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心理学家阿希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甲卡片上画一条线段x。在乙卡片上画三条长短不一但差异甚微的线段a、b、c。其中b线段等于x。这时,如果有8个人故意说a等于x,那么第9个人虽然也看出b等于x,但因前人都说a等于x。于是他便怀疑自已了,也说a等于x。阿希把这种盲目地顺从别人判断的现象称之为“从众现象”。我国古人也曾多次指出“从众现象”之弊: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相似文献   

2.
朱利 《档案管理》2003,(5):46-46
1不同姓氏的卡片排序先按人名专题卡片中人名姓氏音序排列卡片的顺序。具体是按照姓氏汉语拼音左边第一个字母在《汉语拼音方案·字母表》上的先后顺序排列,字母在前则姓氏也排在前。如果第一个字母相同,就比较第二个字母的前后顺序;第二个字母也相同就比较第三个字母,依次类推。如果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全同,则依据汉语拼音四声“阴平(-)、阳平(/)上升(v)、去声(、)”的顺序排列,直至姓氏排列完成。如“安(ān)”姓排在“毕(bì)”姓的前面,“诸(zhū)”姓排列在“竺(zhù)”姓前面。2同姓氏内人名的卡片排序即同一个姓氏内人名卡片的排序…  相似文献   

3.
穆卫东  黄炜 《青年记者》2010,(13):61-61
“羊群效应”,也称“从众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从众跟风的心理或行为,跟风就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掉进陷阱或遭到失败。其实,这种盲目地跟着他人一哄而上的现象在当下的新闻传播——尤其是转载新闻中同样屡见不鲜,须引起媒体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叶涯 《声屏世界》2005,(3):37-37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从众”。其定义为“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好恶深藏于内心,在行为上与群体多数人保持一致,这就是所谓的从众。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各地的“市民卡”、“公交一卡通”、“校园一卡通”等所使用的卡片,绝大多数属于IC卡范畴。随着“金卡工程”的逐步深入,对卡片及整体系统的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今后一卡通在身份认证、电子钱包等重要环节上必将应用,守住卡片中的各类信息就变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6.
宋代曾敏行《独醒杂志》卷里有这样一段故事:一位叫马知节的官人珍藏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暇日展曝于厅前。一前来交租的农夫看了窃笑,马知节生疑,问他为何笑。农夫说:“我不懂画,但识真牛。当牛搏斗时,总是用力将尾巴夹在大腿中间,即使强壮的大汉也休想把它拽出来。这幅画上的牛却翘起了尾巴,同实际不符,画得不象。”马知节听后为之叹服。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过年都喜欢在自家门窗上贴上吉利画和字,我小时看见人们在门窗上贴“福”字都是正着贴的,现在时兴倒着贴。我向人请教他们为什么倒着贴,答曰:“现在人家都这样贴,意思是福到了。”我挺纳闷,那不明明是把“福”像倒脏水一样倒掉了,或是把“福”打倒了吗?这不等于说一个好朋友到你家来,正着走不行,非要倒过来头朝下、脚朝上,用两只手走路才能进你的家门吗?这可能吗?这样,你虽心想吉利,实际却是大不吉利呀!这件事很小,但是它却反映了我们有的人在思维上的误区。这种思维方式会让我们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糊里糊涂听从一些歪理去做一些…  相似文献   

8.
书法和绘画本是两个不同的门类,虽然有书画同源之说,但在其各自的特征上有明显的不同。我们常见在国画上使用书法题诗题款,但将书法变成画,或将画变成书法便不多见了。漫画虽然形式多样,但将书法与绘画“嫁接”、“融合”,这种形式也是不多见的。近年来,我看到一些书法同漫画结合,即“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作品。有人说是漫画,有人说不是漫画。我觉得,这些作品既有书法与绘画的艺术性、观赏性,又有漫画的幽默性、思想性、趣味性,它们具有漫画的性质,应该说也是一种漫画。  相似文献   

9.
编辑创造心理障碍及其克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编辑创造心理障碍编辑工作过程是一个创造过程,一般发生在编辑创造过程中,阻碍编辑创造思维正常发挥的心理障碍有: 1.从众心理。社会心理学把个体由于受群体多数人的影响而改变其行为的现象称为从众,通俗地讲就是“随大流”。当个体不能准确地判断事物时,容易产生从众心理,但有时候虽然个体凭自己的  相似文献   

10.
唐代张彦远说:“颐恺之……画人尝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奔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东晋画家顾恺之画人物,曾经几年不画眼睛。有人问他不画眼睛的原因,他回答说:“四肢丑俊本无关于要害,人物的生动逼真,恰好在眼睛上。”东晋画家颐恺之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他的画轰动当时,影响后代。他提出的重要绘画理论,如“迁想妙得”、“以形写神”、“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等,对中国  相似文献   

11.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更是媒体一贯着力“经营”的重点.俗话说得好:“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标题是对消息内涵的高度概括和浓缩,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标题正是新闻事实和文字表达艺术的汇流与综合.鲁迅先生也说过: “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法国新闻理论家贝尔纳·瓦耶纳曾经说过: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可以说是一半搞新闻,一半搞诱惑.新闻的好坏还得看它吸引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12.
从众是人类心理的共性,大学生读者从众不可避免。大学生读者的从众,通过种种现象表现为积极从众和消极从众等方面。大学生读者从众现象的产生有自身的心理机制,也有复杂的社会原因。作为大学图书馆管理者应该正确认识大学生读者的从众,鼓励积极从众,制止和引导消极从众。本文对大学生读者的从众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消极从众提出了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3.
谈“画眼”     
“画龙点睛”这成语,许多人都知道。它往往是比喻写作时的传神之笔。在叙事性的作品中,这“点睛”之笔通常又称做“画眼”。鲁迅说:“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鲁迅这儿所转述的,显然是被誉为“画祖”的顾恺之的名言。相  相似文献   

14.
许多小说作者,很不愿意听到人说“你写的那个主人公,好象在什么作品中见过。”许多作画的人,也很厌恶别人说他的作品是“比着葫芦画的瓢”。记者采写的稿件呢,同样怕别人说和某篇报道雷同,提的问题、写作手法,好象是从哪里“套”来的。当然,模仿也是一种学习。但太热中于这种学习,就妨害创新。现在,各种报纸,大家都在摸索新闻改革,  相似文献   

15.
关于“幽默”,英国人艾迪生曾说:幽默是机智和快乐的儿子。 漫画讲究“幽默”,怎么个幽默法,笔者认为画“感觉”和“希望”基本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画感觉”是表现已经发生的事;“画希望”则是现实中没有或不可能发生,但在画笔下又希望发生的事。  相似文献   

16.
贾峪玥 《新闻世界》2004,(11):59-60
鲁迅先生说:“极俭省地画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画他的眼睛”。那么要让新闻生动、生辉起来.也需要点睛之笔。  相似文献   

17.
《出版参考》2005,(9):42-42
李贽辞官以后,在龙潭芝佛院传授儒家学说,然而具有嘲讽意味的是他把孔子的像供在了佛堂上,此外他还写了一篇《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面他写道:“世上的人都以为孔子是圣人,我也以为孔子是大圣人。世上都以老子和佛家为异端,我也以为他们是异端。但是实际上并不是什么人都知道圣人和异端的区别,他们只是听先辈的儒者这么说罢了。而先辈的儒者这么说,也并不是真的知道,不过是因为孔子曾经这么说过。他们靠忖度孔子的话,就开始世代相传,后辈也不加选择的接受,于是这种道理便成了万口一词,不自知的真理。”在文章的结尾他又以嘲讽的笔调写道:“我又是什么人,敢有自己的主见呢?我只是从众这样做罢了。”  相似文献   

18.
孙力 《声屏世界》2005,(6):35-36
广播的“声情并茂”和电视的“声画和谐”都离不开语言。正因为广播电视对语言传播起着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才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对社会成员起着示范作用,以至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某个字音、某个词、某个句式到底哪个正确.哪个不正确。人们可能不去查字典。而是说“广播上是这样说的”、“电视上是这样讲的”。广播上、电视上的说法无形中在民间成了判断语言使用正确与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程静 《大观周刊》2013,(9):167-167
中国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根植于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的一生有两位老师一个是读书再一个就是行路。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学习,继承传统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师造化”。如此才可“立象于胸怀”“画写物外形”。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几乎没人不知道“实话实说”。 “实话实说”之所以能一炮打响,还得益于栏目的最大特点:实话实说。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到中央电视台说实话,也不是你所有的话题都可以拿到央视去说说。中国还有一句古语:实话好说不好听。很多实话,是无法拿到台面上说的。 但没有机会上“实话实说”说,并不等于群众不说。私下里,他们话题更多,说得更尖锐,甚至是刻薄,有时近乎于谩骂。且听群众针对干部说的一段实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