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自学提要本篇说明了春蚕一生的自然发展过程,指出了蚕对人类的重要贡献,赞美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献身精神,是一篇事理清晰、文情并茂的说明文。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要弄清以下要点,力求学有所得:吃准题意。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精心提炼的标题往往能以一目尽传精神。本篇标题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成句,原作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抒发彼此相爱、坚贞不渝的感情,一经引用,赋予新的意义。请想一想,  相似文献   

2.
<正>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千古绝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知在多少人心中产生共鸣。但是,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春蚕还没到死时,丝早就吐尽了。也就是说,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而是“春蚕未死丝已尽”。 诗句中所说“春蚕”是家蚕的幼虫。在家蚕的一生中,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家蚕的幼虫发育到一定阶段才能吐丝,而且蚕吐丝也只局限在幼虫时期。为什么春蚤能吐丝呢?这  相似文献   

3.
“春蚕到死丝方尽”常被用来赞颂一种以身殉职的“春蚕精神”。说到春蚕,让我想起“作茧自缚”这句成语。一提到它,人们往往想到它的贬义。不过,这只是人的片面认识;蚕如果有知,大概不会承认人制造的这个成语。  相似文献   

4.
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把春蚕的执著、坚贞、奉献精神表现到了极致,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人们赞美教师就像春蚕一样“吐尽心中万缕丝,奉献人生无限爱,默默无闻无所图,织就锦绣暖人间”。  相似文献   

5.
《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一篇介绍性说明文,它通过蚕由破卵而出到结茧自缚这段时间的生活习惯,歌颂春蚕“有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品格,号召我们学习春蚕的精神,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一这篇文章所谈范围较广,按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我国蚕业生产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到“春蚕占的比重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第三册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一文在第3节以“春蚕”为例简介蚕的一生时说:“吐完最后一段丝”便“停止自己的奋斗”。又在第6节尾、第7节头照应这一说,强调丝尽则蚕死。配套教参(89年版P59)也说:“本文引用这诗句为题,主要是取其字  相似文献   

7.
郑军武 《教师》2011,(9):1-1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似春蚕,耗尽生命,吐出最后一根丝;教师如蜡烛,燃烧自己,照耀最亮一片天.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春蚕》一文中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在一系列活动中悟出母爱的无私、高尚。2.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母爱感染、熏陶,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活动时间五个星期活动过程一、走进教材,感受母爱(一)诵读诗句,回答问题。1.品读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提问:①你读懂了什么?②“春蚕”与“蜡烛”有什么可贵的品质?③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像“春蚕”、“蜡烛”一样无私奉献的人们,你能举一些例子吗?(二)引入课题:课文为什么以“春蚕”作为题目呢?(三)介绍母亲节的由来。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相似文献   

9.
一、解题:这是一篇说明文,是说明“蚕”和“丝”的。一般是用“蚕”和“丝”作题目,但这里却借用了一句唐诗,这便增添了文章的光采。 “春蚕到死丝方尽”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一首无题七律诗的一句。诗的颔联是这么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借物喻人,说明对爱情之忠贞的。其中“丝”和“思”谐音,说明要不相思除非自己身死,但这里却是用了本意,表明了“蚕”和“丝”的关系也表达了对“蚕”儿一生到死为人类造福的歌颂,用这句诗作题目,引人入胜,增添了诗的感情色彩,增强了诗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0.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译文】我们相见不容易,见了面又难舍难分。此刻,东风渐渐小了,百花俱已凋零。我对你的爱,像春蚕那样到死才能将丝吐尽,我的眼泪哟,像蜡泪一样不  相似文献   

11.
[自读重点] 比较《读一位共产党员的遗嘱》《壮丽人生的最后闪光》两文写作目的和“叙”“议”方法的异同,明确“叙”与“议”在文中所占比例应根据写作需要来安排。 [课时安排]1课时 [操作步骤] 一、吟诗导入“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这句唱词由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演化而  相似文献   

12.
每当提起老师,人们自然而然地将其比喻为红烛——“蜡炬成灰泪始干”,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吐尽银丝是为了给别人抵御严寒。如今,这些美丽的光环似乎在一个个被击碎。特别是近几年来,关于教师不端行为的新闻不时被披露和曝光,教师声誉频遭“滑铁卢”。因此,理性分析教师声誉下降的原因,寻求提高教师声誉的对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春蚕到死丝方尽”,于是我们赞扬蚕的伟大,蚕的无私,我们说得天花乱坠,然而蚕不会开心。因为它的茧并未背负如此沉重的意义。茧的存在仅仅是为了繁衍,仅仅是为了蜕变,但为了生存而结的茧却被人类堂而皇之地扼杀……人们“抽丝剥茧”,却也把美好的赞扬送给失去了生命的幼蚕。事实上,这丝这茧是我们的掠夺品而非春蚕的祭品。  相似文献   

14.
《春蚕》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课文记叙了解放前母亲为供子女上学而辛劳养蚕的经过,赞美了母亲像春蚕一样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课文题目取名为“春蚕”,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春蚕到死丝方尽”正是对母亲高贵品质的真实写照。一、揭示...  相似文献   

15.
第五册第二单元写作训练的内容是: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说明文要写得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于生动有趣的说明之中,使人喜闻乐见,取得更好的说明效果,从而达到传播普及知识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形象生动呢? 形象说来就是要做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所谓“一个中心”即选择好形象生动说明的角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说明中心。这是写好这类说明文的前提。所谓“两个基本点”是指:(一)适当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寓抒情于说明之中,前者如《蛛蜘》一文中对蛛蜘捕捉各种飞虫生动传神的描写,增强了文章趣味性;后者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结尾以抒情的文艺性笔调对春蚕吐丝无私奉献的精神进行了赞美。其形象生动之处不言面喻。  相似文献   

16.
春蚕     
一天,妈妈买回两条乳白色的小东西——春蚕。看着春蚕,我不禁想起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蚕,这个小生灵,为什么值得人们如此称颂呢?两条蚕在大口大口地吃桑叶,发出诗一般的声音。我的心快要按捺不住了,想早点儿看看它们怎么吐丝。每次观察蚕,我发现它都在吃桑叶,难道这就是它的工作吗?这样的工作未免太枯燥了吧!我不由疑惑起来:“这么好吃懒做的东西,值得人们称颂吗?”几个月后,蚕终于吐丝了。奶奶用麦秸秆扎成一座“山”,蚕上“山”了,慢慢地吐丝,最后把自己包在丝里,变成了茧。我仔细地观察着蚕茧。时间过得太慢了…  相似文献   

17.
蜡烛与水库     
蜡烛是人们用来照明的。它的特点是燃烧自已,照亮别人,常常被人们用来赞美献身精神:教师是用知识和精神教育人的,与蜡烛照亮人有相似之处,因此蜡烛精神长期是社会普遍认同的教师精神。“舂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甘为春蚕吐丝尽,愿为红烛照人寰”,这些古今名言一直用来赞美教师。教师也乐于把自己比作红烛,且甘为红烛,为学生,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  相似文献   

18.
因为平等 爱才美丽,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正所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当此时,春蚕和蜡炬既是彼此立下的誓言,也是分别后长相思念的喻证:女为悦己容,相思催人老,晓来临镜,她焉得不忧从中来?  相似文献   

19.
《春蚕》是茅盾创作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中的一篇。小说写于一九三二年,当时的社会背景怎样,茅盾在回忆《春蚕》的构思过程时曾经提到。教师可据此作些补充性的介绍。茅盾回忆说:“先是看到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以及国內政治的混乱造成了那时的农村破产,而在这中间的浙江蚕丝业的破产和以育蚕为主要生产的农民的贫困,则又有其特殊原因,——就是中国厂经纽约和里昂受了日本丝  相似文献   

20.
我为师者     
提起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可以很自然地想到很多对教师美好的称谓:是“春蚕”,因为“春蚕到死丝方尽”;是“蜡烛”,因为“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被誉为“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