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积极发展多种类型的社区教育□中共开封市委、开封市人民政府开封市的社会教育活动,绝大多数是在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社区教育活动的类型也不尽相同。㈠辐射型。这是社区教育的主要类型,即以学校为中心,与众多社会单位相联系,形成一种跨...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一个极其博大精深的宝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品德精神、情感、礼仪的总和。在少年儿童中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对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是“传美”教育最佳的形式。我校在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在学校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的基础上,对社区教育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深深认识到社区学生所居住的是一定地域的微观社会,开展好社区活动,发挥社区教育功能,不仅能促进社区本身的文明…  相似文献   

3.
北京128中电子技术职业高中在探讨社区教育实践中摸索出“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辅助”的“三结合”教育网络。通过网络组建起校内外相结合的德育队伍,发挥了社会支持并参与学校教育的功能,促进了学校深化改革和全面育人工作的开展。“三结合”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是由学校牵头,组织联合办学单位、共建单位、居委会、家长委  相似文献   

4.
上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的指引下,在依靠人民办教育、办好教育为人民观念的影响下,兴起了社区教育。当时的社区教育,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社区为依托,以“德育社会化”为重点,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整体育人模式;二是发动社会力量在物质上、经费上支持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进入90年代以后,一些学校开始“回报社会”,向社会开放,通过文化共建、学生社会实践、教师智力输出等形式为社区提供服务。1992年4月,普陀区真如镇兴办了上海第一所社区教育学校;1993年第一所由…  相似文献   

5.
陈增文 《学周刊C版》2014,(2):116-116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社区是学生生活、学习、交流、休闲的场所.社区的环境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影响.社区教育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产物.顺应了“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积极趋势.促进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全面的教育网络。只有积极发展社区教育.把它纳入社会大系统.才能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信息传递的现代化,少年儿童的智能不断提高,视野不断扩大,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要使少年活动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我认为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 学校是培养少年儿童的重要阵地,社会是教育少年儿童的大课堂,而家庭则是继学校、社会培养教育的必要补充。只有三方面的结合,少先队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常做常新。 如何搞好三结合,一方面,辅导员要和家长建立经常性的联系。通过成立“家长学会”和制订“家长到会制度”、“辅导员定点家访制度”及聘请家长为校  相似文献   

7.
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8.
薄弱学校的发展要处理好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学校依托社区,加强与社区、家庭的联系,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与社区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学校社区教育是指在学校施教区范围内,以学校为主导,社会为依托,家庭为基础,学校和社区在教育思想、观念上形成共识,共享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以促进学校、社区同步发展的教育形式。一、学校、社区教育的意义1.学校、社区教育有利于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完成。素质教育强调,学校要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劳动。因此,学校和社区应不失时机地通过一系列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让孩子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到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去,加速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进程。2.学校、社区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学生个性的形成。个性化教育是…  相似文献   

10.
社区教育─—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的结合点鹿鸣目前,社区教育在不少地方兴起,引起了社会、学校和家长的热情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社区教育以其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区域为依托,与一定的社会区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区是缩小了的社会,但又是由一个个家庭组...  相似文献   

11.
社区一头连着家庭,另一头连着学校和社会,是推进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依托和平台.以社区为结点推进家庭道德教育的发展是基于宁波市家庭道德教育现状和家庭道德教育指导需求的现实选择.要明确以社区为结点指导家庭道德教育的理念,建立健全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发挥社区的优势,实现“三结合”在思想启迪、道德养成、能力拓展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创新学校评价体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作为一所社区配套小学,“把评价还给社会”是实践“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共发展模式的重要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仅是学校的事,也是每个家庭和社会的事。青少年的教育更是离不开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共同作用。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青少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必然要被社会环境所熏陶和感染。通过高密度、大容量的信息交换,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定要对他们产生影响。所以德育工作单靠学校和家庭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依靠社会的教育因素。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织,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城市小学德育工作应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4.
钟樱 《中国教育学刊》2006,(6):33-35,57
创新学校评价体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作为一所社区配套小学,“把评价还给社会”是实践“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共发展模式的重要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区德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受社区社会经济政治和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所制约,是学校、家庭、社会诸因素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区域德育系统“工程”,以此达到全面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从根本上提高社区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社区是学生生活、学习、交流、休闲的场所,社区的环境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影响。社区教育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产物,顺应了"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积极趋势,促进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全面的教育网络。只有积极发展社区教育,把它纳入社会大系统,才能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社区参与和社区教育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教育强调“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以推动社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集合全社区官民之力建设社区是一个宏大的理想,其能否作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有待更多的理论建设、实证研究与实践工作来成就。本文尝试从社区参与的角度探讨社区教育在中国乡镇的发展情况。本研究是以浙江省的某个乡镇社区穴K镇雪作为一个探索性、描述性的个案研究,采用半结构的访问方法与当地参与社区教育的有关人员进行面谈。根据这些访谈的资料以及实地观察K镇开展社区教育的情况,尝试探讨社区教育能否促进社区参与。本文内容分为三部分,前两部…  相似文献   

18.
9月 22日,记者来到湘潭市雨湖区,看到这里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搞得红红火火,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他们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三结合”教育为主线,以班级建设为基础,抓住学校、家庭、社区这三块教育阵地做文章,使该区教育健康、稳步向前发展。 学校是加强德育的主力   在雨湖区教育局简朴的会议室里,精干的女局长李芬沛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她认为,“三结合”教育的落脚点是德育,学校教育作为主阵地,处于指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她强调,学校应成为德育工作的主力,教师应成为德育高手。多年来,雨湖区…  相似文献   

19.
班主任在留守学生监护网中做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守学生”教育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要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监护网络,笔者认为:班主任老师要深入了解“留守学生”,分析教育不利因素;要分析心理明理导行,努力提高教育实效;要主动构建监护网络,增强家校联系实效。  相似文献   

20.
要使素质教育真正得到落实,光靠学校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实现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我校在这方面经过7年探索,大体经历了“加强联系—密切合作—走向融合”3个阶段。其中“密切合作”阶段是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形成“一体”并进入“一体化”的关键阶段,是由积聚一定的“量变”形成“质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其标志是已初步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教育网络。社区支持学校,学校服务社区,双向合作,需求统一。它集中表现于完善网络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