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接受问题视域下,接受美学理论对思想品德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把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读者参与和第二文本等核心概念引入思想品德教学,由教育向接受转变,从而增强思想品德的接受效果,达成预期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重点阐述了影响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接受主体的心理因素和接受过程因素,分析了这些因素对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代英语教学正不断改进和创新,致力于追求学生的接受效果和参与提高,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借鉴接受美学一些观点来分析英语教学,在教学认知论和方法论方面获得了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与接受美学中的接受有共同之处。借鉴接受美学的有关理论,对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由传授和接受两个部分构成。接受的状态和效果,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H.R.姚斯在其接受美学的经典著作《走向接受美学》一文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文学接受是发生在文本和读者问的对话,文学朗读就是读者的审美期待视野对文本的响应和与文...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学是符合严格意义上的接受美学模式,但接受美学在语文教学中发生了扭曲。教师在语文课上以文学欣赏的形式,用情境式的陶冶教学,将美感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相似文献   

8.
简论接受美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接受美学作为当代美学、文艺学的一种令人瞩目的文艺思潮和文艺美学方法 ,它反对作品中心论和单纯的作家研究 ,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 ,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和接受。对当代文艺理论和美学有着重要的创新意义。本文就文学创作与接受 ,作品与读者间的相互关系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介绍了接受美学如何应用于语文阅读中,并指出了教师应如何运用接受美学原理进行实际教学。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被逐渐挖掘出来,高中语文教学逐渐与接受美学这一理论相结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接受美学这一理念能够在保证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前提下,实现个性化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本文就接受美学如何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接受机制的特点,并揭示了其运行动力,通过对思想品德教育接受机制与接受动力的探讨,旨在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德育工作,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最根本的特征是把欣赏者提到文学理论、美学研究的中心位置。商业招贴本身所附带的经济属性,以及与受众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它比其他艺术门类更容易受到接受美学的影响。在接受美学语境下,商业招贴的审美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反对抽象,提倡具象;注重形式美感;动态地看待艺术生产过程;为受众创造更多的联想空间;注重大众审美教育。商业招贴充分实现了现代艺术的展示价值,在接受美学语境下,紧锣密鼓的发展着。  相似文献   

13.
吴永翠 《考试周刊》2010,(30):69-70
接受美学视阈下,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小学生的接受为主导,课堂教学的中心应以学生为主。本文以接受美学为指导,定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结合小学生特有的认知特点,明确他们现有的期待视野;最后提出如何使讲授的内容和方法与小学生的期待视野达成视野融合,做到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把读者接受作为文学演进中一个基本环节与内在的动力学来看待,重视并考察了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的产生过程,揭示了作家、作品、读者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是揭示了读者接受的勇动性方面。对文学史上作家,作品的地位,评价和影响的历史变化,从接受意识的变化方面作出了合理的的解释。接受美学引入电影研究领域,使我们对电影观众的价值的认识更加深入了一步。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理论的提出,确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美学理论,实现了文学研究重心向读者的根本转变。以接受美学理论为依据,探讨了这一理论对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极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美学和接受美学的角度,阐释翻译文学文本的接受形式的跨文化性,利用姚斯的两种接受形式—垂直接受和水平接受,说明翻译文学文本的解读是两种文化张力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有机复合。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对我国文艺理论及美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它高度肯定了读者在文艺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的偏差,同时也为教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分析接受美学的理论背景和基本特征,利于新时期美国文学课程教学理念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张莉梅 《文教资料》2008,(33):117-118
接受美学理论中的"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对小说教学的启示是:确立学生在小说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与小说的视野融合:利用"空白"生发意义,引导学生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19.
在接受问题视域下,接受美学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把期待视野、审美经验、读者参与和第二文本等接受美学理论的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将意味着一种思路的转换,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将关注的视角由教育者转向受教育者,由教育转向接受,从灌输论转向接受论,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20.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美学思潮。接受美学理论家反对孤立、片面、机械地研究文学艺术,反对结构主义化的唯本文趋向,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性接受姿态,这都具有积极的价值。现代基础语文教育中,逐渐占有较大比重的经典诗文还在以一副副硬冷的面孔摆在学生面前,被语言的手术刀残酷地解剖着。而高校的古典文学课堂也依然在讲述着一己之言。这种自下而上的文学乃至文化的渐失令人忧虑。本文以西方接受美学的文本理论为依托,结合中国古典诗文的特点,并以人文性、民族性为出发点和归宿,阐述了中国古典诗文教学亟待变革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