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考体育加试实施10多年来,对推动和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初中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但也遭到了社会各界的质疑,质疑其导致了学校体育的"应试教育",学生仅仅围绕考试的项目练;质疑体育中考的公平性,忽略了体育中考中的弱势学生。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明光市体育中考的改革不仅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进程,也提高了学校体育的地位以及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促进学校、社会和家长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关心和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机能,增强学生体质。体育中考给学校,尤其是给初三毕业班的学生带来了活力,其积极的价值不容忽视。但是我们许多体育教师在体育中考压力影响下,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产生一些误区,下面我谈一些自己的思考,以期和同行们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3.
杨勇 《体育教学》2012,(8):52-53
一、苏州市现阶段体育中考考核办法我市体育中考考核采用等级分。体育满分为40分,包括体育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二个部分。体育考试成绩为30分,测试项目为三项,以等级评定成绩,然后将等级折换成分数计入总分,等级有A、B、C、D、E、F六等,等级分折算方法为:A=10分,B=9分,C=8分,D=7  相似文献   

4.
尚文进  张惠 《体育师友》2011,34(3):37-38
体育中考自实施以来,的确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广大体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该政策越来越凸显人性化,其中最大的一个亮点要数体育中考的总分中有学校评价的分值比例。以2011年南通市中考体育考试方案为例,体育中考项目的“自留地”由两部分组成,即每学年第一学期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以及第二学期的学生平时体能与技能水平测试,其所占分值为20分。如何种好这块“自留地”,值得我们学校体育人深思,本人结合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5.
“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这句话表达了许多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心声,以往,体育课给人们的印象无非是学生放松调整,游戏娱乐的一个科目。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表现好坏不会影响他的升学。学生也从来不会很重视自己的体育成绩。在很多学校体育课被其他学科占课的现象屡见不鲜.体育老师也被赋予了诸如“闲人”“体育佬”之类的不雅称呼。虽然广大的学校体育工作者们也在不断地为自己的工作对学校和学生作出的贡献而呐喊疾呼,如“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育,加强了学生情感的交流,促进了学生互帮互助的意识,培养加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等口号.但是面对残酷的现实还是显得苍白无力。学校对体育工作还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不得不让许多学校体育工作者感到痛心。  相似文献   

6.
体育中考项目设置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初中毕业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考试(以下简称体育中考),在今天的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的确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体育中考制度实施的意义体育中考制度的实施,充分发挥了考试的杠杆导向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社会和  相似文献   

7.
背景介绍:自2009年起,潍坊市将体育学科考试加入中考考试范围之内,所有考试科目考试赋分均用分数表达,考试成绩按等级公布,均设A、B、C、D、E五个等级,其比例为实际参加考试考生总数的20%、30%、20%、20%、10%,按此比例换算成A、B、C、D、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确保"青少年每天在校锻炼一小时"已被写进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针对国内有利的教育发展趋势和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不容乐观的现状,笔者认为,以高考体育撬动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坚冰,是改变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质问题的必然选择。一、当前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近几年,学生体质健康出现的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对学校体育和体育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9.
<正>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正在普遍的下降。学生体质的下降不仅仅会影响到他们自己的身心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国民素质,最终会演变成社会危机,让社会的发展出现停滞。我们必须要反省,查找出影响学生体质与健康的  相似文献   

10.
翻开《2011年南通市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方案》时,咋一看有点眼花缭乱了,那么多的考试内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平时体能与技能(女800米、男1000米)和毕业升学体育统考,而统考项目又分成三类:必考项目、抽考项目、选考项目,罗列了从田径到球类、技巧类、再到体能类等十几个项目。与10年之前的体育中考相比,南通地区的体育中考有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继续认真做好体育中考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生长发育最快、最敏感的时期,同时又是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的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学生保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乃至一生的健康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全面实施以来,对推动和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敛地促进了初中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了学校、家长、社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关心。教育部重视该项工作近些年,为了做好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教育部多次下发有关通知,要求针对目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运动素质和肺活量指标下降、肥胖学生人数较大幅度增多的突出问题,要把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作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切实加强领导,严格管理,认真组织实施。不同地域要根据当地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研究和改进体育考试内容、方法。要积极推行将初中学生平时的体育课成绩和参加体育锻炼情况按一定比例计人体育考试总分的做法,以此推动初中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在贯彻实施中,我们一定要按照教育部通知的精神,努力把这项关乎广大学生健康的工作做好。要着力解决好“应试体育毅学”问题。体育考试项目及内容应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基本依据,根据当地实际,选择一批锻炼效果好、易操作,能真实客现地反映学生健康水平的体育运动项目。考试项目可由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比如,江苏省常州市今年的考生就可以在三类12项考试项目中自主选择3项参加考试。  相似文献   

12.
<正>一、研讨背景1998年,教育部正式将体育考试确定为中考科目,2000年,要求全国各地全面实施中考体育考试。多年来,体育中考作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一直颇具争议,焦点是体育考试"考什么与怎么考"。浙江省始终坚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加快《国家学生体质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也一直把体育中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落实。在实施体育中考的十几年来,陆续对中考体育策略进行了大胆尝试与改革,逐渐使体育中考实施方案、策略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3.
<正>2012年山东省高考将加试体育的消息发布后成为了山东省高考考生和家长们日前最为热议的话题,在一线体育教师中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高考体育"的命运是会得到其他省份的响应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还是会在一片质疑声中无疾而终?"高考体育"作为高考制度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我们应该为  相似文献   

14.
2010年6月28—29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团中央、卫生部等部委参加的全国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第三次推进会在西安举行。这次会议既是首次在西部召开的阳光体育运动推进大会,也是最后一次以推进会形式召开的阳光体育大会。这次大会除将继续推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扎实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外,无疑还会在西部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称《课程标准实验稿》)把体育课程进行了人为的界定,小学称为《体育》,中学称为《体育与健康》。这一称法虽然在本质上没有改变体育课程的性质,但多少给体育教学工作带来不便。《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称《课程标准》)把体育课程统一称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正式给这门课程赋予时代的色彩,符合学科发展观,也更有利于实际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从2004年10月1日起,教育部在全国实施"青春健身运动"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其方案和目标是"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但是,长期以来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一直得不到落实。界首市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投人不足,主观认识滞后,各项法规制度实施不力,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短缺和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缺乏等因素的影响,1小时体育活动的开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学校体育各项工作与大、中城市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论学校体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一、问题的提出新颁布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第一次提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的教学任务,正在实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开拓出了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社会适应”。因此,分析研究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二、关于社会适应的浅析1.适应的概念适应原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指有机体改变其生理构造和功能以适应环境、图谋生存的过程。后来,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指一个社会体系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过程。社会学家有时把这一概念称之为“调适”,其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与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