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萧红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在三四十年代有着"文学洛神"之称,小说《生死场》是萧红传世的经典名篇。正如林贤治在《萧红十年集·上》的"前言"中提到的,萧红本人具备"女性"和"穷人"两个文化身份,而且这两个身份是重叠的关系。正是基于自己的生命体验,萧红将哀悯和关怀的目光投诸下层女性。在《生死场》中,萧红敏锐地凸显了贫弱的底层女性处于  相似文献   

2.
<正>自从2011年萧红诞辰百年开始,这位民国时代的传奇女作家就渐渐成为了文化市场热追的对象,关于萧红的书籍、影视等文艺作品层出不穷。今年是萧红逝世72周年之际,随着近日电影《黄金时代》的上映,萧红热再起高潮,出版市场上,短时间内就有多部关于萧红的传记作品上市,以至有媒体称萧红产生了"明星般的效应"。这些文化报道、评论,可说是概括了眼下《黄金时代》上映所引发的新的"萧红热"中萧红被娱乐化、消费化的文艺现  相似文献   

3.
《小城三月》作为萧红最后一篇作品完成于香港,是研究萧红香港书写的一篇重要作品。在《小城三月》中难得地出现了萧红对家庭生活题材刻画的美化和诗化,这与萧红在港时期孤寂苦闷的心境和在异乡颠沛大半生后对故乡的无限深情是紧密相关的。而"翠姨"的爱情观某种程度也是萧红爱情观以及在港时期与端木蕻良情感生活的映射。《小城三月》中萧红罕见的明亮轻快的笔调,某种程度也是其香港时期乐观心境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萧红的《呼兰河传》被著名作家茅盾誉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科书都分别选编了萧红《呼兰河传》第三章  相似文献   

5.
<正>萧红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非常有才华而又命运悲苦的女作家,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我眼里的萧红,是坚强和倔强的,也是多才与多情的。她的文字,冷气森森却又炽烈真挚。今年是萧红诞辰105周年,我选择《春意挂上了树梢》这篇文章也是为了向萧红致敬。希望通过这一篇《春意挂上了树梢》,让学生了解萧红散文的一些特点,了解萧红冷冷文字下强烈的情感,那悲天悯人的善良和民族意识。倘  相似文献   

6.
<正>苏教版五下《我和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它充分展现了萧红独有的语言特点:文笔诗意,观察细腻,色彩灵动……在《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萧红用她独有的言语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朴实而唯美的儿童世界。1.精准传神的词语形式。《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用非常自由灵动的词语形式,表达了丰富的言语内容。文章描写了祖父园子中的众多景物,并用"胖圆圆""毛嘟嘟"这类ABB式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的特征。"胖圆圆"一词,不仅体现了"满身绒毛"的  相似文献   

7.
萧红作为一位以个体生命体验创作的天才作家,她的自叙体散文对于了解萧红的创作心理与创作情感,以及个人生活,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试以萧红的自叙体散文为研究对象,尤以《商市街》为主要分析文本,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萧红对"乞妇"这一"身份"的自我认同,探索萧红对"乞妇"身份的接受历程,对女性"女儿""妻子""母亲"三重社会身份的放弃,以实现对男权主流社会的反叛和对男性主流文学的疏离。  相似文献   

8.
以萧红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代表 ,探讨萧红小说独特的美学追求———小说散文化。艺术结构方面 ,萧红小说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结构方法。《生死场》突破时空的限制 ,以场景结构小说。《呼兰河传》的结构具有“串珠式”特点。萧红小说的叙事笔调也各不相同 ,《生死场》具有叙事散文的质地 ,《呼兰河传》则具有抒情散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作者资料: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拨乱反正工作的深入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萧红研究“热”,并曾波及到港台和国外,香港各大报刊发表了为数可观的介绍、研究萧红的文章。一九八○年,台湾《中国时报》发表专文介绍萧红著作,《台湾日报》连载谢霜天女士的萧红传记小说《梦回呼兰河》,时报出版公司翻译出版了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博士的《萧红评传》,新  相似文献   

11.
《呼兰河传》,既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又是一部优美的散文诗集。从这部散文诗集中,我们可以看出萧红心中的"恨"。萧红的一生,充满动荡、漂泊、孤独、悲伤和苦恨。这个苦命的女子在饱经现实的摧残中,无所依托,只能从童年的回忆中取暖,借以对现实的抗拒。《呼兰河传》表面读来平静如水,其实蕴含了作者极为深重的苦恨。这些苦恨正说明了萧红在现实的洪流中,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不知何去何从的惆怅。萧红《呼兰河传》的恨虽无声,却悠久绵长,震耳发聩。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彭晓丰、刘云主编的《萧红散文全编·序》中“萧红创作年限、萧红的文体特长、萧红的生养父之谜、《呼兰河传》的文体归属”等问题上的不恰当提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萧红作为近现代女作家,以其以其独特的写作方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萧红的《呼兰河传》中的词语超常搭配,从语义层面看,有主谓结构、定中结构、述宾结构中的语义超常搭配,并配合出现的辞格类型拟人、拟物、移就进行分析。并且还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来分析词语的超常搭配现象。  相似文献   

14.
冯渊 《高中生之友》2011,(Z2):59-65
除了要承受战乱、饥饿、繁重的家务、感情的折磨,萧红还要承受妇科病、怀孕的负担、产后的虚弱。这一点,被人们忽略了。在大家眼中,萧红只是一位女作家,很少有人想到她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性。在一个男性中心的社会里,萧红的悲剧是宿命的。而对根深蒂固的男性霸权,她只能是一个"软弱者"、一个"失败者"。事实上.萧红打破文学陈规的创作,一直受到各方面的批评。这使得萧红常常深陷在不被认同的苦恼中。她的文学理念超越了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因而也就不能被同时代人所理解。——桑农《世人对萧红的误解》  相似文献   

15.
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影响力的女作家。她"儿童习语式"("儿童习语"就是儿童群体常用的语言模式)的语言天真、率直、朴实、自然,而且富有节奏韵律,在字里行间流淌着音乐美。《火烧云》一文充分体现了萧红"儿童习语式"的语言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文本解读从小语教学的角度来看,《火烧云》中哪些"儿童习语式"的语言现象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慢慢咀嚼呢?  相似文献   

16.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这部小说的真正完成是在她短暂人生中的最后阶段。借助心理学的观点,从萧红的人生体验出发,揭示了萧红在疾病缠身,精神孤寂的情况下,创作《呼兰河传》的动机。  相似文献   

17.
许鞍华的《黄金时代》将萧红搬上电影荧幕,萧红及其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位女导演将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传奇人物萧红呈现给大家,让人们再一次深刻体会到了在动荡年代与命运抗争的女子的一生。在许鞍华导演的眼中,萧红性格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冲动",这体现在萧红对爱情、文学和她所向往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中就可以看出。许鞍华用镜头向观众解读她眼中这样一个冲动的萧红能够帮助读者更加深刻理解萧红的文学及其带来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8.
《萧红墓畔口占》一诗是戴望舒晚年的作品,1948年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2018年出版的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共收入了十首中国新诗,《萧红墓畔口占》收入九年级下册第一单。1942年1月22日,年仅31岁的萧红病逝于香港,安葬于香港浅水湾丽都酒店海边。本首诗就是戴望舒在一次去萧红墓凭吊后有感而发之作。诗作第一稿发表于1944年9月10日,题为《墓边口占》。  相似文献   

19.
这些年,有多少人在研究萧红,不道知;有多少文字在谈论萧红,也不知道。只知道,要找一本萧红的作品,必须费尽周折;只知道,萧红的名字对今天的青少年,是那般陌生。因此,读到张微一的散文《因此想念萧红》(见今年第一期《中国校园文学》),  相似文献   

20.
电影《黄金时代》以类记录片的方式,试图严谨严肃地呈现作家萧红的人生。然而当萧红被还原成一个"穿过爱情漫长旅程"的女人的时候,"作家"萧红的精神跋涉没能在影片中得到清晰完整的体现,其文学道路的选择也缺乏合理的逻辑,编导因对萧红的意义和价值缺乏充分认知而显得立场态度暧昧不清。在讲述萧红与萧军、鲁迅等人的关系时,影片只是跳跃、碎片式地呈现了某些有他们的场景,观众得到的印象也是零碎、简单化的。如何用以视觉为主的艺术呈现文学的世界,影片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