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亲子距离包括亲子空间距离和亲子心理距离。研究发现:母子之间有了空间距离的农村孩子的孤独倾向、自责倾向最严重;父子之间有了空间距离的其次;亲子之间没有空间距离的最轻。但不能就此得出结论:最好让父母都留在孩子身边,如果非要出去一个不可的话,也最好是让父亲出去打工。这是就事论事,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实质是亲子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起作用。建议出外打工的父(母)亲用我们提供的方法缩短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2.
亲子距离包括亲子空间距离和亲子心理距离.研究发现:母子之间有了空间距离的农村孩子的孤独倾向、自责倾向最严重;父子之间有了空间距离的其次;亲子之间没有空间距离的最轻.但不能就此得出结论:最好让父母都留在孩子身边,如果非要出去一个不可的话,也最好是让父亲出去打工.这是就事论事,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实质是亲子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起作用.建议出外打工的父(母)亲用我们提供的方法缩短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3.
亲子共读是指亲子之间一起读书的行为,它像一条纽带拉近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幼儿需要阅读一些常识性的、健康的低龄读物,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心智,也能培养幼儿的乐观性以及表达能力。教师作为幼儿的领路人,应当重视幼儿的课外兴趣以及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看书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另外,幼儿园应该重视家长与教师对幼儿的联合培养,毕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引路人,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如果家庭教育失败,那么教师教得再好也是无济于事。所以亲子共读是家长与孩子沟通感情的媒介,亲子共读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也能使幼儿模仿大人们的行为举止,变得开朗乐观。但是在农村,亲子共读更多的只是表现在形式上,家长、教师不重视亲子共读的重要性,并且教育者并没有完善的关于亲子共读的策略,教师与家长并未做到联合培养,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一米线"又称伸缩隔离带、栏杆座、警戒线、移动护栏杆,主要用于大型排队秩序控制以及定向人流疏导所必须的队列设施和科学的摆放规划。心理学上也有这样一个原则,即除了家人、恋人和挚友亲朋之外,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安全距离恰好是一米。超过这个距离,人的心理就会紧张,感到个人安全和隐私受到了侵犯。亲子之间的关系属于亲密关系,他们在身体上可以保持亲密距离,这个距离近到可以相互拥抱,远到15~45厘米。问题是父母往往因为自己与孩子的亲密关系,以为自己与孩子就可  相似文献   

5.
教育期望是个体、父母或教师对学习者未来教育水平的预期,对学业表现与个体发展影响巨大。大量研究忽视了父母和子女之间教育期望差异的普遍存在,而相关差异极易造成个体欠佳的行为表现。本文基于2014—2015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采用最小二乘回归(OLS)、倾向得分匹配(PSM)和Bootstrap法中介效应检验,探究亲子教育期望偏差对青少年学业成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亲子教育期望偏差显著负向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成绩。以强烈的“望子成龙”心愿为典型表现的上偏型亲子教育期望偏差并不合理,对学业成绩有显著负向影响,而下偏型亲子教育期望偏差与学业成绩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心理压力、学业负担和负向情绪在上偏型亲子教育期望偏差和学业成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与女生相比,男生的学业成绩更易受到上偏型亲子教育期望偏差的负向冲击。基于此,提出形成适度教育期望、增进亲子沟通交流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周莉 《考试周刊》2009,(10):236-237
在许多家庭中,相当一部分家长采用了一些不当的教养方式和态度,导致亲子之间的心理冲突日渐频繁,这势必对子女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探讨了亲子冲突存在的表现及引起亲子冲突的因素,并就如何有效解决亲子冲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提出了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7.
社会经验与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与发展关系密切,而亲子谈话是儿童社会经验的重要来源之一。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亲子谈话的内容和风格均与儿童在心理理论任务上的表现相关,而中西方文化下亲子谈话内容和风格上的不同特征也与儿童在心理理论发展上表现出的文化差异有所呼应。以上两方面的研究成果提示,具有文化特征的亲子谈话可能影响了我国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未来的研究需要考虑我国儿童独特的社会化环境,并进一步关注在儿童不同年龄段亲子谈话对心理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设计理念】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人际交往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和同伴交往。同伴交往的主要作用是给学生提供学习知识技能、交流经验的机会,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一定影响。同桌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同伴关系,同桌之间物理距离近,心理距离却因人而异。本课运用心理剧技术,以《米小圈上学记》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与同桌相处的方法,提升同伴交往质量。  相似文献   

9.
远辉 《家长》2011,(1):40-42
2010年适合亲子共赏的影片不少,而家长和孩子一起看电影,在电影中共同学习、一起感受、互相交流,不仅能拉近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还能使亲子关系更融洽。  相似文献   

10.
宝宝的情绪总在好和坏之间变换。在亲子相处时,宝宝的心情愉快会让亲子互动顺畅、快乐,而宝宝的负面情绪往往是引发亲子冲突的导火索,也是亲子沟通的最大障碍。因为宝宝通常不知道该如何排遣负面情绪,父母如果不能正确理性地对其进行疏导,甚至以责怪或者打骂的方式来应对的话,就会影响亲子间的和谐相处。所以,接纳和处理宝宝的负面情绪是父母需要掌握的亲子沟通技巧。  相似文献   

11.
屈维 《学前教育》2011,(12):43-43
亲子音乐会是音乐会的一种新形式,同时又是幼儿园亲子活动的一部分。它不但可以“唤起幼儿的情感体验,调动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强烈愿望,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还为家长提供了与幼儿沟通、交流,家长之间互相学习,以及提高家长自身素养的机会。此外,亲子音乐会还有利于园所与家长之间的合作,起到“与家长沟通,并与家长合作,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下面就这次《大手牵小手》亲子音乐会初步探讨一下幼儿园亲子音乐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苹  郭真礼 《家教世界》2023,(32):62-63
亲子沟通是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它对调节家庭关系、提升亲子关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园存在隔代教养、留守儿童、离异家庭等诸多情况,儿童表现出不善于沟通和表达,家长也反应亲子关系紧张。本文将对目前亲子沟通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并结合相关文献阐述关于3~6岁儿童家庭亲子沟通研究问题的一些思考,希望为我园有关3~6岁儿童家庭亲子沟通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戴金玲  张雯  艾丽丽  陈洋 《考试周刊》2011,(69):208-209
亲子游戏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相互配合交流的活动,是亲子之间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主要探讨亲子游戏的意义及对儿童安全依恋的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与人交往,离不开坦诚相待。坦诚是架在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又是沟通感情的纽带,让彼此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坦诚还是点亮心与心之间的明灯,营造出融洽的气氛,彰显出做人的品格。  相似文献   

15.
许铁梅 《早期教育》2011,(10):12-15
亲子冲突是指家长与子女之间在日常生活中行为上的过度对立或不一致。幼儿家庭中产生亲子冲突的原因主要有:幼儿日益增长的独立意识与家长的规范、约束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和不平衡;幼儿的行为习惯与家长或社会的要求不一致;不恰当的教养方式。解决幼儿阶段亲子冲突的相关策略主要有:正确的教养方式可以减少与化解亲子冲突;了解儿童的个性特征,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亲子之间的冲突;家长和子女之间的互相尊重,可以有效减少与解决亲子冲突。  相似文献   

16.
在亲子游戏中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子游戏是父母(长辈)与孩子之间增进感情,促进交往的娱乐游戏活动,因为游戏是孩子的生活,是孩子的认知方式,孩子的想象与创造通常表现在各种游戏活动之中,所以,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应充分利用游戏这一教育手段。在亲子游戏中注意孩子创造潜能的开发,会对孩子智力的提高,创造品质的形成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亲子游戏是家长们教子成才,助子成功的重要方法与途径。那么怎样利用亲子游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呢?  相似文献   

17.
亲子游戏是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以亲子感情为基础而进行的一项活动,是亲子之间交往的重要形式,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自理能力。而认知能力是孩子发挥其主动性的重要部分,与积累知识有直接的关系。通过亲子游戏对培养孩子认知能力进行分析,希望能给家长一个参考,让家长对亲子游戏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一、亲子冲突的主要表现和原因 青春期的少年如果与父母缺乏良好的沟通,会导致亲子冲突越演越烈。而这些冲突涉及学业、交友、家务、消费、装扮和隐私等几个方面。亲子冲突主要表现为意见分歧、误解、行为约束、吵闹。  相似文献   

19.
亲子沟通是家庭成员之间基于亲子关系基础上的互动过程,也是亲子关系影响亲子双方的内在机制之一。亲子问进行积极科学的沟通,有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改善,并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是预防青少年不良行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新课改理念提倡教师要走近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灵。对于很多老师来说,总有一个问题困惑着他们:教师到底该不该走近学生?如果该走近,该走的多近?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认为师生之间要有合适的距离。师生之间,玩得太熟悉,没有距离,会影响教学秩序,过分远离,又不利于教学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