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6年4月26日是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0周年纪念日。1986年4月26日,位于乌克兰首都基辅以北130千米普里皮亚季镇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反应堆爆炸。这是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历史上最严重的事故,逾8吨强辐射物质泄漏,6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遭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不同程度受核辐射侵害。  相似文献   

2.
在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5周年之际,核辐射灾难对当地野生动物影响的争议再次展开,人类活动造成的核灾难事故会给野生动物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相似文献   

3.
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到今年已整整十周年了。那么,现在那里的情况又如何了呢?为此,我们重访了切尔诺贝利。从乌克兰共和国的首都基辅驱车向北150公里的地方,正是引起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4号堆。在其方圆30公里的范围早已划为禁区,我们途中经过两个检查站才到达这里。  相似文献   

4.
1993年的春天,以美国科学家盖克和俄罗斯科学家扎加洛夫为首的科学考察小组,风尘仆仆地来到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废墟上,研究7年前的核原料泄漏对环境的影响。当年,强烈的放射线将一切生命全部消灭,整个15平方公里之内都是深褐色泥土和灰白色岩石,像月球一样荒芜。 他们开着3辆汽车进入切尔诺贝利地区,同行的还有两名乌克兰国家安全部人员。临行前,  相似文献   

5.
杨孝文 《今日科苑》2009,(19):40-41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是迄今世界历史上最惨痛的一起核事故。然而,二十多年以后,围绕切尔诺贝利核污染区是荒原还是奇境的争论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如今,一个英国科学家小组即将再次踏上乌克兰的土地,试图揭开这个问题的真相。  相似文献   

6.
切尔诺贝利灾难真相知多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年前(1986)的4月26日凌晨1时26分,正在熟睡中的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镇上的居民被剧烈的爆炸声惊醒。位于普里皮亚季的当时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发生猛烈爆炸。由于核电厂位于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三国交界处,使得大量的核放射物质污染了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三国,同时灾难也向欧洲和全世界蔓延。20年来人们一直在探讨这次核灾难对生物、环境和人类造成的灾难到底有多大,包括生理和心理的,但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在切尔诺贝利核灾难20年的今天,对这次核灾难真相的各种版本又形成了激烈的交锋。主要集中在受害的死难人数和对人们健…  相似文献   

7.
核冬天之后     
1986年,前苏联乌克兰地区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严重的核原料泄漏事件,泄漏的核原料相当于美国在广岛投  相似文献   

8.
1986年,灾难降至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很难对其后果进行全面的认识和评价。为确定辐射对人类、动物及环境的全面影响并协助减轻这场灾难的后果、仍需要深入的国际研究。五年来,切尔诺贝利悲剧一直是世界关注的集点。今天,我们在评估这场灾害的程度时可以肯定地说,切尔诺贝利事故在如此广泛的地区内对环境、人类生命及健康造成的危害甚于本世纪任何一场事故或自然灾害。时至事发几年后的今天,要想对降临于我们的不幸做出最后的判断仍属为时过早。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区域感到遭受其害,这场史无前例的核事故的医学影响越发严重。切尔诺  相似文献   

9.
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被认为是20世纪最严重的科技浩劫,它造成的环境影响、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至今仍然广泛存在。白俄罗斯女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访谈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数百位幸存者,并将口述记录整理成书Voices from Chernobyl:The Oral History of A Nuclear Disaster,还因此获得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部著作从亲历者的个体角度,揭露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涉及的种种问题,包括幸存者身体和心灵的创伤,他们面对科技灾难时的困惑与无奈,以及对政府和科技专家救援不力的指责等等。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提出了很多科技与社会研究值得关注的学术问题,它提供的启示至少包括:告诫人类科技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科技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科技并非万能;公众是科技风险的承受者,科技传播应思考公众参与科技的机制和途径;应更多了解科学的传统和历史,让科技的发展和追求回到人的意义本身。  相似文献   

10.
重大核事故影响下国际铀价格趋势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坤 《资源科学》2012,34(11):2115-2123
核事故是影响着人类社会对核电的选择, 也影响国际市场铀资源产品价格走势。本文以事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系统分析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美国三里岛等重大核事故对国际市场铀资源产品价格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 INES 7级核事故对国际铀市场的影响长达14年, 使铀的价格下降约60%。日本福岛核事故等级目前已调整至最高的7级, 意味着国际市场铀的价格将长期持续低迷, 并最终将在(24~30)美元/磅跌至谷底。文章最后建议趁国际市场低迷期, 我国应加快国家核电建设进程;建立专业的铀资源产品储备公司, 储备核电燃料;改核电财政补贴为技术补贴, 促进产业升级, 减少贸易摩擦;通过资本运作, 建立国外铀资源供应基地, 增加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11.
可以证实,除了切尔诺贝利灾难的放射性污染和医学影响问题外,对该区域居民日常生活破坏程度最大的是其人类和社会后果。为了受灾居民的利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了一项独特的援助与研究计划,它在力所能及的各种领域内聚集了国内及国际上的合作者们一同工作。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6分,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因温度过高及随后的核聚变而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质被泄露到环境中:主要包括钚-239、钚-240和锶-90组成的固体卸料,以及气体中的铯-137和碘-131。有些物质至今尚未进行过精确的测试。大量放射性泄漏持续了十天之久,直到该反应堆燃起的大火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2.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太平洋地区发生里氏9.0级地震,引发海啸,导致东京电力公司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福岛第二核电站受到严重毁损.事后,日本原子力安全保安院(NISA)将福岛核事故等级定为最高级7级(特大事故),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同级.  相似文献   

13.
"safety culture"(女全文化) 一词,随着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 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 1991年报告风靡于世,"安全文化"主题SCI年发论文1988年 首次逾百篇,次年超三百篇.至今,安全文化内涵、定义已达数百种,见仁见智,但鲜见本质化的机制模型表达.  相似文献   

14.
11年前,1986年4月26日凌晨,乌克兰北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突然爆炸,炸掉了密封反应堆顶部的两千吨重的金属板,点燃了数百吨石墨,将已知最有毒的元素钴,最危险的同位素碘131、锶90和铯137、携入空间。含有这些放射性物质的微粒随风北去西  相似文献   

15.
切尔诺贝利灾难已过去近六年了,然而,对于这场灾害所泄漏的放射性给环境、卫生及遗传系统造成的影响,我们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全面。只有通过长期、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才能稳定并且缓解这种后果。人们现在认为,切尔诺贝利事件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技术灾难。前苏联境内三个共和国(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中的四百万人成为受害者,并且继续遭受着事故后果所带来的危害。在1986年那场灾害过后的春季,11.6万人被迫从污染区撤离。现在仍有80万人居住在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16.
编者的话     
在原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基辅的北部,设有切尔诺贝利核电站。1986年4月26日星期六清晨,两声爆炸突然掀掉了4号机组的屋顶。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表明,向大气层短期排放的放射性物质多得打破了记录,并造成人类历史上无可比拟的社会影响。这简直是全世界最严重的一次技术性灾难。而我们对核技术的看法上,恐怕再也不会完全一致了。  相似文献   

17.
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21年后的今天,当地一位73岁的老人表示,近年来,当地野生动物的数量明显增加。狼吃掉了她家的两条狗,野猪横扫了她的玉米地,她还经常看到狐狸、兔子、蛇等动物钻入她家的院子。切尔诺贝利地区的现状,再次引起了科学家关于核污染后果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镇距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大约3公里,现在无人居住,堪称“鬼城”,却不乏人迹。 一些人出于好奇前往探访,一些人去捡拾童年记忆。当地导游会告诉他们,哪儿可以踏足;更重要的是,哪儿绝不能靠近。  相似文献   

19.
通常许多专家和学者把核电(核裂变发电)作为低碳发展的首选能源,其理由在于核能是清洁、安全、便宜的能源。文章认为,由于核废料处置的困难,核安全的不确定性,核能并不是想象中的清洁安全便宜的能源。我们必须从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核事故中吸取教训,重新认识核能发电的安全和环境风险。由于我国的核电技术相对薄弱,铀资源相对不足,核电产业必须科学规划,坚持安全第一,充分考虑核事故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秋水 《百科知识》2011,(10):13-15
毫无疑问,日本核电站的核泄漏事件及其影响是长期的,甚至会永远存在,就像苏联的切尔诺贝利事故一样。不过,最直接和长远的影响之一是,不可避免地引发永久的争论:是否该建造和运营核电站。日本发生核事故之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表示,中国首先在东南沿海发展核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