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借书园及《借书园藏书目》 借书园又名“藉书园”,藉,就是借。周永年一生都与书籍打交道,所购所藏的图书达到10万卷,可以说是山东藏书史上著名的藏书大家。他作《儒藏说》,倡言纂修《儒藏》,希望古人的著述能世代相传,永不散失,也希望天下的读书人不再为借书难所困扰。他不仅首先倡导,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实践,于是约曲阜的《说文解字》大家桂馥—起买田建“借书园”。他们把自己的藏书,放在借书园,就像今天的公共图书馆,读书人可以在此读书、借书和抄书。周永年的举动让世代读书人感念不已。因此,著名目录学家山东大学教授王绍曾先生认为借书园“实为18世纪我国公共图书馆之滥觞”。  相似文献   

2.
大凡读书人,都离不开书目,由书目而及书,方能达到知书、读书、用书的目的。古人把书目视为“学术之眉目,著述之门户”说得就是这个道理。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线装函套,古色古香,令人兴奋。周总理生前对编制中国古籍善  相似文献   

3.
理歌 《出版视野》2004,(5):48-48
秦始皇当政时,为了防止读书人造反,也为了巩固他的暴政,大肆进行焚书坑儒,搞得读书人东躲西藏,人人自危。劫后余生的读书人再也不敢读书,大家还是要命为主。唐朝诗人章竭就写过这样一首诗:“竹帛烟销帝业虑,关何空锁视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刘邦、项羽都不读书照样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秦始皇防止读书人造反大规模烧书又活埋大批读书人,也只是白费了一场心机。  相似文献   

4.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项羽这种英雄人物。当然不喜欢读书。刘邦也不喜欢读书。甚至也不喜欢读书人。不过刘邦会用读书人,项羽有范增而不会用,汉胜楚败。这也是一个原因。苏轼这两句诗倒也不尽是戏言.因为一个人把书读认真了。就忍不住要说真话。而说真话常有严重的后果。这一点。坐牢贬官的苏轼当然深有体会。而在“文革”时期的中国大陆.一个人甚至不必舞文弄墨说什么真话.就凭他读过几本书的“成分”。已经忧患无穷了。  相似文献   

5.
读书人都企盼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窗明几净,左图右史,拥书百城,“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难怪古人称书房为“琅环福地”,是神仙居住的洞府呢。文人与书房的感情类于农民和土地、渔夫和船。余秋雨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我所满意的是书房里那种以书为壁的庄严气氛。书架直达壁顶,一架架连过去,围起来,造成了一种  相似文献   

6.
对读书人来说,买旧书习惯称为“淘”书,大概是取沙里淘金之意。而到北京“淘书”的首选之地,非琉璃厂中国书店莫属。尤其是每年春秋季节,成千上万的读书人真像淘金者一样涌向琉璃厂,在全国最大规模的海王村古旧书市上寻找自己的钟爱。不少人如愿以偿,找到自己朝思暮想的旧版绝版书刊。现如今,在中国学习的各国留学生,也都加入了到琉璃厂“淘金”的行列。学者的心声,政府的关怀琉璃厂的书香已延续了几百年,而中国书店的事业则直接得力于我国学界一代宗师的积极倡导和国家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1952年初,身为人民代表的著名学者郑振…  相似文献   

7.
读书人痴话     
读书人痴话周迅白石老人曾言:“画要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套用齐翁之语喻读书也是同理,不读书为愚,死读书为痴;不信书则循头无活水,尽信书则难免步入歧途。读书之奥妙,关键在一个“化”字上。邓拓曾刻一闲章:“书生之气不可无。”此处“书生之...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读书人是世间最幸福的人,因为他除拥有现实世界外,还拥有一个更为浩瀚的精神世界。读书人通过阅读收获一缕淡然的兴致,这平凡而永恒的心境,足以构成莫大的幸福。  相似文献   

9.
书价,还涨吗?介子平【太原】近年来,图书的涨价时刻没有停止过,只是由于它是非生活必需品而未引起广泛关注,读书人偶有“买不起书了”的感叹散见于文论中,别人也只当是“文人牢骚”而已。但书价的的确确在涨。1992年之前,一般图书一个印张定价是0.38元,现...  相似文献   

10.
云梦睡虎地秦街中的《日书》甲、乙篇,主要记载的是古人选择时日以趋吉辟凶的内容,属于古代的“日者”之术。这类书后世称为“通书”:今日民间还保存着有类似内容的“黄历”,说明这一风俗流传的久远。与面世通书稍有不同的是,《日书》甲、乙篇中还记录了一些鬼怪和驱除鬼怪的方米,尤其是《日书》甲篇中的《法咎》篇,更是这一内容的集汇,从中可以看出楚地“信巫鬼、好连把”的民俗及一些道家方米的来源,也可以考察古人鬼神观念的演变。秦简《洁咎》篇中记载了许多形形色色的鬼怪,共计有四十余种:刺鬼、丘鬼、单鬼、哀鬼、棘鬼、中…  相似文献   

11.
新创办的书评刊物《读书》即将由三联书店出版,第一期可于三月下旬与广大读者见面。《读书》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报道、评介、讨论古今中外的图书以及和书有关的人和事,重点在当代;以书为主,但也可以谈刊物。它的对象是读书人、写书人(著者、译者、编者)和出版工作者(编辑、出版、印刷、发行)。对读书人,它希望能提高读书的兴  相似文献   

12.
潮流新品     
《中国新闻周刊》2010,(25):86-86
阅读书架 材质有弹性而且可弯曲,将书插入其中,可以立在桌子上,书架两边特别设计的照明光条,可以让读书人在黑夜中使用,除了作为书架使用外,还可以折合成书套,放入书包。  相似文献   

13.
是机缘,还是宿命?众多的读书人,在“世事都淡”间将生活的乐趣、人生的理想与对人生意义的追寻都寄托在了书籍里,“惟此几本破书,尚有不能释然”。相较于庙堂之上的喧嚣,读书、藏书、鉴书、校书、刻书、为书编目、为书写跋,充分体验了  相似文献   

14.
聚书之乐     
刘阳 《陕西档案》2012,(1):55-56
假如在“书”前加一最妙的动词,你选哪个字?买书,背书,读书,抄书,写书,出书,教书,贩书。读书人,当行本色,万变总不离一个“书”字。但我觉得,这些字眼都还是浅层次的,不是功利色彩太重,就是充其量陈述着个没有温度的举止而已。以我之见,正如书的最高境界是和人打通精神血脉,“书”前最传神的动词,无过于一个“聚”字了。  相似文献   

15.
自从书籍出现以来,读书的园地里真是百花纷呈、千姿百态。然而正如有人喜欢牡丹,有人钟爱兰惠,有人倾心菊花一样,各人的读书选择因人而异,而且光菊花也还有 “西厢待月”、“贵妃醉酒”、“绿云”、“帅旗”等二千多个品种,这就更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了。因此,有经验的读书人都知道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找自己喜爱的书来读,读自己需要的书。或由博返约,从众多的名花丛中挑出若干盆搬进自己小小的园地;或以某个品种为主,搜罗剔抉,形成一个自己的名花系列。这就是读自己的书。 读自己的书,就是从自己的喜爱去读书。每个人由于…  相似文献   

16.
读书之乐     
张雷 《记者摇篮》2005,(12):10-11
中国人是一个崇尚实用主义的群体,凡事大都强调其功用,这也是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提出来的中国古代技术发达而科学不够昌盛的原因之一。古人对读书也给予了很多功利主义的功能,即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车马轿”,你看,这金钱、高官、美女竟然都藏在貌似高洁的书籍当中.自然我们也不能说这“金钱、高官、美女”都是俗物。当然,古人也有将读书的功用看得很了不起的,且似乎属于“主旋律”,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功用.或者如宋朝大儒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  相似文献   

17.
给书取名,古人讲究“观目而悉洞”,也就是说书名应该能反映全书的主旨、风格,这应该是给书取名字的最基本要求。其次才能轮到书名的其他功能,比如朱铁志在其编著的图书《现代图书编辑学慨论》中列出的“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增强亲和力”等。  相似文献   

18.
筱青 《出版参考》2007,(11):4-4
老话说读书越多越聪明,苏轼有名言“古书不厌百回读”。近年来我读一些书.常常对古人的此类话产生几分困惑。觉得有些书非但不能使我聪明,倒是平添了几分糊涂。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做官是为造福一方百姓,那么,做书可以泽被天下读书人。何况,出版社的责任分工就是做书,一心做官者不要误入此门,以免两败俱伤。  相似文献   

20.
“学而优则仕”,是古代读书人的追求。做官不仅可以光耀门楣、光宗耀祖,而且可以“一人升天仙及鸡犬”——造福亲朋好友乃至荫庇子孙后代。倾全家、全族之力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是古代社会“官本位”思想的具体体现。而科举考试是古代读书人做官的一道门槛,过了这道槛荣华富贵登时加身,所以科举考试历来受到无可比拟的重视。时代变迁,高考取代了科举考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