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透视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小说我们时常会发现一些与田园牧歌不相协调的忧郁的底调和一些与人性美不相协调的悲凉的色彩和浓重的悲剧意识。本文紧紧抓住这一切入点,力图发掘这种悲剧意识与作家的人生经历的内在联系,探讨其故事内部精神的“失衡感”在作品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论述“罪”意识在不同历史时代悲剧中的深刻演变:古希腊,悲剧中的人物对生存自由的必然追求就决定了他们反抗命运的“罪恶”;莎士比来时代,悲剧中的人物受到惩罚则是由于他们自身对“善恶”的自由选择;易卜生以来的现代悲剧中的“罪”意识表现出对古希腊悲剧理念的复归与升华。阐释这种历史演变折射出的人类在宇宙中主体地位的变迁。说明悲剧艺术因此具有形而上的生存哲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现代悲剧美学理论观照北宋词可知,北宋词抒写了悲剧意识,折射出悲剧精神,是词人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的载体。其悲剧意识主要有三种范型,即词人的生命悲剧意识、词体的生存悲剧意识、词学主体的情感悲剧意识;其悲剧精神主要有两重内涵,即鲜明的抗争精神、与现实社会相矛盾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90年代报告文学在“人学”方面,更着重向人情、人性与人生的深层掘进;在哲理诗情与散文化方面,表现出“史诗”特色、悲剧意识和崇高与壮美;在语言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对“香草”意象的激活和改造是屈原对中国古代艺美学的卓越贡献。它们从祭祀用品一步步成为屈原悲剧意识的感性意象表达形式的过程,从另一个侧面描述了屈原悲剧意识的生成,同时这种变形也见证了楚化传统的一层层的积淀和离析。  相似文献   

6.
“色空”观点是《红楼梦》悲剧意识的反映,在小说中贯穿始终。曹雪芹用“色空”观否定了世俗社会追求的一切东西,有其消沉的一面,但也折射出关于生命和宇宙的哲理思考。而贾宝玉“色空”的生命轮回历程,杂糅着儒释道三教的内涵,反映了曹雪芹思想的复杂性,《红楼梦》的悲剧意识,实际上是传统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西方多“童稚悲剧”、“无辜者悲剧”和“遭遇悲剧”,主人公的命运多由外力强加所致,既不可知,又不可抗。中国悲剧却较为平和、中庸,悲剧主人公是自觉完成其角色的、因此,西方悲剧的特征是“节外生枝”,中国悲剧则是“顺理成章”。中国民众中根深蒂固的“因果报应”思想使人们不能容忍两方那种残酷而毫无缘由的悲剧场面,他们必须给悲剧安排相应的“前因后果”,并在终场透出一些亮色,形成所谓“悲喜剧”或“喜悲剧”。西方悲剧所追求的是尽量“倾斜”,使观众的心理遭受严酷的考验,中国悲剧所追求的都是“平衡”,让观众在终场时获得心理补偿。  相似文献   

8.
悲剧向来被认为是最高的文学形式,它作为人类宏大文化乐章中的一个音符,始终吹奏着时代的最强音,具有持久的震撼力和极深的文化意义。而根植于悲剧土壤中的悲剧意识形式,作为民族心理的一个缩影,已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又有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却孕育出了异质的悲剧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悲剧意识,即中国的“柔”性悲剧意识和日本的“刚”性悲剧意识。这种差异与其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性质的差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发展布局的形成经过三个阶段,即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战略布局阶段到“三位一体”发展布局,到“四位一体”总体发展布局。中国特色文明形态的确立,经过了酝酿准备期、探索发展期和初步形成期。“四位一体”发展布局与“四位一体”文明形态宏观上是协调统一的,但还存在部分不协调现象。诸如,社会建设没有文明成果与之相对应,生态文明没有裁体与之相联系。建议在发展布局中增加环境建设与生态文明相统一;在文明形态中增加社会文明与社会建设相联系,这就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和“五位一体”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结合中西哲学和文艺思想,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一套悲剧理论。王国维悲剧理论的三个命题分别是关于悲剧的起源和本质的“生活之欲”说,关于悲剧的价值和效用的“解脱”说,以厦关于悲剧的美感属性的“壮美”说。  相似文献   

11.
悲剧的灵魂并非依附于作品,而是存在于作家的意识中,但更多的,悲剧是人类的“百年之梦”,是人类社会的“原始意识”。  相似文献   

12.
施红 《中学文科》2007,(7):30-35
2006年12月5日至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指出,2007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这次会议再次强调了国民经济要又好又快地发展。与过去“又快又好发展”的提法不同,这次,“好”字排在了“快”字之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在其乡土小说中反复使用“黄昏”意象,寓示了“边城世界”的存在状态,同时给作品增添 了丰富的美学意味。本文还剖析了他通过“黄昏”意象所传达出的复杂人生体验,尤其是悲剧意识,并进而探 讨了其悲剧意识的多重来源。  相似文献   

14.
哈代小说中浓郁的宿命色彩被称做悲剧意识,或是悲观意识。沈从小说中也有一种神秘的不可知的力量控制着人的命运,似乎人的命运总是成为一种无法逃脱的悲剧。前苏联艺评论家称哈代为“悲威而刚毅的艺术家”,“悲威”不是哈代小说唯一的基调。也不是沈从的小说的基调。本主要探讨的是这二人的小说如何展现他们“刚毅”的一面及其对悲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论文旨在分析“右派作家”与“知青作家”(也涉及“六十年代作家”)不同的悲剧意识和美学范式,发掘他们创作中的意识形态内涵,并以此为基础,把握规约新时期文学的历史动力和深层机制。论文认为,两代人的写作都是以各自共同的历史命运为根基,目的都是为了重建一种“想象关系”,以确认自己的历史主体身份。由此他们采用了不同的叙事策略,作品也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6.
街头常可见“录相厅”、“录像厅”的招牌,细心的同学也许要问啦;到底是“录相”还是“录像”?如果这里的“相”与“像”能互换,那么“照相”不就是“照像”了?其实,“照相”的“相”与“录像”的“像”是不能互换的,至少,目前不能。  相似文献   

17.
施蛰存小说具有鲜明的悲剧意识。“感伤”是贯穿其文学全程的“情结”,成为作家本人俯视众生、关注人性的一种总体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深入理解施蛰存其人及其作品,把握好“感伤”是不可逾越的重要环节。探讨施蛰存小说文本层面上所表现出的感伤,可以透视作家本人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8.
《寒夜》在一个家破人亡的悲剧框架里,以对话的结构细微地展示了主人公所意识到的精神痛苦。作者主要设置了汪文宣、曾树生和汪母等多种“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通过不同的对话方式深入地探索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奥秘,表现出明显的复调特证。  相似文献   

19.
本探讨了黑格尔悲剧美学中的情境理论,指出在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中,“情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联接了主观心灵与客观情势,普遍的理念实体与个别的人物性格,并且把矛盾、对立、冲突及运动变化引入了戏剧作品之中,在此基础上作指出,对于黑格尔悲剧理论中名的“冲突说”,应该将之放在情境理论的基础上来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先哲们很早就提出并探讨了“和”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诸如“中和”、“合和”、“协和”等一些重要概念。所谓“和”,包含有协调、和谐、适中、调和之意,在内涵上最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和谐”一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