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隐名股东,是指根据和名义股东的约定,向公司实际出资,但是并不显露于具有公示效力的文件中的人。实务中,隐名股东涉及股东资格认定标准不一、隐名出资的归属不清、股东转让的效力存在争议、投资收益的分配和投资风险和责任的承担不明等法律问题。目前我国主要通过《公司法》和司法解释对隐名股东所涉法律关系进行规制,但远不能满足实务需求。明确隐名股东的含义及法律地位、规范相关纠纷的裁决依据、规制系列出资行为、加强对第三人的保护以及对司法解释和法律进行体系化整理等,是对隐名股东进行法律规制上的完善之策。  相似文献   

2.
针对近年来引发争议的有关未出资股东资格的确认、资格的取消、出资额的转让、受让人股东权的取得和未出资股东权利的限制等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多角度,深层次探讨,并对具体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和意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现行立法规定及司法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认定股东资格应当以确定该法律关系的主体为起点,同时分析各种法律文件的证明效力,最终确定隐名股东资格的认定应当是以股东名册为主的内外统一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投资领域异常活跃,经济领域中出现了大量的隐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了隐名股东。由于我国现行公司法未对隐名股东资格认定作出明确规定,致使在司法审判实践中法院对这类纠纷的处理结果比较混乱,使得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的责任难以划分。隐名股东的资格认定标准及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应从隐名股东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对规制隐名股东进行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5.
股东以其在公司内部所持有的股份为基础享有股东权、获得股东资格。股权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状况下所产生的一种新型权利,有限公司股权的自身性质以及可继承性等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现阶段,在有限公司的自然人股东死亡之后,其原有股权、股东资格的可继承性,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将试着从股份、股权、股东资格3个方面逐层分析股权以及股东资格的可继承性。  相似文献   

6.
公司股东资格的认定关系到投资人在以公司为联结点的法律关系体系运作过程中的权利配置与责任负担,但公司法对股东资格的认定并未作出规定.当出资及记录股东信息的法律文件与股东资格无法建立一一对应关系时,应当认识到股东之所以成为某公司的股东是因为股东间有这样的合意.  相似文献   

7.
在委托书征集立法中,对是否应限制作为征集者的股东的资格一直颇有争议.我国立法规定只有符合有关条件的股东才能征集委托书.但为充分发挥委托书征集制度的功能,应当取消这一缺乏合法性的规定,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股东在委托书征集中能与公司管理者展开公平竞争.  相似文献   

8.
股东资格是公司的投资人取得和行使股东权利、承担股东义务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确认股东资格,无论是对于投资者还是公司以及公司债权人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公司法司法实践中发生的大量与公司股权相关的案件中,股东资格的认定是经常涉及的问题,因此正确认定股东资格成为有效解决此类纠纷的前提条件。然而,由于《公司法》未对股东的内涵和外延作出明确的界定。也未对股东资格的认定予以明确,导致司法机关处理相关问题时缺乏确定的标准。致使审判实践中对股东资格认定的难度较大.而且各地做法也不一致。给处理相关纠纷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也不利于保护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本文就股东资格的含义、取得条件及实践中股东资格的具体认定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有助于充分解决理论与实践中股东资格认定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股东资格的认定是公司法律实践中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结合新《公司法》的规定,分别对认定股东资格的一系列标准进行分析,提出为了实现交易安全的现代商业价值,应当以股东名册为中心,在结合其他证据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认定,并有针对性地对实践中易发的几种具有典型意义的股东资格纠纷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确认问题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务上都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是,到目前为止,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或主要在经验的层面上,或在制度的简单分析上,既在理论上又在制度、经验的层面上研究极少。本文从公司的法理即团体法方法论的角度,结合笔者在审判实践中的经验,对股东资格确认的标准、原则、各种证据与股东资格取得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得出形式化证据与实质性证据之间发生冲突时,应以形式化证据优先适用原则来确认股东资格;在各种形式化证据发生冲突时,应以公司章程的记载优先适用原则来确认股东资格等一系列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股东资格的认定是公司法诉讼中经常涉及的问题。在许多诉讼中,股东资格的正确认定是解决这类纠纷的前提。本文重点研究股东资格认定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及基本规定。  相似文献   

12.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确认问题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务上都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是,到目前为止,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或主要在经验的层面上,或在制度的简单分析上,既在理论上又在制度、经验的层面上研究极少.本文从公司的法理即团体法方法论的角度,结合笔者在审判实践中的经验,对股东资格确认的标准、原则、各种证据与股东资格取得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得出形式化证据与实质性证据之间发生冲突时,应以形式化证据优先适用原则来确认股东资格;在各种形式化证据发生冲突时,应以公司章程的记载优先适用原则来确认股东资格等一系列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隐名出资现象在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过程中普遍存在,如何确立隐名出资人的股东资格问题已成为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点。本文从隐名出资的法律特征、股东资格认定的条件、原则、标准等方面进行探索,寻求相对合理的解决途径,以期对解决司法实践中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确认的纠纷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嘉应学院学报》2017,(4):53-57
在我国当前的司法裁判中,针对股东协议效力认定这一问题,存在着合同主义路径与公司本位路径两种相对立的裁判取向,二者各有不足之处。对于股东协议效力的司法认定,应区分股东间私人协议与公司治理协议而适用不同的效力认定规则,这样才能发挥保护股东权益和提升公司治理效能的司法裁判功能。  相似文献   

15.
"出资""股份""股权""股东资格""股东权"这些词语之间的关系大多数资料中无法给出明确的结论,继而扩展了一系列相似概念,出资与出资额、出资转让、股权转让和股份转让、股东资格继承、股权继承等一系列模糊不清的概念,予以明确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公司领域主流观点认为,投资人出资即取得股东资格,实则不然。任何权利都具有双重性,从这一前提出发,通过对权利双重性的重新诠释得出,股东资格的取得与投资者的投资毫无关系,投资者能否取得股东资格,主要取决于权利双重性所决定的一系列规则。  相似文献   

17.
股东代表仲裁机制是公司法律研究的新课题。相对于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强制性,股东代表仲裁机制在维护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方面更能体现当事人之间的意识自治,提升程序效率。总体上,契约的相对性属性与仲裁协议的效力扩展之间并不冲突,但作为公司股东权益实现的有效手段,仲裁代表的主体资格、仲裁协议的扩展效力、仲裁程序中的举证责任和仲裁代表的行为责任规则等问题也亟待明确。  相似文献   

18.
新《公司法》明确了股东知情权的司法救济渠道,使股东知情权诉讼有了具体的法律依据,但仍存在不足。分析股东知情权诉讼中原告资格、被告资格、诉讼请求范围、起诉前置条件、适用程序等实务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处理意见,以期进一步完善股东知情权制度,使股东知情权保护得到全面的保障和实现。  相似文献   

19.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除名制度是公司强制解除股东资格的"惩罚措施",《公司法(司法解释三)》中"解除股东资格"的条款被视为我国股东除名制度的开端,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股东除名制度的相关规定并不完善,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股东除名制度的适用条件归纳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旨在提出完善内容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知情权的行使主体应为公司"股东",出资瑕疵者一般情形下仍需向公司缴纳出资,其并不因出资瑕疵而丧失股东资格,故仍可行使股东知情权。已经转让公司股权者不再是公司股东,股权的转让价格与公司财产状况无必然联系,无需为维护股权转让合同中价格的公平性而赋予公司前股东对公司的知情权。知情权的行使容易使该行使主体获悉公司商业秘密,赋予非股东此项权利极易损害公司利益。故已转让股权者不应再享有对公司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