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的日本投降仪式,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后,各国记者陆续发出大量报道,霍默·比格阿特的这篇报道是较早的一篇。它以凝炼、深刻地表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本质而著称。一些美国新闻界人士称它是“第一流的报道”。每一个记者,当他要报道重大事件时,都会首先考虑要报道什么。在“密苏里号”上举  相似文献   

2.
4月1日发生的中美撞机事件,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新闻研究人员,我们注意的不仅是事件本身,而且更注意美国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虽然我们透过一些美国媒体了解到美国一些有识之士在这一事件上对美国政府的批评,但总的来说,美国媒体在对这一事件的报道中,基本上是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充当美国政府的“喉舌”。本文尝试通过对《今日美国》(4月2日—5日)和《国际先驱论坛报》(4月2—8日)40余篇有关报道的分析,探讨一下美国媒体是如何为国家利益服务的。  相似文献   

3.
1979年3月28日凌晨4时,美国三英里岛核电站发生了一次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事故,大量放射性物质遗漏出来,污染了核电站周围广大地区。对于这一震惊全世界的新闻事件,美国各新闻单位作了大量报道。译在下面的《“秘密会议”记实》原载于1979年4月8日美国费城《问询报》。这篇报道,获得了1980年普利策地方新闻报道奖。《获普利策奖最佳新闻作品选》一书(美国俄亥俄州地平线出版公司1986年版)对它的评语是:“这是一篇叙述性新闻,它用具有揭露性的对话使情节在读者心中活起来。”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1994,(6)
对比烘托言简意赅中国女子游泳队扬威世界游泳锦标赛,令世界泳坛为之震惊。如何报道这一具有很高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不同的记者自有不同的方法。在众多的报道中,我认为美国《波士顿环球报》的这篇报道不失为一篇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创新之作。该文的主要特点是对比手法...  相似文献   

5.
当地时间4月16日7点15分,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校园枪击事件。美国各大新闻媒体、网站几乎同时开始了为期几天的连续报道。本文搜集了《今日美国》网站4月16日(星期一)至4月23日(次周星期一)几篇有关枪击事件报道,在分析、整理之后,希求以此为缩影透视美  相似文献   

6.
1998年,众多新闻媒体都把目光集中到改革开放二十年上,围绕这一重大题材,各家的报道均有特色,使有关这一题材的报道异彩纷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深圳广播电台联合推出的百集系列报道《回首改革路》,以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广大听众的欢迎。这一系列节目分为事件篇、人物篇和自述篇,主要反映一些在改革开放二十年中有影响的事件;报道那些在改革开放中影响较大的人物等;让听众来讲述这二十年自己生活中体验到的方方面面的变化。《回首改革路》从这三条脉络来梳理这段既有一定历史跨度,我们同时又生活在其中的岁月,既有强烈的现实感,又有深邃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解读《今日美国》校园枪击案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地时间4月16日7点15分,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校园枪击事件。美国各大新闻媒体、网站几乎同时开始了为期几天的连续报道。本文搜集了《今日美国》网站4月16日(星期一)至4月23日(次周星期一)几篇有关枪击事件报道,在分析、整理之后,希求以此为缩影透视美国新闻界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所操持的新闻理念和采写手法上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8.
石坚 《新闻知识》2006,(8):72-74
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其魅力主要在于事实本身。而一篇成功的解释性新闻报道,其魅力主要在于它的观点和见解。如果为解释性报道下一个定义,我会这样描述它:解释性报道是对新闻事件的生成原因、影响范围、发展趋向和深层意义进行解释的报道。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刊登的《中国会成为日本吗?》,应该说是一篇报道内容比较客观,作者见解独到的解释性新闻。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中石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未果的大背景下,美国国内关于“中国威胁论”的叫嚣又有所抬头之际,这篇解释性报道以其鲜明的观点、新颖的见解,表明中国“构成的威…  相似文献   

9.
“谁刺杀了肯尼迪?”美国民众一直不肯搁置这一历史疑案。“谣言起于记者”。媒体在这一事件的报道中充当了何种角色?  相似文献   

10.
一份报纸,乃至一篇报道,无论它的编者或作者怎样标榜自己的公正,也无论它采用的传播手段(报道手法)多么客观,都有必然的倾向性,都或明或隐地表现出编作者的意见、观点和立场。对于报道的这种倾向性,我们通过对美国《时代》杂志上刊登的一篇报道的分析,便可窥见一斑。这篇报道(见附后译稿,原载美国《时代》杂志1989年10月号第44期)属于专访类型的报道,在西方报道体裁中称为特稿。所谓专访报道,简单地说,就是记者针对社会上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重大的、公众普遍关心的事件对相关人员进行的有目的的访问。这种报道形式,从形  相似文献   

11.
西方新闻景     
美国报界的抄袭风美国的大报素以能抢发独家新闻自居,无奈最近美国两家最有影响的大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接连爆出抄袭丑闻,使得长期青睐这两家报纸的美国读者为之震惊。 7月12日,《纽约时报》正式向《波士顿环球报》表示歉意,承认自己抄袭了后者的一篇报道。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篇报道的内容也是关于抄袭事件的。波士顿大学新闻系主任因抄袭别人的演讲内容而引咎辞职,而主任本人训导新闻系新生的名言则是:“学术上犯  相似文献   

12.
5月11日,美国最有声望的新闻媒体《纽约时报》刊出长达4个整版的“认错报道”,自爆该报黑人记者杰森·布莱尔(Jayson Blair)在4年多的记者生涯中编造众多假新闻,仅在过去10个月内见诸《纽约时报》的73篇报道中,就至少有36篇存在造假、抄袭等问题。很多所谓“现场采访”,是他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住处编造的。这个事件成为目前美国新闻界的重大讨论话题,各大报纷纷加以报道和评论。5月12日,美国三大有线电视台以及公共电视台(PBS)邀请新闻界专家等发表评论。事件导致拥有152年历史的《纽约时报》处于几十年来的低点。  相似文献   

13.
从2011年开始,黑龙江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开创性地提出"3+1"重点报道模式,基本构成为三篇报道加本台评论。第一篇报道一般是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第二篇报道是新闻事件的背景及相关链接,第三篇报道为相关问题的深度分析,以及专家访谈、建言献策等。本台评论是编辑部对这一问题的观点和思考,这一报道模式的关键是新闻事件要有时效性、贴近性、主题性,要反映民生民意、反映省委省政府的主要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实践,黑龙江电视台《新闻联播》在主旋律报道中有了新的突破,取得了良好的收视和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4.
《“吴轩事件”透析》(见报稿附后)这篇深度报道,以其深邃的笔触,深刻剖析了优秀厂长吴轩被上司无故免职这一典型事件,强烈地触及了社会的热点问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报道见报后,犹如投石入水,荡起涟漪,立即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广大读者对事件表示极大关注,许多人给报社打电话、写信,倾诉心声。陕报及时抓住这一典型事件,专门组织了“吴轩现象讨论”,讨论历时两个多月,共收到来稿200余篇,见报30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应当说,这次讨论的成功,与记者的首篇报道抓得好,写得好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5.
自2008年3月14日拉萨发生严重的骚乱事件以来,美国主流媒体对我国西藏问题(包括由此引发的抵制北京奥运会的事件)纷纷进行了长篇累牍的报道,事件发生后的一个月内,美国大报<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的报道都多达100多篇.对一向不太关注国际事务的美国媒体来说,以如此大的规模来报道一件本属中国内政的事情,其力度可谓空前.  相似文献   

16.
人物特稿,顾名思义,是以人物为报道中心的特稿,相对于事件特稿、风光特稿、服务性特稿而言.1978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始设特稿奖.普利策评奖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篇被提名为其他报道奖项的作品最后被授予特稿奖.这一现象说明在美国最高新闻奖项的评委的观念中,体裁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壁垒.  相似文献   

17.
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称为事件性报道。一篇好的事件性报道要求简洁、清楚、时效快。在报道手法上要做到“再现”事件,而不是平板地叙述新闻事件。《纽约先驱论坛报》于1960年3月5日刊登的记者桑切·德·葛芒的一篇报道《歌剧天骄。以身殉剧》是事件性报道的佳作。此文于1961年获普利策有时间限制的地方报道奖。这篇报道写都会大歌剧院的首席男高音伦纳德·沃伦在演出威尔第四幕歌剧《命运的力量》第二场结束时猝死于舞台上。台上的帷幕降下了,而记者以戏剧性手法把因演员死亡而  相似文献   

18.
这是美国著名记者迈克·华莱士的一本回忆录。迈克·华莱士的职业生涯始于20世纪40年代,持续了长达60多年的个人辉煌。这本书深度解读了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深度电视报道节目——《60分钟》制作过程,以及这位老牌记者如何选取报道题材和角度,在揭露和调查性报道时使用各种技巧,在采访中步步紧逼、直击事件核心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这一重大严肃事件为分析对象,以《纽约时报》2008年10月20日至10月26日,连续一个星期共34篇报道为分析对象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纽约时报》在报道主题上规避政见,在消息来源的相对平衡的分布掩盖下,有着明显有利于总统候选人奥巴马的报道偏向。  相似文献   

20.
一、新闻主线与新闻副线 新闻线索指新闻语篇中的时间线索.一篇报道中通常只有一条线索,即围绕新闻核心事件(简称"核心事件")前后出现的诸多事件所形成的线索.不过,有时一些复杂报道中会同时出现两条线索--这是由于在报道中出现了与核心事件基本同时发生但事件主体又不同的相关事件,并且围绕相关事件前后也形成了一条线索.本文把前者称为新闻主线,后者称为新闻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