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与波德莱尔在他们的诗歌中均表现出忧郁这一重要特征。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死亡”来表现他们的忧郁情结。李金发写死亡,可以清晰感到他的忧郁,他是站在个人的立场来表现个人的忧郁情感;波德莱尔是自然地诉说着死亡,与人们交流着死亡的经验,他诗歌中的忧郁充满思辨和哲理,是一种时代的批判。他们诗歌中的忧郁情结都是他们身世经历的一种显示。  相似文献   

2.
忧郁是一种情感体验,纵观中国古代诗人作品,很多充盈着悲苦的忧郁情结和忧患意识。特别是在晚唐时期,诗人的这种悲苦忧郁情结更是发展到了极致,显现出多重意蕴,这与社会、时代的变化、士人心态的衰老、审美思潮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鸳鹭湖”和科尔沁旗大草原哺育了端木蕻良,影响了他性格的形成,也为他提供了灵感养料,端木成年后背负着国恨家仇四处流落的种种经历,使他的心灵被忧郁占据了。本文分析了端木早期作品所体现的“湖”和“土地”情结成为忧郁的两大主题意象。  相似文献   

4.
生存或死亡,这不仅是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高贵的忧郁”问题,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一个无法化解的情结。正是这种情结,一代代民族精英在理想主义的指引下,追求着生存信念的完美,而正是这种执的追求绵延着中华的国脉和邦本。  相似文献   

5.
《汉宫秋》作为“文采派”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品,在曲词的设置上极富意境美。以《汉宫秋》第三折为例,分析了这一折所创造的三个层面的悲剧意境:爱情悲剧、民族悲剧和生命悲剧。从这三个层面的意境中可以体会到作者蕴含其中的带有人类普遍意义的牺牲情结和忧郁情结。  相似文献   

6.
“鴜鹭湖”和科尔沁旗大草原哺育了端木蕻良,影响了他性格的形成,也为他提供了灵感养料,端木成年后背负着国恨家化四处流落的种种经历,使他的心灵被忧郁占据了.本文分析了端木早期作品所体现的“湖”和“土地”情结成为忧郁的两大主题意象.  相似文献   

7.
李金发作为新文学史上传承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到中国的第一人,其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色即是忧郁情结的表达。通过分析忧郁情结在象征艺术中的意义及李金发忧郁性格的成因,来说明李金发诗歌创作中忧郁表达的美学意义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瑞 《考试周刊》2015,(39):13-14
郁达夫作品中的忧郁情结是独特的,形成这种情结的原因主要是郁达夫家庭的贫弱和他自幼的孤独经历,青年时期的不开朗及所处的恶劣社会环境,再加上所受的外国文学的影响。他的作品中大抵体现出他的忧郁情结,这种情结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是当代有重要影响的乡土文学作家,浓厚的乡土情结已成为贯穿其小说创作的一条重要精神线索。贾平凹小说乡土情结是发展的,经历了一个欢乐-忧郁-困惑-绝望-超越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人际交往与大众传播中,方言符号的运用与流行主要归之于传播对象的“方言情结”。“方言情结”的存在对信息的交流、社会的稳定和谐乃至民族的统一等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要采用疏导的方式化解“方言情结”,提升民族共同语的权威性,使信息的传播与接受更为顺畅,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以忧郁、感伤的士子姿态登上中国文坛,为中国感伤文学构筑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文章主要从作家人生经历,小说创作,情感取向等方面深入阐释郁达夫复杂的个性气质:忧郁的感伤,孤冷的哀怨,从而进一步探索作家深层心理中斑驳而迷人、凄切而悲苦的生命本真意识。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的小说注重情欲表达,忧郁又是其抒情基调之一,也是他小说引起争议的一个热点。在对于忧郁的表现和利用上,郁达夫都有其别出心裁的设置。通过对忧郁在小说中的表现及其分类、忧郁的形成原因、忧郁的治疗、忧郁的书写力度等一系列问题加以剖析,以此对郁达夫小说中的忧郁进行整体观照,体味其人性中处于弱势的一面的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13.
在唐代诗人中,李商隐是独特的。晚唐的衰败、家族的遗传、仕途的坎坷、生活的不幸,形成了他浓浓的"忧郁"情结,而这"情结"则化为了诗歌中的"含蓄"与"朦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主题贯穿始终,先后形成了七次高潮:先秦、汉末建安、南北朝、中晚唐至五代、宋末元初、明末清初、乾嘉之际。悲怨之所以与文学之发展密不可分,是因为它由人类的基本情感和人们所受的深重苦难所决定的。一流的作家作品莫不与悲怨有关。中国古代悲怨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整个古代文学。从历史的视角看,通过中国古代文人参与形成的悲怨洪流,汹涌澎湃,始终左右着作者和读者的心灵,并在事实上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内驱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近乎永恒的文学母题,为治中国文学史者所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15.
悲剧性色彩是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钢琴音乐中显著的特征之一。通过其钢琴作品中的调式选择、旋律进行方式、和声中的色彩和节奏特点,分析其作品中的悲剧性音乐表现手法特色。同时,从其钢琴作品中的风格演绎角度分析作品演奏力度、旋律线条和伴奏声部,阐释各音乐要素中体现出的悲剧性色彩。  相似文献   

16.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风格的最主要特点,诗人善于寻找与诗的内容吻合的艺术形式,将情感表达得缠绵悱恻,人格与诗格统一,沉郁中见风骨,顿挫里显精神。  相似文献   

17.
无根情结、失望情绪和现代人的隔膜处境驱使王安忆总是将她笔下的人物置放于忧郁、孤独的生存境地,但充满人文关怀的她又竭力寻求多种方法使他们脱离孤独之海,最终王安忆意识到孤独乃是人类生存的本真状态,也是人类永恒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帕慕克的作品中,充满着忧伤的情绪,甚至已成为他自身创作的一种习惯。他的忧伤,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民族文化角度来说,他的忧伤来自于“失落的集体记忆”,来自于土耳其在西化过程中对民族集体记忆的屠杀;而从个人角度来讲,他的忧伤又来自于中心感的丧失,由奥斯曼帝国文化衰微而滋生的中心感的失落,又衍生了自我中心感的失落,这二者交缠盘错,探寻自我中心的失落使其更加缅怀帝国的兴盛,而对帝国兴盛不复存在的慨叹,又加深了自我失落的伤痕。因此,在审视自己的伤痕后,帕慕克将文学,特别是苏菲文学,视为一种探寻中心,走出失落的尝试途径。沿着上述脉络,就帕慕克数部作品中忧伤情绪的发展和走向,作了一个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别离诗词是一支劲旅,这类诗词常常将愁情的抒发与流水绾结在一起。流水与愁情的绾结呈现出相对应的关系,愁情随流水的形貌质性的变化而变化。思考流水与愁情之间之所以结成这样一种微妙的默契的关系,从表层原因来看,直接与流水相关,而深层原因则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