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指出了语文教学既要传递文化知识.又要注重养育人性。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笔者认为,文学教育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之一,它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在学生的个性修养、人格养成、道德素质提升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汾 《现代语文》2006,(3):76-77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发现,中国文学史的教学往往流于空泛。这首先是由于在介绍文学发展概况、文学运动和评价作家作品时,一些文学史教材只是简单地灌输结论,而缺少论证过程,对于一些作家作品的品评,更是直接引用文学史上的名家成论,没有做感性的分析。加上中国文学历来就有点评式的鉴赏传统,文学作品的妙处从来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使得文学史的学习更多地要靠学生平时的阅读积累和感悟体会,也就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含浑不清。这个问题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尤其突出。笔者发现,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充分利用比较教学法。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中,“文”是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在一篇篇课文中认真阅读、深刻理解,才能悟出感,得到情,才能激发学生对“文”的兴趣,才能更近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挖掘文中的“美”,让学生找到思想共鸣,以此来撬动学生的心灵。这样学生长期受到熏陶,其审美意识、文学素质和人格感情会得到升华,各个方面也会得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常说“理论”是灰色的而“文学”之树常青,那么“文学理论”是什么颜色?毋庸讳言,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大学课堂,理论与文学阅读经验为敌、批评与批评对象脱节、文学与文学性绝缘……文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同时走入“灰色”困境。就文学理论的教学而言,我们传授给学生的“理论”并不能有效地解释当下复杂多变的文学现象,而这种“传授”本身又晦涩枯寂得足以让学生逃之夭夭。我是教古代文论的,中国古代文论其实是一棵巨大的长青之树:从先秦的对话体到两汉的史传体,从六朝的骈赋体到唐代的诗体,从宋元诗话到明清小说评点……古代文论始终是诗意盎然,始终张扬着自己的文学性诉求。因此,这组笔谈中拙文的“依经立论”是要承续古代文论诗性言说的传统,而“借石攻玉”则是借鉴异域文论的视界和方法而实现本土文论教学的文学性诉求。冯黎明教授的《文学史:文学性故事》犀利地指出历史理性化给文学研究所带来的弊病,从而提倡一种故事化的文学史,让文学史的教学回到文学性诞生时的语境之中。文学性诉求并不排斥逻辑性思考,因而唐铁惠教授的《文学理论教学中辩证法原则的运用》,主张用辩证法解析文学本质的二重性,用辩证法说明文学文本构成的双重取向;而李松博士《诗性与理性的融合,人格与...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创新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它发端于问题,行进于问题,终止于问题。正是由于问题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力图克服一切困难,发展其创造性人格。由此说明“问题”在创新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而问题来源于“问”,因此“会问”特别是学生“会问”就成为创新教学的关键,而这正是我国科学教育的一种缺失,  相似文献   

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改革试验,其关键条件是尽快建设一批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多煤体教学资源,并在教学中加以应用。本文以此为基点,结合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中《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方案一体化,阐明了设计原则、配置与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得”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方法和程序获得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原则。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探索中学会探索,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独立健全的人格,从而培养和弘扬创新精神。2001年3月至7月,在我任教的两个班中,初一(5)班为实验班,初一(6)班为对比班,两班人数相同。这两班入学摸底考试成绩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基本相同,学生各方面情况也大致相同。实验班采取师导生学的“自得”教学法。在课堂…  相似文献   

8.
本节课与前一节课——“长江”是并列的关系,该班学生已经掌握了对这一知识结构的学习方法,故在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同时,在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地理的过程中在“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和“中国的母亲河——黄河”间建立关联,形成知识迁移,从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要旨有三:一是确立整体观念,不管是文学史的讲解,还是具体作品的分析都要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二是转换教学视点,将教学视点转向教学对象,强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三是渗透思想教育的原则,用优秀作品和作家的人格力量来感染学生,帮助他们塑造理想人格、培养健康心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门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 ,业已演化为一种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的新形势下 ,这种模式已经滞后了。必须在精泛结合、读写结合和督导结合的过程中 ,建立一种以“学”为主体 ,以“教”为主导的新体式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和人格修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让他们在实践中自求真知  相似文献   

11.
目前,语文教学提出了“愉悦原则”和“乐学思想”,这实际上是要加强语文教学的审美趣味性和美感效应,追求语文课最佳的教学艺术效果,从形趣、情趣、意趣在三种不同审美趣味形态探析其相应的美感效应。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作品的“内蕴力”催动学生在文学按受活动中由“入手其内”到“出乎其外”,取向“高致”,产生最佳的审美领悟效应。  相似文献   

12.
方雪华 《云南教育》2002,(28):25-26
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其人格素质的特殊载体。学生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生命发展加以关照,也只有洋溢人性之美的语文课堂生活,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2001年颂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已把人文性定位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乐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展现生命的活动。一、基本原则唤醒主体意识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3.
钱正武  程红霞 《池州师专学报》2001,15(4):104-105,124
在“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上好第一堂课、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加强教学针对性、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这四个方面去探讨在“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完善的人格,而人格教育又与语文教育息息相关。高中生正处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到人格教育的重要意义,要不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完善学生人格的具体策略,将人格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将“文学”与“人学”完美的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的人格是新课程思想品德课的目标之一。为此,在思品教学中,应处理好“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这“三性”原则。  相似文献   

16.
浅谈奖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就是: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能力的发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正是在这一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如今的课堂上很少看到教师对学生疾言厉色,更多的是对学生的肯定、鼓励和表扬。  相似文献   

17.
吴洪明 《江苏教育》2001,(17):37-38
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中,只有根据学生实际,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才有可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求得发展。因此,教师坚持以学而教、以学论教,实现由教学向学教的转变,这是“学为主体”的最好体现,也是教学过程优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中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系列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反思,重点分析了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基本矛盾及焦点所在,并进而提出以“一个突破口,两个阵地,三大支柱的全程教学观”为核心内容的“三维能动高中语文教学”策略,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教师与教材这“三维”之间多元交流、动态建构的个性化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建构知识、培育能力、锻造人格并形成精神内核的生命张扬过程。  相似文献   

19.
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主旨,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强调对“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需求”的适应,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些都体现出对“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的倡导。但是,“因材施教”作为当下我国教学活动的原则之一,作为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之一,在其理论逻辑和现实策略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偏差。本文在深究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超越“因材施教”的困境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指出了语文教学既要传递文化知识,又要注重养育人性。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笔者认为,文学教育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之一,它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在学生的个性修养、人格养成、道德素质提升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一、文学教育有利于语文知识的积累与拓展在长达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