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建安七子”中,刘桢曾以其“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诗风,赢得历代文人的推崇。但对刘桢其人思想性格的研究,却因史料多已散佚而未能深入进行。然而,既然刘桢在建安时代激于情,感于物而写就的诗赋文章,是他当年心灵激荡的投影和艺木思维的折光,那么他的真实情感,人生理想,性格气质,也终究会在作品中融汇、升华,成为我们探寻其思想性格最可靠的人生“索引”。从展示作者内心世界的诗文中,可以清楚看到刘桢在其“归魏之初”,“获罪前后”,“病逝之际”三个相对历史时期思想性格的渐进演化的轨迹。 一、亢奋与期待——归魏之初的刘桢 刘桢在归魏之初,有一种强烈的政治亢奋,有一种高度的自我期许。  相似文献   

2.
“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其作品当多亡佚于宋代。而沪版唐人欧阳询之《艺文类聚》乃将《京口记》佚文归于刘桢名下。经由作者从刘桢、郗鉴之相关年代及郗姓源流考证确认,《京口记》佚文非自刘桢之手。  相似文献   

3.
刘桢的五言诗在诗歌史上评价很高,但评论者往往忽略了他的诗歌是分为两个时期的,这个分期以刘桢建安十六年"以不敬被刑"为分界点.厘清他这次被刑的经历,对研究其本人的诗歌创作成就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在分析被刑经历的基础上,结合其文学作品,总结这次经历对刘桢诗歌创作的影响,以全面评价刘氏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4.
建安文学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择了历代对建安文学的评述中众说纷参云的三题加以辨析,对(1)曹操诗作是否真诚,“奸雄”能否有真诗;(2)建安七子究竟是哪七位,有无异说;(3)王粲、刘桢孰优孰劣,刘勰、钟嵘如何评说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梳理。  相似文献   

5.
“建安七子”,最早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指生活在汉献帝建安(196—220)时代的七位著名作家。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场、刘桢。刘勰对他们都有评论。刘勰对作家的评论,往往三言两语,抓住要害。十分精采。这样的例子很多,他对“建安七子”的评论就是其中一例。孔融气盛于为笔  相似文献   

6.
刘桢,字公干,“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丞相掾属,具有“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品格。他的五言诗在当时非常有名。以风格道劲而著称。但这首抒发对友人徐干怀念之情的诗,却写得清丽绸缪,细腻感人。  相似文献   

7.
建安时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之一,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军戎、羁旅、赠别、宴游、农事、闺怨等等,无不借景物帮助表达,而且在描写技巧上多有明显的进步和发展,已经蕴育了我国主要诗歌流派之一——山水诗派。我觉得,全面研究建安诗中的景物描写,对于正确评价建安诗歌,更好地研究山水诗派等一系列问题,都会大有裨益。 建安诗歌发展了“君子比德”的传统,以景物的某种属性与人的一定品质联系起来。我们不妨先看看刘桢的《赠从弟》其一:  相似文献   

8.
钟嵘评刘桢“其源出于古诗”,究其古诗与刘诗的渊源主要是就感情基调、情感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三方面论述。依钟嵘的美学观念来看,古诗是“文质”兼有的,而刘桢则主要继承了古诗的“气”质,并将它最大化地用诗呈现出来。刘桢的诗以“气”“骨”“力”胜,这是钟嵘之所以给予他很高评价的原因。但综观现存刘桢的诗作和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评价,钟嵘的品评还是不够全面的。刘桢诗虽以气胜,但也有沉郁顿挫的深情,可以说是:“骨中有情,气中有文。”  相似文献   

9.
校猎赋     
《古文苑》卷七章樵注引挚虞《文章流别论》曰:“建安中,魏文帝从武帝出猎,命陈琳、王粲、应殇、刘桢并作。琳为《武猎》,粲为《羽猎》,磅为《西狞》,桢为《大阅》。”《羽猎赋》中称曹操“为公”,《西狞赋》中称曹操为“魏公”,赋中又有“寒风肃而川逝,草木纷而摇荡。”  相似文献   

10.
目前学术界对建安四子,即陈琳、阮、刘桢、徐干归附曹操的时间,还存在着分歧。我们根据史料记载并结合建安四子的文学创作予以综合考证,得出结果如下:陈琳归曹是在建安十年,阮归曹是在建安二年,刘桢归曹是在初平三年,徐干归曹是在建安十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