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转型时期的中国学校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应对转型时期给学校德育的挑战,党和政府作出了一系列德育政策的应对;德育理论研究也形成了大量可喜的成果;在简述了新德育课程的基本结构以后,从德育管理体制、爱国教育、生命教育、网络德育、德育审美化、德育评价、民工子弟教育等方面,对我国德育实践的探索和创新作了回顾.论文提出,在德育经验的理论提升、理论的实践影响力、主导价值观教育、研究方法的创新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对我国德育发展之现实困境和乐观前景做了宏观分析.  相似文献   

2.
学校德育生态要紧紧抓住学校德育生态打造的契机,可从“德育缺位”到“德育首位”、从“大而虚化”到“德育生活化”、从“课堂德育”到“全场域德育”三方面进行转型,充分展现德育新生态的现实意义,使德育生态系统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3.
政治文明的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自由人格和主体权利等意识,我国德育在培养人的德性、开发人的潜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传统德育存在着片面强调政治意识功能,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片面强调社会适应性教育,忽视了德育内容的个体价值取向等问题。鉴于此,应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实现德育重心的转移,实施“主体——发展性德育”,确立由重知识教育向重道德养成教育转化的观念。  相似文献   

4.
当代学校德育生活向度的弱化是德育失效的重要症结之所在,而儒家德育却极为重视道德教育的生活向度。以儒家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方式为借鉴,探寻学校德育回归现实生活的基本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德育应该坚持"生活世界"与"道德世界"的有机统一;坚持"自主建构"与"价值引导"的内外互动;坚持"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双向引导;坚持"行为锻炼"与"言语说教"的协同并进。  相似文献   

5.
学校德育的范式转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认为在社会生活和教育理念发生重大转变的今天,学校德育也应完成自身的范式转换,即由以割裂、知性和技术化管理为特征的德育范式转换为生活德育的范式。这种转换包括德育目的、内容、过程、思维和主体的转换。  相似文献   

6.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情况,学校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在已有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对学校德育工作保障不力的情况下,应该选择国家权力机关立法这个新思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专门的学校德育法规之前,先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的学校德育法规。学校德育立法既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迫切需要,又可以为国家权力机关对学校德育工作发挥监督作用提供法律法规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社会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冰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德育行为的养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构建优良的德育环境,必须实行学术环境、社会环境互通统一的开放式教育。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学校德育发展呈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表现出三次主要的转型,即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服务"转向"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再转向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育价值取向历经三次转型,将人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我国系统的德育理念和遵循体系,这离不开传统文化基因的滋育、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领袖人物的时代指引。新时代我国学校德育的转型,就是要积极回应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与树"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德育与以人为本的理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当前的学校德育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以政治为本、以物质为本、以知识为本、以技术为本,学生正在被德育。对此,学校德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做到从人出发、按照人的方式、使人成为人。  相似文献   

10.
11.
杨曦 《中国德育》2007,2(8):29-32
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迫切需要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概念,培养公民意识,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心理和文化基础。作为公民道德中的核心要素,如:自尊自治、公正观念和公共精神等应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2.
薛莉 《中国德育》2006,1(10):15-17
隐性德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存在于学校课程、学校制度和学校文化等三个领域。与显性德育相比,隐性德育的特点是:隐性的实施方式与明确的教育意图;潜在的内容与丰富的载体;影响的长期性和不可测量性。  相似文献   

13.
学校德育变革是整个教育变革进程中难度最大、最复杂的部分,它的每个环节都深受社会变革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道德是影响学校德育变革进程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之一,不良社会道德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最大阻力。社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主要通过宏观文化环境和人际交往起作用。儿童节目中的敏感内容、负面教育新闻等媒体文化,公众对社会信任、社...  相似文献   

14.
邹强  肖定生 《培训与研究》2006,23(6):100-102
以经济转型为先导的社会转型不仅带来社会的诸多变化,而且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社会转型既为德育提供了机遇,又对德育提出了挑战。把握社会转型的本质,更新德育理念,构建合理的德育体系将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李小鲁 《中国德育》2007,2(5):18-20,36
期以来,学校道德教育忽视道德的个体性,窒息了个体德道学习的自觉能力,割裂了道德生长的整体精神空间。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要求实现道德教育向道德教化的转进,创新德育工作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社会多元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学校德育环境呈现出开放性、弱控制性、多向度、冲突化等一系列新的特征。学校不能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价值环境对学生的自发、无序影响,而应通过积极的环境变革和环境培育,在价值冲突中寻求价值和谐,在价值多元中寻求价值共识,在价值传递中寻求价值协商,在价值规约中寻求价值自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能力和价值素养。  相似文献   

17.
德育复杂性对学校德育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和实践中各因素的复杂性反思学校德育的实际效果,由于实践工作者对德育、德育网络、德育主体等现代德育理论中的概念内涵存在的复杂性认识不够,使得德育内容单调、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目标模糊,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姜岩 《滨州学院学报》2011,27(1):108-110
以往的道德教育研究,往往局限于运用传统线性、因果思维方式来处理道德教育中的复杂问题,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和主动性。非线性是复杂系统的典型特征,道德教育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是按照非线性组织的,因此必须运用非线性的思维方式来考察道德教育系统,以期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就是不同文明形态更替的过程。在不同文明形态的更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道德信仰危机现象。我们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毫不例外也出现了道德信仰危机现象。要消除这种现象,关键是进行什么样的道德教育和如何进行道德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普及使高校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深入研究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手段和方法,从内容创新、模式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研究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