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高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和保障。《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本文主要对《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内涵、实践教学保障制度、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具体项目等内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课程教学设计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针对高职院校水土保持专业《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和设计思路的确定、内容设计、过程设计、方法设计、考核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手段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思想,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系统规划办法研究,着重论述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优先建立相关资料数据库的重要性和方法,并以浙江省武义县麻阳溪流域综合治理为例,论述长期信息数据库建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小流域综合治理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控制中已取得了巨大成就,黄土高原地区小流域密布,因此,依据小流域侵蚀规律,综合系统地配置治理措施,治理与开发并重,可使黄土高原地区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经济效益。为了促进小流域治理的推广,该在分析黄土高原小流域特征和土壤侵蚀规律基础上,总结了小流域思想体系的发展及其当前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贺红 《地理教育》2013,(Z1):128-128
<正>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及其发育的背景下,受人为活动的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溶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由于石漠化地区缺少植被,不能涵养水源,往往伴随着严重人畜饮水困难。水土流失后呈现的"石漠化"现象,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群众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石漠化作为新课题,首次列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写到"十五"计划纲要":加快小流域治理,减少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介绍可持续植物保护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可持续植保中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措施和方法,同时特别强调加强生物农药及其它非化学防治方法的推广和利用,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相似文献   

9.
2010年省水利厅把阜蒙县紫都台八里小流域列入省属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项目,经过综合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并为以后流域治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威宁县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对威宁经济社会发展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威宁县经济发展现状、旅游业发展现状的阐述,探索发展旅游业的意义,对阻碍威宁县旅游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加快威宁县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近年来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居民作为社区参与最重要的主体,却普遍处于弱势地位,切身利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维护,这势必会影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以南靖田螺坑土楼群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与观察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南靖田螺坑土楼群旅游发展概况、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对南靖田螺坑土楼群的旅游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促进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原真性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太阳峪村绿道旅游总体规划进行研究,给出了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思路,设计了规划方案。从管理体制、人员培训和经营策划等方面提出了实现太阳峪村绿道规划的措施与建议,以期为我国绿道旅游规划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小城镇及其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土地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重点之一。在归纳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小城镇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内涵界定基础上,综述了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国外、国内研究动态与重要进展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指出中小企业在提供就业机会、培植企业家精神、维护市场竞争、激励创新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重要功能。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指出对中小企业再认识的必婴性,对我国传统的中小企业观和中小企业政策提出了重构和调整设想。最后,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积极的学生观、"对症下药"式的教学观以及个性化教学理念和方式,为实施个性化教学创造了条件,对当前我国当前的英语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教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对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Recent studies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rur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T) systems in sub-Saharan Africa have assessed their ability to provide for the learning needs essential for more knowledgeable and productive small-scale rural households. These are most necessary if the endemic causes of rural poverty (poor nutrition, lack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etc.) are to be overcome. A brief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analysis of the major current constraints to improvement in the sector are discussed. Paramount among those factors leading to its present ‘malaise’ is the lack of a whole-systems perspective and the absence of any coherent policy framework in most countries. There is evidence of some recent innovations, both in the public sector and through the work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NGOs), civil society organisations (CSOs) and other private bodies. These provide hope of a new sense of direction that could lead towards meaningful ‘revitalisation’ of the sector. A suggested framework offers 10 key steps which, it is argued, could largely be achieved with modest internal resources and very little external support, provided that the necessary leadership and managerial capacities are in pl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