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少华 《收藏》2007,(3):174-177
近年来,中国油画在国际和国内中国艺术品市场异军突起,无论在成交量还是成交额上都显示出比中国传统书画更为惊人的行情,引起收藏家们的密切关注。在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盘整时期,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武术文化。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文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它们同时也构成了全息关系。本文试图从全息科学的角度,为探讨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试析整体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金龙 《体育科学》2002,22(1):37-39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整体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体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中国传统体育深受整体思维方式的影响,表现出了如下特征:追求与自然的统一;追求练神与练形的统一;追求培养人的和谐意识。  相似文献   

4.
试析中、日传统文化特点及对竞技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洁  龙建新 《辽宁体育科技》2004,26(5):30-30,35
中国与日本是亚洲竞技两强,同属东亚文化圈,却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与特质。本文通过分析中、日传统文化的特,阐述了其对本国竞技运动的影响,旨在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亚洲竞技体育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体育的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精神的体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中国传统体育所表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追求审美的境界,它为健康身体带来精神自由活动,通过体育的审美教育开发人自我生命意识,注入人文关怀,是素质教育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养生体育从公元前11世纪的殷代至今,经过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派生出许多流派。究其主流,都是以各种身体运动配合呼吸,达到“内外交修”的目的,其基本理论都是传统的中医理论。从文化学角度来看,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特质是统一的。中国养生体育的这种特质,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所决定的。首先,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待“自我”的态度是“家族本位、以人伦为中心”。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家族、社稷为中心,围绕着父母、兄弟等应尽的人伦道德来考虑。因此,不可能出现古希腊那样对抗激烈,甚至有生命危险的竞技体育,只能发展进行个人修身养性的养生体育。另外,老、庄的“无为而治”观,追求无思、无虚、无为,达到个体和大自然混然一体,这种复归自然的思想,对中国养生体育有极大的影响。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修炼过程,都要求“无意识”,从本质上看是“无为而治”观的一种表现,其刻意追求的是老、庄提倡的彻底复归自然。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对于未来社会,即使不考虑它防病、治病的实际效益,仅从协调人类文化环境、保持人类精神健康来看,也有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奥林匹克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往中国学者在研究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的关系时,往往比较关注作为近代思想产物的 奥林匹克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冲突性。今天,当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与奥林 匹克主义相比较的时候,竟惊异地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或许,这正证明了历史 学家汤因比的观点:伟大的文明之间在价值的基本取向方面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相似。 一、身心平衡一致的人生哲学   1881年,希腊古奥运会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宣告结束,古奥林匹克的光芒突然从一千多年 的废墟下喷射而出,照亮了整个世界, 18岁的顾拜旦从爱琴海深处传来的潮响中倾听到…  相似文献   

8.
郑卉 《收藏》2006,(4):81-82
中国古典家具有一种以官衔命名十分特别,这就是“太师椅”。太师椅在江南又称为“独座”,是中国古典园林与庭院中的典型厅堂家具,在陈置上要求成双配对,或布置于供桌两边,或陈设于厅堂东、西两侧,这不仅符合中国传统美学中对称原则,而且体现出一种气势和排场。  相似文献   

9.
中国武术之所以具有鲜明的传统风格和民族特点,是因为它植根于中华民族之中,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尽管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仅在内容上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更,但中国武术始终是构成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主体,由于它受到中国人民的偏爱,所以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06,(6):182-183
魏思源 字洪泉,1941年生,山东省淄博市人。自幼酷爱书画。自学成才。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勤学苦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刻意创新.形成独树一帜的书画艺术,堪称“中国一绝”。在不断实践中,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精神的需求.创造出手法独特的书写方法,被称为中国书法史上第三个里程碑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