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物质资源相对不足,构成我国经济建设人、财、物三大资源的特定格局。强化物质资源开发,走类似石油输出国之路,人均资源占有最限制了我们;强化资金资源的开发,象亚洲小老虎国家靠借贷国外资金起步,所需数额之巨,不仅国际金融市场难以满足,而且偿还本息,国力也无法负担;因此,唯有走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之路才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物质资源相对不足,构成我国经济建设人、财、物三大资源的特定格局。强化物质资源开发,走类似石油输出国之路,人均资源占有量限制了我们:强化资金资源的开发,象亚洲小老虎国家靠借贷国外资金起步,所需数额之巨,不仅国际金融市场难以满足,而且偿还本息,国力也无法负担;因此,唯有走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之路才是最实际的选择。当然,物质资源仍要开发利用,部分农产品、初级产品仍  相似文献   

3.
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加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人力资源的含义与特点“人力资源”或称“人力资本”,是人体内的一种存量.它是由人的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等构成的.它以其数量和质量的形成体现于劳动者身上.人力资源有别于被动形态的自然资源和其他资源,它对经济增长起着十分重要的能动作用.目前我国总人口占世界50亿人口的22%,占亚洲30亿人口的1/3,是世界上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是,过剩的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并不能促使经济增长,反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人口本身并不是人力资源,而是形成人力资源的基础.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的人口规模及增长,才会形成丰富的人力资源,进而产生社会财富.  相似文献   

4.
周济 《职业技术》2007,(1):15-18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人才.我国有13亿人口,这是一个基本国情,这样多的人口,素质低,就是沉重的人口负担;素质高,就是丰富的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5.
兰水 《培训与研究》2001,18(2):51-52
当前我国的国际旅游业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企业的营销管理、旅游管理体制、旅游人力素质、国际旅游购物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为了促进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需要采取以下对策旅游资源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旅游产品开发走创新之路;旅游企业营销管理走现代化之路;旅游管理体制走法制化之路;旅游人力资源走高素质之路;旅游商品走个性化之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9亿多是农村人口,因而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如果有效地开发好这一资源就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和培训,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仍有较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结合中国国情,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做法和典型经验,对于加快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我国农业作为国家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农民左右着我国整体人口状况的巨大群体,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在国家竞争力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是提高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一、开发人力资源的紧迫性和必要性1、物质资源逐步减少的状况,要求我们抓紧开发人力资源。中国地大物博,实际上是物薄,人均资源占有量非常低,仅是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3。物质资源紧缺、利用率低,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劳动者素质低的现状,要求我们抓紧开发人力资源。目前,我国生产技术尖子人才十分缺乏。据统计,我国现有职工2.4亿,其中高级工不足4%,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如何利用发展机遇去应对巨大挑战呢?众所周知,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多是我们的优势也是阻碍我们经济发展的包袱,如果我们把人口包袱的劣势转变为人力资源的优势,那我国的经济发展将拥有巨大的资源宝库。那么又怎样进行这种转变呢?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我们获取这种人力资源优势的惟一途径。为此,党和政府对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做出了重大的战略调整,其中最重要的变革就是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那么,职业资格证书的推行与人力资源开发究竟有何关系呢?为什么推广职业资格证书有…  相似文献   

10.
高师院校校本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师院校德育走校本化发展之路,是彰显师范院校德育特色和个性、满足师范生德育需求的必然选择。校本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高师院校德育实现校本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应从精神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三方面对高师院校校本化德育资源的进行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1.
试论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如何将现代管理理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和实践运用到高等职业院校的人事管理中,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一、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意义1.加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对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具有战略意义。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同自然、物质资源相比,人力资源是所有经济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在其使用过程中,伴随着知识的增长和更新,经验的积累、智能的开发,技能水平的提高,具有了创造能力。人力资源是能动的智力型资源。联合国教科…  相似文献   

12.
正工学结合、产学研之路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院以来,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主办单位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具有的雄厚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坚持走工学结合、产学研之路,以恭喜爱你求支持、以支持谋发展,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衡量社会财富的第一尺度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决定了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国家劳动者数量大,却素质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决定了在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这战略任务上应挑起重担。高职教育开发人力资源应是全方位的开放性的:积极走入社会办高等教育与培训;把高职教育与培训办进社区;高职教育与培训走集团化道路,搭建高职院校的智能资源流向企业;输出开发后的劳动者到国外、创力人资源开发公司。高职院校开发人力资源还应把握开发的目的,把开发人力资源与企业的发展,劳动者就业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人均资源量严重不足,但人力资源丰富。开发人力资源,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是我国缓解资源紧缺压力、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实用人才开发过程中,职业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要将湖南农村巨大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职业教育可以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人类已经意识到经济的高速发展不能以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和恶性地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应寻求经济发展与人口、社会、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地理课程作为以  相似文献   

17.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标志着城市由传统的唯经济开发模式向复合生态开发模式转变,不仅涉及到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底子薄、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开辟"中国特色"城市生态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储备是实现宁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把巨大的就业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就必须研究未来宁夏的战略规划、经济走向、优势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的各类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9.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标志着城市由传统的唯经济开发模式向复合生态开发模式转变,不仅涉及到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底子薄、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开辟"中国特色"城市生态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人力资源的优劣是决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但是衡量人力资源的优劣不能仅看数量 ,主要的是看其人口整体素质和劳动者受教育水平的高低。目前 ,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是人力资源素质低 ,人才资源匮乏。地处农村的地方高等师范教育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如何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服务 ,怎样为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服务 ?这是高师院校面临的重大而又必须回答的课题。一、人力资源素质低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1 当前我国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现状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主要衡量指标有 :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