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居易所作《长恨歌》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描写了唐玄宗纵情声色而荒淫误国,对李、杨二人大加抨击;后一部分情感却发生逆转,完全收敛批判锋芒,反而用生花妙笔歌颂了二人在重大历史活动中罕见的真挚爱情。本从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宗教影响三个面探讨了作情感逆转原因。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历史事实和艺术创造的问题 在分析《长恨歌》中李杨形象时,让历史人物李隆基和杨贵妃,来代替文学作品《长恨歌》中的李杨艺术形象,确属不妥。把历史与艺术完全等同起来,等于抹杀了艺术本身的特性。分析艺术人物形象时,应该完全从作品本身提供的艺术人物形象和故事出发,实事求是地作细致具体的分析。作为文学艺术中所描绘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往往渗透着作家的思想情感,是作家所创造的独立的全新的艺术形象,他们的性格、思想、命运是作家赋予的,逻辑上符合现实,但绝不一定等同于现实。  相似文献   

3.
自居易是我国古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个现实主义大诗人。他的诗词创作和诗歌理论主张在古代众多的诗人和作家中占有十重要的地位。《长恨歌》是自居易感伤诗中著名长诗之一。《长恨歌》以其现实主义手法和浪漫主义手法的完美结合,达到了很高艺术境界;特别是诗中许多绚丽多彩的浪漫主义幻想和描写手法,更造成了一种扑朔迷离,令人眼花缭乱的感觉。因此,历代评论家各执一端,对《长恨歌》的主题持有种种不同说法。  相似文献   

4.
情绪心理学认为,感伤本质上是一种心境,是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主体需要时的一种负面的主观体验,表现为一种弥散而持久的忧伤与无奈。《长恨歌》是希代之事与出世之才、多情之人在中唐的遇合,它熔铸了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时代的感伤情调,弥漫着对悲剧命运忧伤无奈的感伤气息。通过臣妾意识和死亡意识的抒写,诗人将这种世俗情感升华为审美情感,从而完成了感伤体验的诗化表达。  相似文献   

5.
杨玉环作为一个祸国殃民的负面历史人物,世人皆唾而骂之。然而她在白居易美化了的宫廷爱情悲剧《长恨歌》中,却是一个玲珑剔透,完美无缺,外在美和内在美完美结合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6.
构筑完美的爱情悲剧——从结构角度分析《长恨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长恨歌》成功的原因,后人一般有两种认识:一是由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适合传唱,易于打动人心,即“其事本易传”说;二是其语言通俗流畅,所以广泛流传,不仅受到文人学士的欢迎,甚至妇人孺子也喜欢诵读,即“语言通俗”说。笔者则认为《长恨歌》的成功在相当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作者独具匠心的结构。本文从诗歌结构入手,分析了作者白居易从当事人双方的角度出发所精心构筑的这出完美的爱情悲剧,探索该诗之所以打动历代读者,获得了巨大成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关于《长恨歌》成功的原因,后人一般有两种认识:一是由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适合传唱,易于打动人心,即“其事本易传”说;二是其语言通俗流畅,所以广泛流传,不仅受到文人学士的欢迎,甚至妇人孺子也喜欢诵读,即“语言通俗”说。笔者则认为《长恨歌》成功的关键在于作者独具匠心的结构。本文从诗歌结构入手,分析了作者自居易从当事人双方的角度出发所精心构筑的这出完美的爱情悲剧,探索该诗之所以打动历代读者,获得了巨大成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魏万静 《教育艺术》2011,(11):35-36
"律诗圣手"白居易的《长恨歌》为我们谱写了一位开创了开元盛世的旷世君主与一位家喻户晓的、倾国倾城的贵妃之间的爱情悲歌;也为那段关于李杨的爱情史做了客观的见证;同时,让那段君妃的爱情敲响了中国历史上一段让尘世瞩目的凄美乐章;更让《长恨歌》的读者千百年来围绕一个  相似文献   

9.
《长恨歌》艺术魅力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学的角度看,《长恨歌》包融了爱情题材发展史上的“色”与“情”,融汇了中唐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白居易是从感性而非理性、从人性而非神性出发,赋予李、杨以人的特性和思考。出现在《长恨歌》中的李、杨跳出了传统爱情描写的窠白,体现出了极大的反传统性。从审美效果看,《长恨歌》作为悲剧范式,它指向多维的命运,并以泛悲剧的形式照见了所有不幸者的灵魂。所以,它具有更大的涵盖性、辐射性和令欣赏群体反省、共鸣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的《长恨歌》既是一首叙事诗,也是一首抒情诗,是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的爱情诗。情,是诗歌的生命。《长恨歌》继承了中国诗歌文化“诗缘情而绮靡”的诗歌创作传统,富有一种悲剧的诗情意识和对爱情更深沉、更深邃的情感追怆。  相似文献   

11.
《长恨歌传》与《长恨歌》并行于世,它们取材相同,都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二者在主题上又有明显的不同。白居易更侧重于对爱情悲剧上的描写,在关于爱情的方面描写较多,表达"爱情"主题;陈鸿兼及史官和文人双重身份,表达的是一种"政治爱情交织"的双主题。两部作品的主题存在着差异,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交织。这种差异和交织的原因在于陈鸿、白居易二人身份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也与写作目的和文体本身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2.
陈寅恪先生认为《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用诗传合一的体式来书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故事,在结构上为“一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其实由于叙事诗和传奇体裁迥异,它们不但展现出诗歌和小说的不同艺术魅力,同时还反映唐中期诗歌与小说互相借鉴、交融,共同臻于艺术妙境的创作状态。在体裁艺术上同样为“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  相似文献   

13.
陈鸿的《长恨歌传》是与白居易《长恨歌》同题材而创作的传奇小说,与诗歌一样,这篇传奇落笔在"长恨"上,然而陈鸿对李、杨之"长恨"是有所区别的。对唐玄宗,是充满憾恨;对杨贵妃,则是从怨恨到缅怀。对李杨的不同态度,体现了《长恨歌传》对李杨题材尤其是明皇形象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讽喻说、爱情说失之偏颇,双重主题说也有缺陷。《长恨歌》的主旨,应是长恨。  相似文献   

16.
自唐以来,虽然历代诗评家在《长恨歌》的题旨问题上褒贬不一,颇多争议,但谁也不能否认,这首长诗仅用了840字便将男女间的至情至性演绎和发挥到了一个极致。虽然自居易一再表示自己毕生的诗歌创作是为了“惩劝善恶之柄,执于文士褒贬之际焉;补察得失之端,操于诗人美刺之间焉”(《策林六十八》),但在他众多的讽喻诗当中,一曲“长恨”却似天外来音,让人在感时伤世之外,很难不为诗中那份地老天荒之情而唏嘘感叹。  相似文献   

17.
看《长恨歌》这首诗,最主要的是要把它作为艺术作品来读,而不要把它当作历史事实来看。尤其是诗中“汉皇”与杨玉环两个形象,应当作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来看,当作一段悲剧爱情的主人公来看,而不能当作荒淫腐化的历史人物来看。自居易本人没有把这首诗编入讽喻诗,而是列入感伤诗,也说明诗人本来就是借助于历史事实的基础,吸收民间美丽的传说,  相似文献   

18.
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文学不是对历史、对现实生活原封不动的复制。学界对白居易《长恨歌》中一些问题的争论,从根本上来讲,是有些人忽视了文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这个根本。我们应该尊重历史,立足现实,应该遵循文学创作与接受的基本规律,尊重创作与历史、生活之间的关系,关注作家的创作心理,以求得到更接近作品内蕴、更符合作家创作意图的合情合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情节结构的安排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长恨歌》的情节结构表明,李、杨身为帝、妃,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产生如同常人一样的爱情。这首长诗既有对李、杨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讴歌,又有对他们不能善终的爱情悲剧的浩叹。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其主题的多元化不断被后人加以阐释,有人认为其主题是讽喻,有人认为是爱情,还有人持折中看法……通过分析文本探析其主题类型,本文持爱情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