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在我国伦理学界,关于伦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以及关于道德的规范性与主体性、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关系等问题,都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些分歧至少不全是从我们自己的研究中“自发地”产生的,西方伦理学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其中有些分歧和有些观点,在西方伦理学著作中早有其“雏形”或“原本”。因此,对西方近现代伦理学中那些对立的观点,特别是基本立场相同却又在许多原则问题上互相反对的派别进行比较分  相似文献   

2.
教育管理善恶标准是教育管理伦理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关于善恶标准的探讨,伦理学史上存在着伦理目的论与伦理道义论两种相互歧异的观点。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超越了伦理目的论与伦理道义论在善恶标准方面的分歧,把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科学揭示了善恶标准的基本规定性,为判断衡量教育管理善恶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人的自由发展是教育管理必须坚持的基本伦理立场和应该追求的终极善。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教育管理是恪守人道、发扬民主、崇尚公平、坚持公益和注重效率的教育管理。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我国环境伦理学研究领域中,对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关系;"人类中心论"、"生命中心论"、"环境中心论"等的理论研究,还存在比较大的分歧。从哲学高度上分析,这三个问题的理论分歧,其实只是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矛盾运动自身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表现,是人类对人类与生存环境间的伦理道德关系认识逐步深入发展的结果。分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对"环境"概念与内涵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4.
《伦理学大辞典》认为德性"即道德品质。"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和中国传统儒家学派关于道德德性这一问题有着内容近似的阐述。本文论述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的道德德性观点,结合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伦理的观点,对道德德性作为"适度的品质"与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线展开比较研究。以比较研究的视角,探讨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论与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互通,在学说思想上形成互补,对道德与道德德性问题作出补充性解读。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规范伦理学、应用伦理学的根本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工业产品设计伦理学问题的研究范畴,认为工业产品设计与其他人类活动一样,它既是一个事实;也是一个道德观点,尤其在当今社会"金钱至上"观点的诱惑下,伦理道德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内对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些国内学者已经把视线投入到西方美德伦理学更为广阔的领域中。但问题与局限也是突出的,对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7.
"道德"概念界定一直是伦理学界讨论的基础理论问题之一。围绕着这一问题的争鸣,学术界主要提出了"规范论"、"德性论"、"主体论"、"活动论"和"综合论"等看法与观点。"道德"概念界定的学理争鸣,既有明显的阶段性发展特征,也有典型的哲学方法论特点;既与伦理学相关基础理论问题的讨论交织在一起,又与"伦理"和"道德"两个基本概念区分不够相关。梳理国内学界关于"道德"概念界定的学理争鸣,既可以让我们看到伦理学界对于伦理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完善,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发现在伦理学基础理论建构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建设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学术资料。  相似文献   

8.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生态伦理学要求在传统伦理研究的内容、范围和方法上进行变革。就此问题本文梳理和描述了西方生态伦理学主要观点和解决思路,并由此反思了中国生态伦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舍勒的质料价值伦理学是为哲学的伦理学进行科学和实证的奠基,进行伦理学人格主义的构建;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为真正的道德制定普遍的、必然的、无条件的衡量标准,是为道德中的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寻找答案。舍勒认为康德拒绝任何一门善业伦理学,犯了"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错误,只要承认康德道德命令的合理性,我们就无法走向一门关于伦常价值的规范学说。舍勒的质料价值伦理学对康德的"先天"、"形式"、"动机"存在严重曲解,在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的根基问题上,舍勒质料的价值伦理学所依据的"现象学直观"与康德的"纯粹直观"并无二致,舍勒用质料的先天性反驳康德的形式的先天性、用质料的价值伦理学批判康德的道德命令是顾左右而言他。  相似文献   

10.
针对经济伦理学学科发展三方面的主要内容,德·乔治的观点可概括为:其一,在深层次上,当代经济伦理的问题表现为经济与伦理相脱节.其二,当代经济伦理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经济伦理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力求改善现实的经济与伦理关系,重建两者的合理关联.其三,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其基本研究路径是要积极寻求经济伦理理论与现实相通的桥梁,其"伦理置换"方法,可视为这一观点的落实.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当代西方的经济伦理研究,以及发展自身的经济伦理理论,当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评价功能的理论研究,目前被广泛认同的观点是"评价是对事物的价值关系的判断活动",即利用科学的手段收集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并对教学实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基于这种认识,在西方从泰勒始,一直到20世纪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学术界关于书院名称始见时间的分歧、关于具有教学功能书院起始时间的分歧、建立在雕版印刷技术发明这一生产力基础上的书院与科举、关于书院发展的阶段和若干里程碑、关于书院办学性质的争议、关于书院办学程度的争议、古代书院有无教授管理、书院"制度"、书院的现代意义等九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大卫.休谟是18世纪西方伦理学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他在构建其情感主义伦理体系时,首次将"同情"概念广泛应用于伦理学研究,使他成为同情伦理学的先驱。休谟认为,同情是人性的一种自然禀赋与生存需求,是道德的基础与判断的标准。但由于休谟的同情原则是建立在其人性论的基础上,因此,他想调和个人情感的特殊性与道德原则的普遍性的努力是很难能成功的。  相似文献   

14.
<化学教学>2006年第7期中刊登的"关于复分解反应概念的探讨"(以下简称"探讨")一文发人深思.该文的确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化学反应四种基本类型的判断和基本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笔者与"探讨"有不同的观点.其主要分歧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本身,而是在于初三化学是化学教育和教学的启蒙阶段,在教学中究竟如何使学生学好有关"复分解反应的概念"这一点.特撰文引发讨论.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我国环境伦理学研究领域中,对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关系;“人类中心论”、“生命中心论”、“环境中心论”等的理论研究,还存在比较大的分歧。从哲学高度上分析,这三个问题的理论分歧,其实只是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矛盾运动自身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表现,是人类对人类与生存环境间的伦理道德关系认识逐步深入发展的结果。分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对“环境”概念与内涵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16.
教育社会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育社会学学科的性质关于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争论主要在于:它属于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还是属于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教育社会学是研讨教育与社会的基本关系的一门学科。有些学者根据教育学的观点研究教育社会学;有些学者则利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在西方这两大派别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辩论。我们认为,这种关于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争论是历史地造成的,具有人为的因素。分歧的产生在于所强调的侧重面不同。把教育社会学作为教育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或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都是允许的,不能用一个来否定另一个。但是,  相似文献   

17.
西方社会结构的变化引发了战后社会学对阶级和阶级意识问题的争论。作为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奠基人,马克思和韦伯之间的分歧以及他们对阶级概念的理论阐释的未完成状态给学界留下了极大的争论空间。关于阶级与阶级意识和阶级行动之间的关系问题,当代社会学家有着不同的看法。关于当代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动问题,当代学者提出了与马克思阶级理论殊为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学者关于环境伦理学进行研究的同时,进行批判,指出其中存在着浪漫主义、西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色彩;学者在进行环境法学研究时,有存在着"真理化"的倾向,使其发展脱离了社会实际,不能立足于中国的法律构建和环保实际。环境伦理学和环境法学所存在的问题贯穿着二者发展的始终。因此笔者认为首先环境伦理学需要为其存在建立合理的理由和合适的论证方法。其次用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带动着环境法学的转变。最后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学会"伦理共存"。  相似文献   

19.
不论是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还是孔子的"仁学",哲学的目光始终聚焦在"人应该怎样活着"和"人与世界"的伦理学思考.本文的观点来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以及中国重要哲学、美学观点的启发,试图梳理"本源"这一根本前提产生的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审美基本理念,即重视"对立".  相似文献   

20.
秉承西方文化中心从欧洲大陆转移到美国的时代潮流,美国伦理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获得了空前未有的发展.审视当今世界伦理学舞台,美国无疑是现代西方伦理学发展的"重镇"--美国伦理学界在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在整个西方、乃至整个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