、生死观念、性别文化等人类学内蕴。  相似文献   

19.
元散曲中的落花意象沿袭运用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约定俗成的象喻意义,同时被赋予了代意义.从离愁别绪、羁旅情思、离世归隐、伤春惜怀等方面分析元散曲落花意象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谭家斌 《职大学报》2013,(2):9-14,25
屈原作品中有著名的"香草情结",汉代王逸概括这种比兴手法为"善鸟香草,以配忠贞",实质并非如此。其作品中的不同香草,有不同的意象,即使同一种香草,在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喻意。探求其香草的真实意象,对于理解、研究屈原及其作品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