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研究——以济阳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济阳县为例,以乡镇为单位,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及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根据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系数、综合可行性系数和区位条件,采用层次筛选法,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划分为四类:优先整理区、生态型整理区、布局调整区和适度整理区.研究结果可为济阳县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低效建设用地整理的主要内容之一.以会昌晓龙乡为例,运用生态位理论建立农村居民点发展评价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加权Voronoi图对晓龙乡农村居民点进行发展评价,确定各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方式,并对整理后的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发展实力低级地区占很大比例,乡域空间分布类型表现为随机型,村尺度表现为集群型,居民点的发展实力等级呈现出以河流和交通干道为中心向周边边远山区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我国近年来兴起的农村土地集约化利用形式,在学术界相关研究基础上,以武汉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周边的农村居民点为例,初步探讨景区周边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针对不同类型居民点,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居民点搬迁模式、城中村改造模式和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模式,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土地整理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在总结我国村庄合并主要内容、形式,分析农村居民点建设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德州市合村并居中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按照作业模式、组织模式、资金筹集模式提出区域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模式和政策建议,期望对区域合村并居建设工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整理农村居民点内的空闲土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对于增加区域耕地面积、缓解区域建设用地供求紧张的矛盾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对长治市86个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统计资料分析,对长治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及整理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长治市农村居民点现有的空闲土地面积约5452.49hm2,农村居民点用地可整理为农用地的潜力为1090.73hm2,其中可复垦为耕地的潜力为327.04hm2,复垦潜力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丘陵区-平川区-山地区。  相似文献   

6.
以河南省杜曲镇为例,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布局整理适宜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划分农村居民点类型,制定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案,为农村居民点规划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根据梓潼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和统计年鉴数据,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法、综合评价法及AHP层次分析法预测了2020年梓潼县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根据预测,2020年梓潼县通过开展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后,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可新增耕地面积分别为1521.90 hm2和863.84 hm2,新增耕地系数分别为2.98%和1.66%.各乡镇整理潜力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总体上呈东南部小,中西部大的趋势.因此,可根据各乡镇潜力大小制定合理的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提高土地整理效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揭示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理之间相互关系,分析了目前土地整理已取得的成就及其整理存在的问题,结合重庆市渝北区兴隆镇新农村建设项目,提出今后土地整理思维的转变。本文提出新农村形势下土地整理思维的四点转变:①土地整理目标由增加耕地数量,向适度提高耕地数量,重点加大基本农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质量转变;②土地整理的内容由农地整理向农地整理与居民点整理相结合转变;③土地整理的融资渠道由政府投资的单一化向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投入资金的多样化转变;④公众参与由参与到土地整理可研、及规划设计的前期阶段向参与到土地整理项目的全过程转变。  相似文献   

9.
建设用地结构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通过分析土默特右旗建设用地变化幅度、变化速度以及建设用地变化的乡镇差异,发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较大,交通用地面积较小,建设用地总体规模偏小。因此,农村居民点需进行整理,须抓好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工作,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要抓好节约集约用地。  相似文献   

10.
农村居民点是农业劳动者共同居住,并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根据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密度和形态,将重庆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模式划分为五种。并在对目前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庆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定居点的建设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开发民族地区、带动当地居民致富、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本文结合北川县吉娜羌寨的受灾情况.分析了民族地区定居点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关系,从土地利用、住宅布局、完善旅游服务功能等方面分析了民族地区的定居点建设.提出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走旅游增长极开发、开拓多元参途径的旅游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农村聚落形态的变迁是农村社会发展的见证,是农村聚落文化的客观表现。通过对贵州玉屏县北侗村寨的实地调研,归纳北侗村寨变迁的特点及现状,从有形与无形因素两个方面分析新形势下北侗传统聚落文化保护所面临的困境,并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探索聚落文化保护的对策,以期为协调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与传统聚落文化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陕北长城外地区农村聚落的形成历史、分布位置、聚落规模与形态、建筑结构及居住形式等方面,阐述了该地区农村聚落的时空分布特点,分析了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及历史发展的关系,指出陕北长城外伙盘地村落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人为作用下、在无视生态环境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与自然相结合而形成的特殊的聚落实体。  相似文献   

14.
我们采用模糊数学评价法对长寿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方法进行综合评价选择,以期优选最接近可实现整治潜力的分析方法,为本轮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和农村居民点整治实践工作中潜力分析提供借鉴和参考。采用模糊数学评价法、Delphi法和问卷调查法,构建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方法优选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评价得出了四种测算方法中,综合评价的分值最低61.282分,最高65.704分,差距不大。农村居民点内部闲置率法最差,城镇体系等规划法为最优,并得出长寿区最可能实现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我们发现模糊综合评价法在优选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方法时,能够较为准确地表达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整治成本等评价指标的模糊性,对各测算方法进行较为合理的评判,因此,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农村居民点以及耕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的优选评价中,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灾区聚落灾后重建评价及其优化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要介绍聚落优化的内涵和原则的基础上,分析了汶川灾区聚落在重建后的显著发展:聚落空间结构上得到优化;聚落产业发展发生质的飞跃;区域特色城镇化逐渐形成.但聚落重建之后依然面临的严峻问题:一是区域生态脆弱,生态服务功能突出;二是农村聚落、部分聚落无序发展和可持续生计重视不够.为此提出聚落优化建议:发展生态旅游及相关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农业、生态能源业与生态庭院建设相结合,实施生态林业,切实建立起生态补偿体系,以森林碳汇交易作为聚落优化的重要资金来源,以巩固灾后重建的经济社会成果.  相似文献   

16.
以地处秦岭山区的商洛市商州区为例,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泰森多边形及景观格局指数法对该区域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商州区的农村居民点整体上呈集群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形分异特征,呈现出显著的河流与道路指向性。  相似文献   

17.
根据对川南某县的实地考察,发现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依然任重道远。在强制性的分配制度打破以后,诱致性的激励制度尚未建立,导致新增农村教师质量尚需提高。而考调制作为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师进城选拔方式,却造成了更多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失。从学校层面来看,校长虽然有较强的原动力提高教师队伍水平,但在很多现实矛盾中,往往忽略了配置教师的质量。就相关利益群体来看,农村群体是松散的,对教师配置决策施加的影响非常有限,而城市群体是强有力的,对教师配置决策可以施加较大压力,这强化了教师配置的城市化倾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乡村人居环境的气候舒适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高低,与所在地域气候舒适度密切相关。气候舒适度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及居住。人体的气候舒适度与所处环境的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及光照等条件有关。中国乡村人居环境的气候舒适指数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9.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是一个自然——文化——经济复合系统,它由乡村旅游的宏观生态环境和微观生态环境两个部分构成,包括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其中,自然生态环境要素包括:水系、大气、地貌、土壤和生物;人文生态环境要素包括:建筑、聚落、服饰、语言、精神风貌和当地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乡村旅游生态环境结构交叉,能流关系复杂。旅游发展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互动的辨证关系,自然和人文两个子系统是乡村旅游赖以发展的基础,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两个子系统相关因子的进步和优化,但也可能造成对两个子系统及其因子的破坏。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有效性和层次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金融需求直接影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安排。从现阶段农村金融需求与经济发展关系看,农村金融需求的有效性不断放大,不同的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具有不同的需求特征,且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因此要提高农村金融水平,必须以需求为导向,构建新型、多元、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