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鹏松 《物理教师》2002,23(8):15-16
1 问题的提出在透镜成像的光路作图教学中 ,我们常要用到三条特殊光线 ,它们分别是 :平行于主轴的光线 ,过焦点的光线及过光心的光线 .关于透镜对前面两种特殊光线的作用规律 ,现有中学物理教材都能够作出必要的分析与说明 ,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但关于透镜对通过光心光线的作用特点 ,则讲得较为笼统 ,缺乏充分论述 ,难以满足某些学生的认知要求 .因此在教学中 ,常会遇到学生问及“为什么通过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保持不变 ?”这样的问题 .其实 ,课本上已为我们回答这一问题作了理论和实验的铺垫 .只要教师稍加引导 ,学生自己就可以在…  相似文献   

2.
考点一凸透镜例1在如图1中,画出通过透镜的折射光线.分析: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解: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平行  相似文献   

3.
教分材析本节为新人教第三单元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凸透镜、凹透镜、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透镜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  相似文献   

4.
作为物理高考复习重点的几何光学问题,说到底就是光路问题.而透镜成像的作图方法其实就是对光路问题的研究方法,是光路复习的重中之重.透镜成像的作图,一般取几条特殊光线的光路进行研究,从而确定物体的像.中学常用的三条特殊光线是:(1)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透镜后向焦点会聚;(2)通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后与主光轴平行;(3)通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但是,这种说明较模糊.如: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入射透镜后向什么焦点会聚;通过哪边焦点的光线,经透镜后为平行光线;对凹透镜成像的作图如何用这三条光线;发光点在主光轴上,如何作图,物体对主光轴的垂直高度大于透镜的线度又如何作图等等,都难得到圆满解答.下面就这几个问题作为透镜成像作图法的延拓,笔者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中学理科》2007,(9):9-15,55
三、考点分析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仍将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在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凹、凸透镜的判别,凸透镜焦点的确定及焦距的测量;(2)透镜对光线的作用;(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运用[会作三条特殊的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通过光心、经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的折射光线,并借助其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4)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  相似文献   

6.
1透镜作图 作图依据:实验 特点: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透镜后,经过焦点或反向延长线经过焦点,简称平行到焦点;根据光的可逆性,从焦点发出或延长线经过焦点的光线,通过透镜后,将变成平行光线,简称焦点到平行。另外,经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  相似文献   

7.
光路作图题历来是作图题的重点内容,综观近年来各地光路作图题都是以基本的反射或折射的光路图为主,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结合生活实际的光路作图题,让同学们在用光路图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感受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如何作好光路图,其关键在于透彻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光的折射定律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现重点谈谈如何巧用特殊光线作光路图,以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1998年4月21日,国家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现行普通高中物理教学内容调整范围》。这次公布的调整范围,降低教学要求的内容其中一条是:“不要求学生利用透镜公式进行计算”。那么,光路作图将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就光路作图中的①一般光线与特殊光线的关系;②成像与观像问题;③光路可逆性的利用这几个问题,加以说明,供读者参考。例1.如图1所示,MN 与某一透镜 L 的主光轴重合,S 是一点光源,S′是 S 通过 L 所成的像。试通过作图法确定透镜 L 的光心、焦点位置及透镜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孙立立 《物理教师》2005,26(10):0-21
现在绝大多数初中物理教材中关于透镜的描述都这样提到:“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但如果细加推敲便会发现,此结论并不十分准确,有其局限性,如果条件适当,凸透镜也可以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凹透镜则可以对光线起会聚作用,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由于我们通常所研究的都是薄透镜,因此在下文中提到的透镜都是指薄透镜。  相似文献   

10.
《透镜》一课是学习本章的基础,为学习本章后面几节奠定基础.学习透镜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确透镜对光线的作用,通过演示实验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从而突破对“会聚”和“发散”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关于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主要掌握凸、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课堂上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重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11.
透镜,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根据光线进入透镜和射出透镜的传播方向来判断透镜的类型,是常见的题型.下面介绍解决此类题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于透镜成象问题,或者用公式解,或者用作图解. 关于透镜公式:1/u+1/v=1/f 其中一切有关的名词——光心、焦点、焦距、物距、象距,无一不是以透镜的主轴为“依托”. 关于透镜成象作图,人们总是选择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任意二条来完成.三条特殊光线是:①跟主轴平行的光线,折射后通过焦点;②通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跟主轴平行;③通过光心的光线经过透镜后方向不变.这三条特殊光线所依附的“根”,也是透镜的主轴. 我们所说的透镜成象,其限定条件是近轴光线.“近轴”就是以透镜的主轴为标准参考线.因此,透镜的主轴是透镜成象公式解和作图解的根本所在.忽视了透镜的主轴,有些问题将无法求解;而抓住了透镜的主轴,有些似乎无法求解的问题将能得到巧解. 例1.设法求出在凸透镜光轴上焦距以外的A点  相似文献   

13.
1.根据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规律画折射光线 例1在图1中,画出通过凸透镜的折射光线.  相似文献   

14.
孙福贵 《物理教师》2002,23(4):53-54
在薄透镜成像的几何作图中 ,教材中介绍了三条特殊光线 ,即通过光心的光线、平行主轴的光线和通过焦点的光线 ,对于凸透镜来说 ,由同一物点发出的这三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一点 ,即为像的位置 .利用这三条特殊光线对绝大多数成像作图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但是 ,对个别问题仅靠这三条光线就无能为力了 ,为使凸透镜成像作图能更加完美与方便 ,下面再介绍两条特殊光线 .1 通过二倍焦点的光线根据透镜成像公式 1u +1v =1f ,若点光源在 2倍焦点处 ,将u =2f代入上式得v =2f,故在二倍焦点处发光点S的像点S′位于凸透镜另一侧 2倍焦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过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的原理,介绍了六类透镜光心的寻找方法和具体的位置,并对它们的共性做了总结。苏科版物理教材第4章第2节《透镜》中讲述到,一般把透镜的中心称为光心,这是针对双凸对称型凸透镜和双凹对称型凹透镜而言的。那么,其他类型的透镜的光心又在哪里呢?1透过平行玻璃砖的光路如图1所示,一束光以入射角i1从空气射入玻璃,折射角为r1,再以入射角i2从玻璃射入空气,折  相似文献   

16.
透镜成像作图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其实,只要找出透镜成像作图的规律,掌握其实质,便可化难为易.透镜成像作图的要点可概括为:“三线,两点,一对应”.所谓三线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条特殊光线.即:①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折射后通过透镜的焦点;(或折射线的延长线通过焦点)③通过焦点(或延长线通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轴.两点:就是指物点和像点.其意义是: 所有的人射光线必过物点(光线从物点发出), 所有的折射光线必过像点(或延长线过像点).  相似文献   

17.
例1在下图方框中填入适当的透镜. 学生往往不假思索地根据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在图1方框内填入凹透镜;根据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在图2方框内填入凸透镜.实际两图都填错了.  相似文献   

18.
在光学作图中,一些同学对“根据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方向完成光路”和“根据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方向在弯折处填上适当的透镜”一些题,作图不正确,主要原因是由于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不理解,从而造成判断错误.下面就“会聚”和“发散”浅谈其意义. 一怎样判断“会聚”和“发散”一些学生把两条光线“相交”理解为“会聚”,把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用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2)认识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3)知道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4)通过探究,了解透镜对光具有会聚(或发散)作用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实验与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用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2)认识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3)知道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4)通过探究,了解透镜对光具有会聚(或发散)作用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实验与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