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作为各级媒体,更应唱好经济报道的重头戏,但从目前情况看,经济报道,特别是企业报的经济报道存在这样的现象:高高在上的多,贴近群众的少;反映现象的多,挖掘本质的少;枯燥无味的多,妙趣横生的少;人云亦云的多,独出心裁的少,给人一种年年岁岁花相似之感。笔认为,克服这些现象,无论是记还是编辑都应多视角看问题,具体说应具有俯视、环视、透视的目光,巧妙地找角度,写出有深度、有厚度的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2.
经济报道是党报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大多数经济报道是从党委政府的角度来报道:党委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GDP增加了多少,财政收入增幅多少等,这在地市级党报中表现尤为明显.这些内容和数字重要吗?非常重要,但和百姓的关系有多大?老百姓关心吗?考虑得比较少.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经济报道领域不断向深广拓展,报道质量有明显提高。但是,也必须看到,经济报道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一些报道没有新角度,写法呆板、老套;从工作角度报道多,从经济生活、群众生活的角度报道少,很难引起群众的广泛兴趣;思想性不强,就事论事,对经济领域和经济生活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重大问题揭示不够,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因此,增强经济报道的通俗性、可读性,使之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成为当前经济报道中亟待探讨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当前,普通百姓对经济生活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晚报要想拥有更多的读者,就必须增加经济新闻报道的比重和分量。然而,做经济报道对晚报来说,又是一个弱项。这是因为经济新闻的"数字化"、"术语化"现象,导致经济报道枯燥无味,可读性不强;而晚报对可读性的要求又是相当高的,这就构成了晚报经济新闻宣传的难点。从现状来看,我们的经济新闻在内容上存在着“几多几少”的现象:报道面上的东西多,点上的内容少;报道领导部门的措施多,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分析报道少;抽象系统枯燥的报道多,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经济报道已成为各新闻媒体的重点报道内容。经济报道枯燥乏味、可读性差,仍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怎样把经济报道写得深,写得透,写得老百姓愿意看?笔者认为,除了学习经济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以外,深人生活,从中找出特色,抓到“活鱼”,才是真正的要领。贴近现代生活,密切关注经济生活中的新信息、新动向,[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地市报经济报道中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一般性综合报道多,鲜活典型报道少;专业术语、统计数字堆砌多,具体分析、深入解读报道少;枯燥乏味的公文语言多,生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少。”如何改进这些问题呢?笔者以为,只有在“专”字上下功夫才有出路。  相似文献   

7.
地市级报纸面向的主要是本地区基层的普通读者,其经济报道的主要任务是将最新的经济政策、经济知识传播到千家万户,并及时反映新近发生的经济现象和问题.但目前不少地市报经济新闻报道存在着工作性报道多,且数字堆砌,引用的术语、名词太多,专业性太强等艰涩难懂的问题.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党报经济报道的主要目的是指导经济工作,这种定位决定了经济报道的基本内容和报道形式.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办报思路和思维定势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经济新闻是新闻宣传的大头。但是如何把通常认为较枯燥、缺少趣味——不是看不懂的术语,就是不愿看的数字的经济报道,做得真正好看、可读、有用,是提高党报经济报道宣传质量的大课题。我领办河北日报经济生活周刊两年来,摸索出来的路子是经济报道要从经济入手,生活落足。在关注经济、引导热点,贴近生活、服务百姓上下功  相似文献   

9.
决策新闻解读,重在挖掘"决策新闻背后的新闻",是深度报道的一个品种,也是近来<河北日报>着力探索的一种新型题材.2005年以来,<河北日报>先后在一版突出位置刊发两组决策新闻解读,分别为<大手笔奠基未来>、<"河北一号工程"全景聚焦>系列报道,这两组气势磅礴的组合报道,引发读者全方位的思考,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报道在各种新闻媒体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尤其对一个地方党报来说,浓墨重彩的经济报道不仅能适时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速度、方向,反映出政府在全地区经济工作中的宏观思路、政策引导、成败得失,而且能给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内部和外部的鲜活信息,从而反过来为政府提供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为各行各业的经营者提供进一步扩大规模,开拓发展的契机、经验和信息。然而,虽然随着  相似文献   

11.
搞好搞活经济报道是一个大题目,也不是一两篇文章就能讲得清楚、说得明白的,但它却是我们在现阶段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因为搞好搞活经济报道可以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是我国轰轰烈烈的经济实践赋予我们经济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也只有搞好搞活经济报道,才能担负得起我们做经济记者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12.
相对于时政报道、文娱体育报道等,经济报道往往较抽象,很容易造成数字多、术语多、行话多、枯燥、乏味的情况.笔者认为,从拓宽经济报道的视角人手,不失为改善经济报道可读(听、视)性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朱永斌 《声屏世界》2011,(10):25-25
经济报道是媒体报道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纵观各主流媒体的经济报道,需要在六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不敢迅速触及热点,面对经济热点总是绕着走。二是不能与经济运行同步。经济报道的时效性差。三是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思路建议,一般概念性报道多,具有独到见解的报道少。四是注重报道结论,缺乏报道深度,只知道数据,不知道数据背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勃兴和高新技术的崛起,经济报道已成为众多新闻媒体的主角,对广播电视台来说也是如此。把经济报道做得既有深度、有分量又耐听、耐看,一直是广播电视界同仁积极探索和追求的目标。然而目前的问题是尽管作了很多努力,一些台的经济报道仍不够尽如人意。比如就事论事、一厂一店的报道比较多;枯燥乏味、见物不见人的报道比较多;非此即彼、顾此失彼的报道比较多等等。  相似文献   

15.
经济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媒体纷纷加大经济新闻报道力度。然而,在经济新闻繁荣的同时,还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动态性、工作性、一事一报的报道比较多,分析洼、解释性、关联性、建设性的报道少,尤其是地方媒体的经济新闻报道,由于缺乏对经济的整体性、前瞻陛研究,缺乏对经济事件、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的多重观察视角,使得地方经济新闻报道普遍存在着报道层次浅、报道视野窄、报道方式旧和报道效果差等问题。影响了经济新闻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毛学农 《新闻世界》2010,(8):117-118
区域经济决策是一种着眼全局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战略性思考,前瞻性是谋划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性,也是提升区域经济报道价值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江淮时报》"关注合肥经济圈"专栏为例,提出对区域经济前瞻性报道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经济报道的范围比较宽,涉及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一个时期内,地方党委、政府在抓经济建设中的重点工作比较多,几乎每年都要有新变化,每届班子都要有一套新思路,报道中应该如何把握?笔认为,要抓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带动作用的大题目,要写那些能影响当地党和政府决策的大章。防止干什么写什么,满足于一般的动态报道,或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防止小打小闹,不分轻重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  相似文献   

18.
桂运东随州日报 长期以来,经济报道逐渐形成了固定的陈旧模式,究其原因,关键是新闻工作者受到了常规思路的束缚,未能突破思维定势和随之形成的形式定式。 常规经济报道的思路和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单打一的思路。其表现形式为一厂一店,一事一报,一项一报等。其问题主要反映在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 二、绝对化的思路。其表现形式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这种思路不能辩正地看问题,缺乏思辨色彩,容易绝对化。 三、终结式的思路。其表现形式为多报结果,少报过程,或者事物刚刚开始时,就作一个定性式的评…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报道已发展成为各新闻媒体的重头戏,怎样把经济报道写“活”?笔者认为,经济报道只有攀上“生活”这棵绿树才会有生命力,才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源于生活关注百姓一些经济报道之所以出现了“理论化”“、学术化”的倾向,是因为记者跑“上”多,跑“下”少,听领导、专家“指出”的多,听群众反映的少。还有的经济报道片面追求“理性色彩”,忽视了事实的生动展示,犹如一篇冗长的说理文章。而有的记者却将自己的视角“下移”,从百姓生活的角度来加强经济报道,其生活性和服务性增强了,新闻也就“活”起来。1996年,…  相似文献   

20.
陈昊 《记者摇篮》2010,(5):18-19
重大主题报道是媒体对那些具有重要时代意义的大型事件所进行的正面报道,它反映着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重点,反映着党和政府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