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恢复和落实,为基督教的传播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而随着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体制、社会组织结构的消解与重建,传统的人际关系、价值观念也处于失落与重建的过程中,此时农民群体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精神的迷惘而导致的精神状态的失衡,直接导致了皖西北农村的“基督教热”。此外,基督教本身独特的传教方式也适应了农民群体的生产、生活习惯并且能够弥补其文化生活空白。目前,皖西北农村基督教信仰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基层组织对信教群众和宗教活动持放任态度,缺乏有效管理;私设聚会点和自由传道人屡禁不止;对基督教传道者的再培训工作严重滞后。  相似文献   

2.
吴组缃从皖南山村走出,可他的笔又回到了皖南山村。他初期怀着恋乡情绪描绘皖南农村社会生活,对那里的乡民们尤其是妇女们的悲剧命运寄予深厚的同情;30年代中期,他以深刻的社会剖析意识,将人心的变动与社会的变动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绘制了一幅幅皖南农村社会迅速衰败的动态画卷;40年代,又以独特的文化审视,揭示了农民文化思想、民族性格成长的曲折、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3.
发端于欧洲、孕育于中世纪、兴起于市民社会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最终能够在北美扎根,并非偶然,它与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美国早期殖民地的环境与实践使基督教中的自由主义因素得以发展:从基督教自由观到公民自由观,从基督教契约观到个人自由观。北美殖民地的宗教和种族多样性进而培植了美国的自由主义。美国立国时期的先驱们接受并发扬了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和自由主义思想传统,使自由、民主、平等精神在北美大陆深入人心。因此,美国的宗教自由从一开始即是美国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的基石,基督教也因此而成为美国自由主义思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4.
户籍制度把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严格区分开来,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城乡壁垒限制了农民的流动,是导致干群矛盾的制度性原因之一。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逐步撤消城乡壁垒,保证农民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化解干群矛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急剧的社会转型中,在中国尤其是广大农村基督教的传播呈方兴未艾之势。那么,基督教作为现代西方文化的精神支柱,它在中国广大乡村迅猛发展的根源是什么?文章试图对其在我国农村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行初步探寻,认为国家宽松自由的宗教政策、信仰多元化、农村基层组织的权威弱化、社会公共福利和精神文化建设等政府服务与农民的期望存在差距等,是农村基督教迅速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趋势对农村成员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农村教育和农村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因此,发挥农村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和农村文化的教育功能,使二者整合、协调并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服务,就成为农村教育和文化发展重心之所在。本文以对西北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背景的分析为基点,探讨了西北农村社会发展趋势以及教育与文化的功能、目标、任务,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西北农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严重破坏了川西山区农民的家庭经济以及对本土社区的生态、文化和政治传统,导致他们在生活安置、心理安慰、社区重建以及特殊群体的照顾方面的需求十分迫切。因此,广大山区农村的灾后重建工作必须坚持地区发展模式,坚持可持续的统筹协调发展,坚持政府政策、法规的配套,分阶段、有策略地开展灾后山区农民的灾后生活救助与重建、心理救助与重建服务、经济救助与重建以及社区救助与重建服务。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是欧洲近代化的源流之一,其女性观对西方女性的影响至深。追溯并重述基督教女性主义神学景观,是我们理解当代西方女性主义历史脉的关键所在。早期基督教美术中的女性图像的传承与变异深刻地反映出,在最初的两个世纪里,基督教同情女性的倾向得到了大量女性尤其是下层女性的追随,使其在初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3世纪中期以后,由于社会环境的一系列变化,罗马当局开始改变对基督教的敌视态度而转向利用;基督教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以剥夺女性平等信仰角色为代价而与罗马父权制化相妥协。其结果不仅损害了罗马女性的自尊和权利,而且也导致了近代西方女性地位的整体低下。  相似文献   

9.
在皖大学生基督教信仰情况较为复杂,包含皈信者、不信者、或信者三个群体。大学英语课程关涉基督教知识的学习与认知。英语教师必须在常规语言教学之外,充分发挥该课程的教育功能,从明确责任义务、端正思想认识、调整情感态度、合理选择引介内容、指导规范课外活动等方面入手,正向影响并引导在皖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基督教观。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在农村盛行,女性群体不容小觑,她们扮演了重要的传教角色。以甘肃省A村某女信徒为个案,通过对其皈依基督教的过程和宗教生活的深描,展示农村女性基督徒信仰的真实状况,以期获得基督教在农村如此迅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逐步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土地使用权和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它对农业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基本条件;家庭承包责任制导致人民公社解体,村民自治应运而生;农村改革引起的社会大变动,深刻地改变了农民传统的思想观念。尽管家庭承包责任制也有其自身局限性,但仍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目前,必须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不变。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的农民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所谓农民分化主要是使固守在土地上的农民大量地转移到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农民分化需要两个必要的条件,即农民劳动者个人的独立和自由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市场机制的全面启动,使农民从三个层次迅速分化,达到了今天近一半农村劳动力脱离土地经营的状况;我国农民分化具有离土不离乡、对整个社会冲击较小等特点;农民分化既有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和农民素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也存在着对环境造成冲击、弱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农村组织的功能等问题;目前,农民分化尚面临一些障碍,需要合理的政策导向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综合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3.
大学的形成和发展与基督教有着深刻的联系。基督教会创办的大学是大学的原型之一。教会强有力的支持对大学的创建和巩固至关重要。在漫长的中世纪,大学与基督教会在合作中走向疏离。近代大学与基督教会重建合作关系。在现代大学,科学与信仰共存,大学承担着"世俗的教会"的使命。大学新的宗教色彩表现为对真理、智慧、人类尊严与自由的虔诚与追求。  相似文献   

14.
陈峰 《文教资料》2010,(13):140-142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经商或打工,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出现的新的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农民群众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国家及全社会的关心和关注。本文作者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调查与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欠发达农村地区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之一撤点并校与移民并村有着一定的政策联系。撤并后农村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居住的趋势进一步明显,撤点并校的幅度不断加大,速度不断加快,公共服务支持进一步减少。无论是自然村落还是移民村,公共空间进一步退缩,地方政府与农民关系模式呈现缺位互动和在场互动兼有的特点。在撤并的政策设计中表现出强烈的经济和效率取向,而忽略了学校设施所包含的社会和文化意味及其对于村庄的群体象征意义。乡村学校是农村公共服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民的公共生活从包括乡村小学、图书室、医疗室等公共场所开始。保留、发展和改革包括农村学校在内的公共设施,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有利于加强农民自我组织能力,恢复和重建农村公共空间,整合农民社会生活,从而促进农村建设和农村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把数量巨大的农村人口转化为人力资本;可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农民接受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改善农村职业教育,要坚持“技能型”培养标准;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资体系;优化师资结构;密切关注不断变化的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相似文献   

17.
学习型社会与农村成人继续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的逐步深入与农民素质不高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农村学习型社会建设,迅速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以终身教育和社会全员参与为标志的学习型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学习参与,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型社会。  相似文献   

18.
伴随中国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迅速转型,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农民的价值观念等都在变革。农村儿童群体的处境也因此明显改变,相应分化为留守儿童群体、流动儿童群体和生活在完整家庭的农村儿童群体三种类型,他们的具体境遇各不相同,新形势下的农村德育模式亟待创新。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进城务工  相似文献   

19.
论“三农”问题形成的政策和体制性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约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建国以来所实行的城乡分治政策和体制。我国农村改革忽视了对传统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冲击,市场对农村资源不能起基础性配置作用。农民的非国民待遇。造成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和自由得不到落实和尊重,农民在经济上的不独立,以及与基层政府的利益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农村的民主机制不能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对社会转型期中国贫困农民处境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转型期中国贫困农民群体处境艰难,表现在农民与市民的生活差距太大,贫困农民负担沉重,看不起病,子女大量失学等方面。农民创办乡镇企业、进城打工一方面是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更是为了摆脱农村贫困的生活。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不公平。农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国家和社会应该关心和爱护贫困农民,把注意力集中到农民的教育、健康和发展上来;媒介宣传应该反映贫困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