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以来,江苏张家港市市民高度关注汶川地震灾情,纷纷表达捐献意愿,积极投身灾区抗震救灾斗争。截至5月31日,一个常住人口只有88万人的县级市十多天的时间内累计接收社会捐款捐物达1.39亿元,党员缴纳“特殊党费”1018余万元。作为本地唯一一份报纸《张家港日报》所起的舆论引导作用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
当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与科技在日益改变着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我们渐渐淡忘了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之时,2008年5月12日14时28人,四川汶川发生的里氏8.0级地震,显露出了大自然狂野桀骜的本性。在这场特大地震灾害中,各路媒体始终站在第一线,向外界连续不断地传递着灾区的信息,让亿万华人目睹了地震灾难的残酷,亲历了灾区人民的伤痛,见证了华夏儿女的坚强。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反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等地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灾区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地,全国多个省市均有较强震感。大地震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全国新闻媒体也立刻行动起来,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纷纷刊播抗震救灾专题报道,不少媒体还派出记者到现场采访报道,帮助社会和公众及时了解灾情。  相似文献   

4.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数万生命顷刻陨落。面对举世震惊的灾难,全世界的媒体第一时间聚焦地震灾区,中央电视台几个频道24小时不间断直播。面对这场罕见的灾害,作为远离地震灾区的城市电视台,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又能够做些什么?沈阳电视台进行了大胆探索,有益尝斌,推出了两地互动式特别报道“沈阳&;#183;安县千手行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收视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东方卫视汶川地震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新闻立台"给东方卫视此次报道带来的有益影响.文章认为,在当今条件下,"新闻立台"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要.作者阐述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条件.如进一步加强新闻信息公开,合格的人才队伍等.  相似文献   

6.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地震灾区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许多城市和乡村在瞬间化为废墟。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党中央指挥若定,迅速作出抗震救灾的决策,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亲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十几万名解放军官兵、武警迅速集结,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救援队伍、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灾区,大量救灾部队源源不断地从空中、从陆路运往灾区,中华儿女谱写了一曲与特大自然灾害抗争的气壮山河的时代赞歌。  相似文献   

7.
今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7.8级(后修订为8.0级)特大地震,举世皆惊.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各地纷纷捐款捐物,争相为抗震救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次灾害考验着全国上下的应急反应能力,传媒业的应变能力也受到检验.  相似文献   

8.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级地震,造成周边数个县区人员伤亡严重,城乡建筑变成废墟。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权威发布:  相似文献   

9.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中央电视台以高度社会责任感全面展现,深度开掘,立体呈现抗震救灾景象,在宏大叙事中彰显人文关怀,着力反映坚强不屈,大爱无疆的抗震救灾精神,提升了中央电视台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为推动我国新闻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发生后,中国的新闻媒体迅即全力投身于抗震救灾报道,尤其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第一时间对地震灾害进行了详尽的报道,使全世界的人民都目睹了地震的惨烈,听到了同胞们的呼救,感受到心灵的震动。十多亿华夏儿女心系灾区,主要是通过电波关注灾情,关注救援,奉献爱心。本文试就中央两台的抗震救灾报道作一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1.
融合新闻:汶川地震新闻报道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的飞速发展。使传统的传媒产业的经营模式与格局悄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媒介融合与“融合新闻”的兴起。在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中。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在不同程度融合.助力抗震救灾,催生出了“融合新闻”这一传播模式.产生了良好的报道效果。这一新闻业务实践证明。“融合新闻”将成为我国新闻传播的趋势和主流。  相似文献   

12.
李钢 《视听界》2013,(3):77-78
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地震。消息牵动全国,各方力量立即行动,多家电视台迅速推出抗震救灾节目。根据索福瑞46城市的监测数据,4月20日较地震前两周周末的开机率数据升幅17%,晚间提升5%,这个数据与五年前的汶川地震期间较为相似。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电视仍旧是人们获知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13.
明江 《新闻世界》2008,(7):23-24
“请不要对灾区的孩子们说:你要坚强”,“请不要在采访中让受伤的人们再次心理创伤”,“请不要在报纸或电视上过多出现血腥的画面报道”——在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的时候,专家们开始呼吁对灾区群众和关心灾区的人们进行更多的人性化关怀。  相似文献   

14.
新闻摄影,从其本质和特征看,属于人类掌握世界方式中的实践——精神层次,通过这种审美表达,传递着人们对周围环境及社会的认知。并通过对这种认知的认可达到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在这次汶川地震中,广大新闻摄影记者不畏艰险,深入灾区第一线,拍摄了大量的新闻图片.正是这些图片将已经过去的灾难定格为永恒。成为历史的见汪,同时也给我们生者以无尽的思考。笔者将这螳新闻摄影图片依据其各自不同的情态分为五种类型。它们就像五张面孔,展示着抗震救灾的全貌.成为历史的典型瞬间。  相似文献   

15.
苏浩  苏静 《新闻前哨》2008,(7):21-22
重大突发事件历来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震撼了全国人民的心灵。牵动了全球媒体的神经。在对这场空前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我国网络媒体的时效性之高、互动性之强、对抗震救灾工作的参与度之深,均超过任何传统媒体,凸现出网络媒体在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巨大优势。  相似文献   

16.
2008年5月12日之前,汶川默默无名。5月12日之后,汶川成为了一个中国乃至全世界耳熟能详的名词。随即,无数记者深入汶川这块土地,用相机记录了那些悲怆、泪水、勇敢和坚强。这不仅仅是一张张影像,更多的是弥足珍贵的一个个瞬间。今天,  相似文献   

17.
“5·12”汶川大地震一发生,便成了各大媒体报道的重点。其中,《南方周末》的报道尤为精彩,将自己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坚持“正义、良知、爱心、理性”的宗旨,努力做一份以精神缘为纽带的严肃周报,与600万知识型读者一起记录时代进程。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发生后,西方媒体对华正面报道增多,对华态度急剧改变。就连一些平时对中国抱有偏见的西方媒体,也给中国打了高分。此次西方媒体报道态度的转变,其中原由不能不引起国人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20.
一切都在改变.一切因巨大的灾难而改变. 在汶川大地震中媒体的做法可圈可点,值得我们反思和总结.同时,这种改变也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