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当前学校进行大规模的考察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学校美育的贫困仍然没有很大改变,而且在多姿多彩的形式美底下,新的美育贫困甚至比过去更广泛也更复杂地萌生、发展起来,如果不能及时地加以控制,有可能酿成一种新的教育危机。一、当前美育的贫困,导致了教育改革的艰难应当说,九年来,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体制改革,这一点始终相当明确,耐人寻味的是,既然教育改革抓住了重点,突出了重点,为什么没有新的重大的突破呢?我认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学校美育现状进行较大范围的考察,发现学校美育一度出现过“繁荣”的迹象,但从实质而不是从形式上分析,在多姿多态的形式美底下,新的美育困扰甚至比过去更广泛也更复杂。如果不能及时地制定对策,势必给整个教育带来新的危机。这种危机源于美育,美育并没有起到影响和推动德智体劳教育的作用,反而干扰和抑制了其它各育的正常进行。有些学校所谓的美育活动,并没有进行充分准备,缺乏主导审美的意识,无计划,无系统,更谈不上理论的指导,任凭受育者在美丑混杂的社会生活中各取所需,这种美育不育美的严峻问题,反作用  相似文献   

3.
试论美育的情感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式之一 ,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但时下对其本质特征的理解尚存偏颇 ,这无疑会直接影响到美育的有效实施。本文运用美学、文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 ,从多种角度阐述了美育的情感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美育属于教育学范畴.教育,不能没有美育。恩格斯在谈到普通学校教育时,曾具体地提到美育:“关于美学方面的教育”。①美学涉及到美学理论和艺术。因此实施美育的主要任务应是:讲授美学知识和理论;进行适量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欣赏。  相似文献   

5.
美学及与其紧密相关的艺术学、心理学、哲学,属于历史最为悠久的人文科学。中国人文科学曾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分的观念中饱受挫折,复兴三十五年来将迎来一个更加繁荣的新时代。中国的美学教育开启于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首开的美学课程。而较之专门性的美学教育,美育更广泛地存在着。美育全面地、决定性地作用于学生的成长。任何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所直接表现的活动必然包含着美育和德育,学生对教师的感觉中,最重要的、最起作用的,就是美感。  相似文献   

6.
杨丽娜 《华章》2007,(8):185
美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学校通过美育引导师生对美的崇尚何追求.作为从事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在对学生实施美育的过程中,不断积淀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探究,以便对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美学美育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美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美育探索实践逐渐发展起来,很多学者对美育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提出了很多极具现实意义的美育理念,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美育事业的发展。朱光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学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美学研究与教育工作,特别在美学领域有很多的研究成果。朱光潜美学思想深刻而独特,高度融合东西方文化是其主要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8.
贾宝华 《考试周刊》2013,(9):113-114
随着现代美学理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美是密不可分的。体育对美育不仅有独特的教育方法,而且有独特的教育效果,更能唤起大学生的灵感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本文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实践,探讨体育和美育教育如何紧密结合起来,以期达到在体育教学中很好地将美育贯穿其中,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心理,树立爱美、护美的意识,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价值多元化给大众意识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人本美学的强势发展和审美泛化的快速扩散,为美育引导建立了广阔的平台。文章对美育引导大众意识理论契合点,引导的阶段、途径、方向和层次性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重点论证了美育引导与舆论导向的逆向互动;提出了美育引导应和生活美学结合起来,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我省美学研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日趋普及和深入。我省广大芙学工作者积极地参与了50年代至60年代初我国美学大辩论,参与了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关于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的讨论,接着,为适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把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延伸到应用研究,为美学走向社会、渗入经济领域、普及到学校审美教育,作了大量的工作,受到社会的普遍赞誉。其间,于80年代中期以后相继成立的甘肃省美学研究会、甘肃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兰州市中小学美育研究会、兰州市中等专业学校美育研究会…  相似文献   

11.
美育是人类传授现有的审美文化,并启迪新的创造的一种教育文化活动,它是健美操教学的重要环节.本文从体育美学的角度,将健美操运动的美学特征结合健美操教学的特点,对健美操运动的美学特征、健美操运动中的美育价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为健美操教学与美育教育之间找到共同点,促进健美操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推进学校素质教育进程.  相似文献   

12.
从美学领域而言,美育的教育实践指向是其特殊研究意义所在。当前存在美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疏离状况,应将美育研究的学术成果与学校教育目标相结合,达成“以美育人”的理想。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已有自觉实施美育的案例,值得研究者关注。  相似文献   

13.
美育研究3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作为美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研究的发展深刻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美学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2008年底,可以说是继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第一代美育研究者的积极探索之后的又一研究高潮。在这30年里,美育基本理论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美育  相似文献   

14.
马进 《江苏教育》2023,(6):87-88
农村学校基于自身特点,实施课堂美育、活动美育,将审美教育、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以审美精神引领学校课程改革和育人实践,探索性地构建以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主体形成的美育实践圈,逐渐形成农村美育的能量场,让农村学生的生命发展贴地而行、向美而生。  相似文献   

15.
美育与高校思政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而网络美育则是数字时代技术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美育形式。网络对当今高校的思政教育和美育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将网络美育引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还可以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因此,从顶层设计、学校、个人三个层面入手,形成网络美育视域下的高校思政新工作模式,可以大力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16.
在以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的开放教育教学实践中,学员对《美学与美育》课程的学习应通过对核心概念"符号实践"的多层次分析,把握课程的基本理论体系,并通过理解"人"与"符号实践"的关系,从另一角度更深入地体会美学与美育理论。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肯定——否定——肯定的复杂过程。只有到了六届人大才明确地把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一起列入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后,各级各类学校才开始重视和加强美育了。 实际上,在中学教育中实施美育的内容和方法是极为丰富和广泛的。除了开设专门的《美学知识》、《美育》等课程以外,不仅可以把美学理论与相关的音乐、美术、体育、地理、历史等课结合起,而且还可以把美学原理渗透于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课中进行讲授。对这些课题,许多专家和教育工作者作着潜心的研究。本文只从中学语文与审美教育结合的可能性以及在中学语文内容中发掘美育等方面作一粗疏的探讨,谨望有识者指  相似文献   

18.
“美育 ,或称审美教育 ,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地位 ,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着重要的意义。”① 人的内在素质的培养 ,决不可能只限于智育、科学技术的教育 ,而必须通过德、智、体、美、劳等教育共同来完成。学校美育一般包括美感教育、美学知识教育和学科审美教育 (简称学科美育 )等几个方面。美育的任务 ,不仅在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更重要的是塑造人们的完美的人格 ,造就一代全面发展的新人。学科美育是把美育贯穿到德育、智育、体育等各类课程的教学中 ,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 ,获得精神上的力量 ,调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校美育在学校各项教育内容中的地位,怎样认识美育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怎样繁荣现阶段的学校美育事业。研讨这些问题,对现阶段学校教育整体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是不成熟、不完善的。而这一阶段教育事业的不成熟、不完善又突出地反映在学校教育上。我国现阶段的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  相似文献   

20.
作为康德美学核心思想的继承者,席勒所提出的“美育”概念,即“趣味和美的教育”,是要在人的感性和理性之间架设桥梁,试图消解对人的理性极端发展的顾虑。“美育”思想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以王国维、蔡元培为代表的一众学者,从各自的西学背景出发,同时,在面对本国民族危机、社会变革、思想变革等方面迫切的需要中,对“美育”思想进行了不同纬度的阐发,但其落脚点都共同指向了“国民性的改造”,即促成了“美育”思想在中国近代的“教育学”转向。同时,影射出西学东渐路径的选择及不同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博弈。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时代的变革,为美育在学校广泛实施创造了条件。从国家层面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美育在学校教育中,将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格完善”的目标,已是未来美育教育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