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明研究正全方位展开 ,但将有关研究自觉整合成全方位的晚明社会图景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最近的历史研究、尤其是文学史研究中 ,“晚明”越来越清晰地被描述成一个转型的历史时期。提到晚明 ,人们想到的关键词是商品经济的繁荣 ,是好货好色、逾礼越制、以情反理、个性解放 ,以及《金瓶梅》、小品文 ,等等。毫无疑问 ,这些景象在晚明社会确实很突出 ,也可以说是晚明与其他时期不同的鲜明特征 ,有充分的理由予以重视。但当晚明的上述面貌突出到了几乎遮蔽其他并非不重要的现象时 ,我们是否也不知不觉地离开了历史的本真呢 ?在我看来 ,依照…  相似文献   

2.
[因缘述略 ]冬寒之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明史研究室与《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召开了一场名为“晚明社会与文化变迁”的研讨会 ,聚集了京津地区从事明代研究的文史哲各路专家。筹措这样一次会议 ,其一般性的意义应当是很明确的 ,即借此际会 ,对这几年来晚明研究的进展与得失做一学理的反顾 ,及让原来分割在不同专业区域的学者能有机会聚在同一围场上 ,交流自己的研究心得 ,进行不同侧面间的对话。多年以来 ,晚明研究一直牵动着学术界的视线 ,对之的探讨多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人性解…  相似文献   

3.
晚明社会变迁这一课题 ,是一个颇具魅力的课题 ,究其原因 ,就在于晚明社会的深具魅力。从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正式提出 ,到 5 0年代以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持续探讨 ;从中国社会明清停滞论 ,到中国近代化、现代化问题 ;半个多世纪以来 ,这些中外史学界讨论最热烈的重大问题 ,无一不涉及晚明社会研究 ,换言之 ,晚明社会研究关系到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变迁 ,在探讨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启动和障碍时 ,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近些年来 ,关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研究已经形成社会科学研究新的热点 ,受到中外学者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4.
从晚明到嘉道,文人社会中流行着关于"才女"和"名妓"的种种书写.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薄命才女和名妓,不见得有如此之高的比例,"才女"和"名妓",更多只是文人社会中的流行书写,而这种流行书写的缔造及文人对这种流行书写的投射,更多折射出来的是文人内心深处的寄寓.  相似文献   

5.
社会变迁引发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促进社会变迁 ,两者互动。在晚明也不例外。人口是社会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在社会变迁中 ,人口动态至关重要 ,绝对不可忽视。“当我们从政治经济学方面观察一个国家的时候 ,我们从该国的人口、人口的阶级划分、人口在城乡海洋的分布、在不同生产部门的分布”等等开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 ,第10 2页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观察一个国家需要了解人口状况 ,研究社会变迁更应关注人口流动。中国古代以农立国 ,社会的主体是农民 ,人口分布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 ,输出人口的地方是农村。人口流动的总趋…  相似文献   

6.
目前,学术界对臧懋循的相关研究已有明显推进,尤其是在曲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对臧氏性格、家世、仕途、情感、作品之间关系的整体观照不够,对其诗文创作和出版及交游情况研究不足,对其戏曲改订情况的研究着力不平衡,对臧懋循的总体评价及定位相对模糊。  相似文献   

7.
孙丽丽 《文化学刊》2009,(4):136-140
近代知识分子的概念与中国传统读书人的概念是有着较大区别的。但是近年一些著作中,习惯用近代知识分子的概念解释中国传统的读书人——“士”。针对晚明时代“士”从事的职业变化讨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形成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即只有“士”脱离了传统仕途,取得独立的生存职业,才有可能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变。晚明时代这一转变已经隐然发生了。  相似文献   

8.
明朝人生活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 ,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的社会 ,是以极具变化为其特征的。若将其置诸“社会流动”与“都市化”等范畴下进行考察 ,其时代的特殊性就更容易显现出来。换言之 ,晚明社会是一个转变过程 ,举凡人口的持续增长 ,经济的货币化和多样化 (诸如农村的商业化 ,定期集市和小镇的激增 ,作物的专门化 ,手工业的发展 ,以及国内地区性贸易市场的形成 ) ,社会流动的增长 ,租佃制与经济竞争的展开 ,以及政治秩序的集权化与系统化的互相联系 ,无不显示出它与前一时代本质上的不同。通过学术界多年的研究努力 ,无疑已经显示 ,16世纪…  相似文献   

9.
“晚明”作为一个时间概念 ,尽管还有不同的体认 ,但这并不影响学者将其视为一个整体的学术概念。在学术分工日益细密的今天 ,再提或关注“晚明” ,这本身就说明学术界已经认识到了单学科在晚明研究中的局限性 ,而希望多学科共同构建“晚明图景”。本次会议以“晚明社会与文化变迁”为题 ,邀请文学、历史、哲学界的同仁与会 ,用意即在促进各学科的协作 ,共同努力 ,构建未来学术意义上的“晚明”。就学术研究而言 ,晚明研究是各学科研究的综合 ,实有赖于各学科的基础研究 ,同时 ,在整体目标下 ,各学科的交叉、融合 ,也是对各学科研究的促进。…  相似文献   

10.
关于自己所研究的时段 ,我通常使用的说法是“明清之际”、“明末清初”而非“晚明”。在我看来 ,“晚明”与“明清之际” ,不仅所指时段不尽重叠 ,且论说者的“问题意识”往往也有不同。“一个朝代的终结”与“易代”、“鼎革” ,确也是不同的“历史画卷”。易代、鼎革过程中的故事 ,往往并非就是此前故事的简单延伸。易代引发的社会、政治动荡 ,足以造出平世梦想未及的故事 ,造出特殊、特定的人物类型 (如遗民、贰臣 )。我的兴趣确也在此种“危机时刻”世相、士相的特殊性。台湾中研院文哲所有过一个研究“世变中的文学世界”的主题计划 ,…  相似文献   

11.
以晚明山人为主的文人是小品创作的主体。小品将传统的笔记杂俎发挥到了极致,表现了一种流行于晚明之际的人生观——行己在出入之际,一切都归于清空一气。小品从边缘走向流行,引导了文化产品的制作与消费,从而发生了文学权力的下降。晚明文学权力的下降呈现为一种复杂的态势,一方面是读者群体的扩大,一方面是内容与形式上向传统的复归。  相似文献   

12.
陈子龙倡导的明代第三次文学复古运动,以诗为主体,在浪漫主义思潮泛滥、国家内忧外患、前后七子复古运动末流近于僵化的背景下,通过"重视诗的社会功用、回归古典审美,临摹前人痕迹淡化,勇于开拓新境界、新手法"的三大机制,顺应明末实学潮流,修正前后七子复古之流弊,使明诗光辉终结,为清代诗文、词的复兴和学风形成之滥觞。  相似文献   

13.
陶慕宁 《文化学刊》2014,(4):117-119
《挂枝儿》《山歌》是明代后期冯梦龙收辑的民歌时调集,足以揭示万历以来民间时调歌曲的流变兴替轨迹,亦可反映文坛士林趋俗、求真、尚趣的审美诉求。辑者的眉批夹评,或涉方言市语,或及掌故流俗,颇可资吾人采择,藉以窥知晚明社会风气之迁转。晚明的民歌直接承袭了"国风"与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缘情咏言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公安派反对拟古思潮的利器。但其中不乏文人的拟作,不能完全视为原生态的民歌。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万历皇帝怠政为视角切入点,把张居正改革身死名败及其与万历皇帝关系的变化、"争国本"事件进行串联分析,剖析明代文官集团的文化心态,在这一系列事件背后所表现的是虚妄的"名节",缺乏对实际问题解决的思想和实践,一种焦灼和不知所谓。  相似文献   

15.
隐逸与济世--陈眉公与晚明的士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眉公是晚明最为复杂也最有代表性的文人之一,他在晚明时代地位很高,对晚明文人的创作和生活风尚有明显的影响,清代以后却颇受批评.眉公喜欢自由自主的生活,追求自然之趣.他寄迹山林而活跃朝市,不为官却交际广泛,关心世事,是"享高名、食清福"的"通隐"式山人.陈眉公选择的人生道路有相当的独特性,他不再视科举为唯一正途,凭借自己的知识与才艺以谋生,获得经济的独立与宽裕,保持一种相对自由和独立的文人生活方式,但又与主流社会关系密切,保持着对于社会的关心与介入.尽管他的思想相当传统,但他的人生道路却反映出明文人生活风尚的某些新的特质和新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晚明童心说之学术渊源及其与佛学的关系黄卓越晚明时期,中国传统思想再次遭遇了重大的结构性变迁,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王阳明发动并漫及整整一个多世纪的儒学革新运动。运动的产生固然与社会生活之变动及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旧理学之积弊日深有关,但由其理论的组成形式看,...  相似文献   

17.
看看美国这一世界头号强国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是我多年来的愿望。去年随山东省新闻电视考察团赴美考察,圆了我的了解美国之梦。我们在美国停留时间短暂,可以说是走马观花,谈不上深入了解,所以只能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体会。美国人创造了高度的社会文明。由于经济的高度发达,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硬件”文明可谓之现代化。在纽约、洛杉矶、华盛顿的机场,每几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降。纽约到华盛顿的绿荫大道上,单向4~6个车道几乎排满了各式各样的小汽车,但交通井然有序。城市建筑风格独特,新颖别致,摩天大楼与豪华别墅相结合,纵横  相似文献   

18.
晚明野史崛兴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和深刻的史学动因。"唐宋变革"以来,随着史学平民化趋势加剧,官史不振,民史勃兴,史权下移,史学的官方性格演变为民间性格,实乃史学发展内在理路使然,势不可挡。"史失则求诸野"是对修史权力由庙堂转向草野最为精当的表述。野史笔记以浪漫性的文本形式表现着现实性的历史世界,对晚明史学生态造成巨大冲击,引发了一系列史学变迁。野史崛兴是对中国古代"官史—民史"格局的挑战,也是对中国传统史学的解构和对新型史学形式的探索,反映出平民社会走向成熟之际官方史学与民间史学的碰撞与交融,是一种进步的史学现象。  相似文献   

19.
20.
宋明闽中荆山徐氏,至晚明徐熥之前无有以儒为业者。以岁贡步入仕途,并著有《徐令集》。经过子熥、兄弟的努力,徐氏成了闽中文化大族,但传仅四代,时不过百年,遂衰歇。原因比较复杂。徐熥一生只活了三十九岁,自弱冠始,奔竞于科举,十年三上春官三下第,遂贫病郁郁而死。《明史·文苑传》云万历中年闽中复振风雅诸诗人,并不及。实际上,此时闽中标举风雅的当首推邓原岳和徐熥。熥诗诸体兼长,尽弃晚明浮习,近体胜于古体,七言优于五言,七绝工于七律。沈德潜、汪端论晚明诗,极重熥诗,而近世研习晚明诗者则少及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