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奕 《当代传播》2007,(3):85-86
女性主义在社会思潮多元化的背景下依然执着地向前发展,传媒成为其施展影响力的重要阵地,塑造出来的各类女性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女性主义在现时代的困惑与迷思.本文对某市"粉红丝带事件"加以个案分析,力图探讨受众对传媒中女性形象的不同解读,认为传媒应以理性审慎的态度对待女性主义,在重塑现代女性形象与推动女性主义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社会就是一个传播的社会",在双向互动的网络时代,社会更依赖传媒加以维系,研究传媒的发展态势已成为热点及焦点.随着数字化交互式网络技术的发展,必将引发传统媒体在传播模式上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对当前内地电视节目形态的描述中不难发现,内地大众传媒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喉舌"和"宣传者",而是同时兼具舆论监督者、平民代言人、公德引导者、新型教育者、娱乐弄潮儿和情感沟通者等多种社会角色。传媒社会角色的多样与丰富,一方面突破了传媒传播内容的局限,"国事、天下事"固然是传媒的重点,但清官难断的"家事",鸡毛蒜皮的"琐事",嬉笑怒骂、开怀一笑、真情表白都可以成为报道对象,受众根据个人喜好各取所  相似文献   

4.
袁建 《传媒》2018,(15):78-81
媒介演化不仅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还是社会各种场域的激烈角逐和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媒介演化存在着媒介进步一定带来社会进步的迷思,本文从政治迷思、文化迷思和技术迷思三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同时,将媒介迷思放置在中国语境中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5.
本文尝试识别并界定一种"技术迷思"的概念来回应当下发展传播研究停滞不前的困境。具体而言,在回顾发展传播学术思想的过程中,将"技术迷思"视为理解发展背景下媒介角色及作用的研究透镜,通过它检视发展传播知识生产中被强调和被忽略的方向,以发展传播研究不同范式针对"技术迷思"的"对话"来厘清范式间的复杂关系,同时反思技术迷思对发展传播理论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考察转型期传媒的立场、动机、条件、表现、变迁以及传媒在社会改革中的角色、功过,发现目前大众传媒业总体品性"缺少信仰、目标和方向,态度犹疑",社会表现为"畏惧权力,亲近市场,疏离弱势",社会表现内容与方式是"娱乐与消费"。一言蔽之,大众传媒业与现阶段的社会转型一样也陷入了困境。如何面对,除了顶层设计、行业自省外,技术进步与民众要求有可能逐渐改变现状。  相似文献   

7.
面对当前内地电视节目形态的描述中不难发现,内地大众传媒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喉舌"和"宣传者",而是同时兼具舆论监督者、平民代言人、公德引导者、新型教育者、娱乐弄潮儿和情感沟通者等多种社会角色。传媒社会角色的多样与丰富,一方面突破了传媒传播内容的局限,"国事、天下事"固然是传媒的重点,但清官难断的"家事",鸡毛蒜皮的"琐事",嬉笑怒骂、  相似文献   

8.
让评论和深度报道体现思想性,让时事报道焕发"第二春",以新闻品质打造权威性和公信力,以舆论监督担当社会责任,以扎实的转作风、改文风让新闻报道"接地气",是主流媒体要着力的几个方面。这是一个鼓励整合报业资源做大做强的大传媒时代。我们赶上了这个好时候:2013年3月3日,大众报业集团半岛传媒与青岛报业传媒集团战略  相似文献   

9.
李琦 《新闻知识》2008,6(1):12-14
一随着党和国家对社会腐败问题整治的日益深入,反腐倡廉的媒介事件亦成为公共大众传媒极为关注的重点议题。在这些媒体报道中,大部分传媒能够坚守职业道德和社会规范,既表明党和国家惩治腐败现象的决心和执行力度,亦彰显社会正义对罪恶的胜利,为构建和谐社会践行自己应尽的职责。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其间衍生出来的一类报道——与"女色"极为亲近的"贪官报道"也已成为一些媒体抢夺受众眼球的"杀手锏",从中引发的问题无疑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时代传播技术的革命性进步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媒介传授关系,海量信息资源将我们置于一个面对无限选择的"丰饶经济"时代,当代人的"注意力"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稀缺资源。"注意力"和"影响力"仍是现今传媒产业价值实现的核心要素,而"相关性"则成为传媒获得注意力和影响力的关键因素,由此而来的"相关性经济"成为一个需要加以认识和界定的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11.
程忠良 《青年记者》2007,(16):127-127
对于媒体而言,利用传媒的平台来做"活动",用"活动"来提升人气、提升品牌进而做大传媒,已经成为传媒打造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刘扬 《国际新闻界》2015,(2):168-171
2014年12月21日上午,由北京大学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简称"北大华媒研究中心")主办的"北大新闻学茶座"第43次活动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王维佳副教授以"赛博迷思的政治学"为题,将"数字乌托邦"思想放回到美国战后的历史脉络中,追溯它的形成过程,挖掘它的思想内核,指出这些思想与美国新保守主义政治力量及其经济政策之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紧密关联,试图更清晰地理解所谓"赛博迷思"或"数字乌托邦"思想的政治内涵与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闻传媒是社会的晴雨表,中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新闻报道视野空前开阔,经济新闻成为一枝独秀,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经济新闻摄影报道也成为各种传媒的重中之重.然而,长期以来,经济新闻摄影报道给人留下的印象都是枯燥无味,"经济新闻不好拍"成为业内不争的事实,许多摄影记者对经济题材感觉到无从下手.那么,怎样使新闻摄影报道更"可亲","可近","可爱",《深圳8.10股潮》或许能给我们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之下,大众传媒体系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媒介真实"也逐渐的替代了"社会真实",然而,传媒技术工具价值取向也导致传媒技术与伦理发生了疏离的情况。在社会转型阶段,媒介伦理缺失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不仅导致新闻媒介失去了传统的耳目喉舌效果,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反作用,本文主要从记者受贿事件来分析社会转型期媒介伦理缺失与规范路径。  相似文献   

15.
羊森 《新闻知识》2012,(12):23-24,27
公共领域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而以公共性、平台性、导引性、平衡性、原则性为特征的新闻传媒,要成为公共领域的"建设者",而不是"践踏者",信仰、反思、原则、制度、批判、教育、文化等七点维度之思是可以探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技术的迷思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总是以相似的面貌反复出现,不断地给人类以希望。但是人们却很少看到这些顶着无限光晕的技术迷思背后关于技术进步真实的故事——技术的进步始终为政治经济力量所服务的。而随着Facebook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登上技术历史的舞台,无数的梦想家、技术乌托邦论者纷纷参与到"社会化媒体改变世界,世界变得更平等,信息更加透明化"的迷思编撰中。本文将以Facebook作为个案分析社会化媒体中所蕴含的商品化关系,揭示迷思背后社会化媒体的政治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7.
随着智能技术被不断引入新闻传播领域,新闻传播的"智媒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作为由智能技术驱动的新闻传播生态正发生着巨大的改变,社会在提供更多传媒就业机会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多职业要求。本文从"智媒化"语境出发,总结高校传媒人才职业化培养模式存在的现实困境,探索传媒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及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中国传媒科技》一直在聚焦和探讨"智能+传媒"的话题,3、4月刊的"‘机器人记者’来了",7月刊"智能语音邂逅传媒业",9月刊"智能化浪潮与传媒转型",10、11月合刊"迎接机器人的时代",以及12月举办"感知未来——首届‘智能+’传媒超脑论坛"并做专题报道。我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力量向传媒界传递AI思想,为传媒界与AI圈牵线  相似文献   

19.
巴全东 《传媒》2012,(10):44-45
正公民社会的兴起,传媒本质的回归,民本思想在新闻传播实践中的贯彻,让电视民生新闻成为近年来中国电视业的一支生力军。然而,经历了多年的"大干快上",民生新闻进入了疲惫期:报道题材过于狭窄、重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庸俗化、低俗化倾向,学者"新、奇、特、星、腥、性"的指责消解着媒体倡导真善美的社会责任。理性地审视电视民生新闻的"是非曲直",我们会发现表面繁荣的背后问题多多,势必面临品质提升的巨大压力。向主流新闻靠拢,关注社会问题,在权威性和公信力上寻求突  相似文献   

20.
职场小说<杜拉拉升职记>的热销表明,都市白领正以此为媒介形成群体认同.本文认为,<杜拉拉升职记>所建构的白领群体认同,不仅仅包括"我们是谁"的想象,而且还生动具体地展示了这些白领所处的微观场景--职场,因而建构了对于职场的想象与认同.具体而言,<杜拉拉升职记>呈现了三种主要的职场迷思:理性迷思、文化迷思和现代性迷思.以这些迷思为基础,杜拉拉们建构了有关都市白领的群体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