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正>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被告知,千万不要将口香糖吞到肚子里,因为它很难被消化,消化它至少要等上七八年。这实在有点可怕。想象一下,如果你在2006年的夏天吞了一块口香糖——那时,布什还在白宫,加勒比海盗2也在美国热映,那么直到现在——2014年,过去了8个年头,口香糖才刚刚被消化掉。那么,这个说法有什么依据吗?口香糖主要由胶基、甜味剂、调味剂和软化剂组成。糖  相似文献   

2.
“食物的消化”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第二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讲的是淀粉、蛋白质、脂肪三类不溶于水的大分子物质,在消化道内经过物理 、化学两种方式的消化,被分解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营养成份的过程。本文涉及物理、化学的有关概念,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教师就得想方设法把抽象的概念讲得具体、通俗,使学生能理解这些物质的消化过程,懂得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根本区别。围绕这一目标,我对教材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并在教学方法上作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3.
在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2006年6月第三版)63页有一道讨论题:“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分别在什么部位开始被消化?” 这道题首先问的不够明确,题目中的“消化”是指物理性消化还是化学性消化?还是二者兼而有之?不同的理解,会产生不同的答案。  相似文献   

4.
食物消化 在人的身体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两回事。消化,指的是把食物切断、磨碎、进行化学分解,加工改造,变成人体能够吸收的物质;吸收,是从已经消化了的食物里提取有用的成分,交给淋巴液和血液循环、输送给全身各个组织器官贮存和使用。最后,人体还要把经过消化以后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是由口腔、食管、胃、肠、肝、胆、胰,以及许  相似文献   

5.
正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被告知"千万不要将口香糖吞到肚子里",因为它很难被消化,消化它至少要七八年。这实在有点可怕。想象一下,如果你在2006年的夏天吞了一块口香糖——那时,布什还在白宫,加勒比海盗2也还在美国热映,那么直到现在,8个年头过去了,口香糖才刚刚被消化掉。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行设计的发酵装置,通过温度对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从而进行了消化温度对柠檬果渣厌氧消化过程中产气量的影响研究.实验表明,在中温(35℃)和高温(55℃)两种消化条件下及pH接近中性时,柠檬果渣消化反应器分别于第7天和第5天开始进入产甲烷阶段,最高产气量分别为44mi和46mi,高温比中温的产气量提高了4.5%.由此可见,高温消化比中温消化缩短了消化时间,提高了产气量,高温消化是提高柠檬果渣厌氧消化产气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取得营养是一切生物体完成全部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前提。在动物界,营养的获得包括了食物的摄入、消化和吸收等过程。食物的消化就性质而言,一般均可分为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两个过程。物理消化一般包括食物的咀嚼研磨、搅拌以及与消化液的混合等过程。它虽然不直接涉及食物成分的变化,但其机能的强弱却直接影响动物对食物的化学性消化和吸收效率。因此,物理性消化机制的发展和完善是推进动物在演化中不断向着积极主动发展方向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原生动物、扇形动物和线形动物在演化中相继出现原始的消化腔和消化管,使食物的胶消化或细胞…  相似文献   

8.
消化性溃疡是一类常见病、高发性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目前,在抗消化性溃疡药品市场上形成了质子泵抑制剂类、H2-受体拮抗剂、胃粘膜保护剂三大主体药物格局和临床用药"五足鼎立"局面,产品的更新换代又为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输入了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9.
<正>1设计思路消化的过程发生在体内,只能体会却无法直观地观察到,学生对消化的理解通常仅停留在咀嚼、搅拌等物理性消化的阶段。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体外模拟馒头的消化过程,直观再现消化的完整过程,使学生把握消化的内涵,再通过归纳、辨析和应用实现概念的构建和巩固。以消化概念的教学为契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归纳概括的理性思维及健康饮食的生命观念。  相似文献   

10.
《人的消化》是《自然》第四册生理单元中的重要内容。教学的重点是认识消化的意义、消化器官的组成和功能。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鱼鳔实验探究消化的概念,用唾液消化淀粉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现就本课鱼鳔实验和唾液消化淀粉实验的教学,作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和病理特征,结合临床表现介绍了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方法,重点论述了消化性溃疡体育疗法的机理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术前3项(HBsAg、HCV、HIV)传染性指标筛查的感控意义。方法:对本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4356例患者消化内镜术前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进行检测。结果:HBsAg阳性率3.72%,抗-HCV阳性率0.76%,抗-HIV阳性率0.09%。结论:消化内镜术前行3项传染性指标筛查,对保证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确保医疗安全,防范医患争议,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控制和避免医院内感染,均显得十分必要和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该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确定苦荞酸奶加工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体外模拟胃液消化和肠液消化,测定模拟消化前后苦荞酸奶中的总多酚含量、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变化.结果表明:苦荞酸奶最佳工艺条件为添加4%苦荞麦粉、8%木糖醇、0.1%发酵菌粉,43℃下发酵6 h;胃消化阶段,苦荞酸奶中多酚类物质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显著增加;肠消化阶段,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比未处理时分别增加了30.9%和59.2%,ABTS自由基清除率增加了23.3%.综上所述,体外模拟消化可促进苦荞酸奶中总多酚的释放,提高抗氧化活性;酸性条件更有利于提高酸奶中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正消化系统负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为宝宝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和能量。食物在消化道内从大块到糊状、从大分子到小分子的过程称为消化。食物经过消化后,营养物质由消化管壁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对比成人消化道的结构和功能,婴幼儿消化道的特点是容量小、消化能力弱、结构松弛、吸收速度慢、胃肠动力不稳定,逐渐发育成熟后接近成年人的功能,便便也会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5.
<正>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一些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唾液消化作用的实验方法"是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中的内容。《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对该实验提出了活动建议:"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目的是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口腔中的化学消化现象,初步体验科学探究  相似文献   

16.
高中《生物》(人教版 )第 80页论及脂肪消化时 ,消化过程图解如下 :脂肪 胆汁乳化作用 脂肪微粒 胰脂肪酶肠脂肪酶 甘油和脂肪酸初中《生物》第二册 (人教版 )第 5 1页有这样的表述 :“脂肪的消化主要在小肠内进行 ,因为小肠内的胰液和小肠液中含有能消化脂肪的酶”。两种教材都说明肠腺分泌的肠液中含脂肪酶。我们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科学。因为小肠腺是不分泌脂肪酶的。根据《普通生物学———生命科学通论》《陈阅增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 )第 133~ 134页和《生理学大纲》(吴襄、林坤伟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年 )第 2 0 7页…  相似文献   

17.
我从1980年起开始从事电动轮汽车维修工作,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电动轮汽车的维修技能和核心技术要点,成为了生产技术骨干,并解决了生产上的许多疑难杂症。2006年,我准备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继续学习和消化我矿最新引进6台R!190/341SD电动轮汽车上装备的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型柴油发动机之一——MTU4000发动机的结构、原理和W5级别保养和W6级别保养技术,总结故障规律和故障排除方法。去年年底我矿在电动轮汽车上首次装配5台康明斯K2000E发动机,这种发动机的结构、原理、性能、使用、保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也有待学习、消化和运用…  相似文献   

18.
<正>1消化系统起源与吞噬细胞的发现俄国科学家梅契尼科夫在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下,进行胚胎学的研究,试图探索消化系统的起源问题。因为原生生物只能进行细胞内消化,而多细胞生物才能进行细胞外消化,因此,他猜测消化系统的进化过程是由细胞内消化进化到细胞外消化的。然而,1874年,他在研究三角涡虫时发现,虽然它有消化道(外消化功能),但是其体内还存在一种有内消化功能的游走细胞,它能像变形虫一样游走到食物颗粒处  相似文献   

19.
以"消化的含义"和"小肠适合消化和吸收的特点"为难点,以"消化系统的组成、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的部位"为重点,应用模拟实验分析、探究实验以及拼图游戏等突破重、难点,将学生引入一个自然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相似文献   

20.
(一)教材内容:自然四册十一课“人的消化”,基本可分为以下段落:①消化的意义;②不溶于水的养料不经消化不能被身体利用;③淀粉被消化液消化的实验演示;④养料消化过程;⑤消化器官;⑥消化器官的保健。(二)教材分析;本教材“人的消化”,实际上是讲有机养料的消化、吸收、利用三个问题。书中讲消化讲得多一点,吸收只提“渗进”两个字,而“利用”则未提到。我们认为消化、吸收、利用这是一个完整的生物生理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