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才情的女性作家,萧红的小说在文体上表现出独特的素质,即诗化和散文化的创作风格。从叙事语式看,这一风格一方面使她的小说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抒情的、感性细腻的情调,另一方面也透视出作家基于深刻反思层面上的独特生命体悟和洞察。萧红的后期作品《小城三月》,以儿童视角讲述了一段凄婉的情感悲剧,其独特的时空构形表现出女性作为“他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焦虑,是萧红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在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萧红是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一位个性鲜明的东北女作家。悲苦的人生与动荡不安的时代格局成就了萧红的创作,敏锐的生命感受和艺术能力的把握使她写出了东北故乡生活的沉滞、闭塞,以及民族的麻木。但是萧红又进一步挖掘人的生命活力,对生命的呼唤和渴求。本文主要以萧红小说中对故乡描写的文本分析,解读萧红笔下的东北故乡的原始生命力量和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3.
萧红以“女性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勾勒了一幅东北沦陷区农村妇女群像图。本文分析萧红独特的人生经历、审美视点以及艺术构思等,为探索萧红作品艺术风格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东北现代女作家萧红与梅娘的作品都以鲜明的女性意识立于文坛.二人都立足于自身的生存体验,从女性生存状态、情感心理等层面观照北方女性,抨击男权社会和男权意识,并剖析女性自身.然而由于两人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不同,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也不同,因而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也不同.  相似文献   

5.
萧红、迟子建这两位东北女性作家虽然存在于不同的历史时空语境中,但她们同样以深深扎根于东北大地的创作实践承传着萨满文化精神,"和而不同"地显现出独具风貌的地缘文化特色,可堪"对话":在创作视野上,她们共同关注万物有灵的黑土地,但萧红是"审丑"式的祛魅批判,迟子建则是审美式的附魅讴歌;在审美风格上,她们都展现出一种复归原始自然的野性悲壮的生命强力,但萧红世界洋溢着一种酒神式个体毁灭的痛楚快感,迟子建世界则充溢着一种纵情地编织迷人梦境的日神式光明;在文本叙事上,她们都运用双声话语进行表达,但萧红以女性眼光与智性眼光相结合去透视,而迟子建则将母性眼光和生态眼光融合一起去展望;在创作思维上,她们都无法摆脱缘自原始惧感思维的死亡情结,但萧红秉持着一种"向死而生"的佛家式苦难意识,迟子建则汲取了"生死齐一"的道家式超然哲学。  相似文献   

6.
萧红以其《生死场》、《呼兰河传》等文学作品著称于现代文学,她以女性又有别于女性的观点描述她生活的民国时代,寒冷、悲凉又带着憧憬,这些是她描绘民国社会的基本方向。本文从萧红的日常生活角度,分析其创作方向的三大源头,萧红独特的个人经验,女性主义观点及写作观,以此认识萧红作品中的痛苦、希望和她当时生活、创作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7.
半个多世纪以来,萧红文学创作的命运之路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历尽沧桑。萧红的生命是短暂的,其创作活动不足十年,然而她短促的创作生涯却赢得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试从萧红小说地域文化的书写角度来解析其小说创作特色,主要从东北风貌与精神内涵等两方面探索东北地域民情特征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丁玲与萧红同是中国现代文坛著名的女性文学代表作家,她们都以女性作家细腻的笔墨来写她们笔下的女性,在体验人生、寻问人生中都发出了孤寂的心声,但丁玲是以女性在叛逆中寻求生命的火花作为她创作的主旋律;萧红则是以女性在孤寂苦难中呼喊人生成为她创作的主旋律。其原因在于:作家的生活环境、经历和思想等因素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张丽英 《文教资料》2007,(7):112-115
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了萧红研究热潮,推动了对萧红创作的再认识。本文从四部分梳理萧红研究的演变过程,即从史料的发掘、创作的思想、女性意识以及萧红创作的艺术特色。在梳理的基础上,观察萧红研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与偏颇。  相似文献   

10.
萧红,似一朵盛开在东北广袤大地上的白莲,纤尘不染、一生孤独而寂寞,她的小说创作如她本人一样,带有鲜明的东北文化色彩。本文主要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萧红小说创作的性别立场。通过小说题材的选择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分析作者性别立场背后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特点和社会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11.
萧红、迟子建这两位从东北黑土地上走出来的女性作家,有着同样强烈的乡土意识。但在具体内容和情怀的表达上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萧红带着满腔的沉痛和悲愤揭露东北的蛮荒愚昧、丑陋黑暗,意在批判和启蒙;迟子建却是怀着异常的温情和眷恋书写乡土的纯净和谐、宁静朴素,意在缅怀与挽留。  相似文献   

12.
萧红在《旷野的呼喊》中关注到了抗战时期流行的宏达叙述话语遮蔽下的东北乡间农民生存现状。在这片生死场上,两代农民在纠葛的历史道义与个人欲求之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萧红作品呈现了边缘地域中,底层年青一代农民的抗战行为,也深刻地表现了他们因践行民族责任走向死亡时带给父辈心灵的伤痛。在这种叙述模式中,能够体会到走向生命末期的萧红与父亲乃至世界和解的信号。  相似文献   

13.
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展示了东北这个大的地域空间里呼兰河小镇的风土民情和日常生活。其中作者对呼兰河城中大众的日常交流对话的描写最具有艺术性和象征性,民众的闲谈聊天在作者的安排下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导致了女性悲剧的产生。更重要的是,这种“闲聊”以其固有的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特征,构成了整个呼兰小城的心理空间,展示了民众的心理特征,从而完成了萧红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反思和国民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14.
萧红和迟子建都有浓厚的乡土意识,但是她们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并不一样,在萧红笔下,大自然在更多的时候被暗示为东北乡民奔放、强悍、坚忍的生存方式,他们沉寂单调的生活一如荒凉的自然。萧红是要透过自然的荒凉来写人性的荒芜,同时,她借助对风物习俗的描绘展现了这里的人们的宿命与挣扎,并对风俗中的迷信予以化批判的观照。迟子建怀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圣洁情怀抒写大自然。她笔下的自然,与小说中人物的纯朴至善的美好情怀相得益彰。她在描写风俗时,不是审视、批判,而是有意略去其中的迷信性质,欣赏其作为人的生命意识的表现,她对风俗更多的是持有审美的态度。她刻意描写东北边陲的自然景致和宁静悠远的民俗风情,是为了借此召唤一种质朴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著名女作家萧红的《生死场》,深刻地揭示了东北乡村女性在日本侵华期间遭受的异族侵略和男权压迫的双重生存悲剧;台湾女作家叶陶创作的《爱的结晶》,在台湾日据时代的背景上,讲述了两个选择不同道路的女同学在社会动荡中的命运遭遇。这两部作品蕴含着强烈的女性意识,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的思考,批判了带给婚姻家庭悲剧的男权中心话语。  相似文献   

16.
从“生命意识”的视角出发,通过对萧红的短篇小说经典《牛车上》的解读,层层剖析与透视萧红独特的生命感悟与生命意识:人生和生命既充满着广漠的悲哀,让人深感萧索与厌倦;同时又洋溢着欢欣和喜悦,让人如此深切的爱着。萧红这种在现实的废墟上构筑生命“伊甸”的对生命意义的独特的追寻就体现出了萧红的深刻,萧红的人生和小说也因而具有了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萧纲、萧绎的文学思想,过去经常受到指责,批评他们只重形式,忽视内容。本文通过萧统和萧纲、萧绎文学思想的比较,认为萧纲、萧绎的文学思想和萧统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他们都有文质并重的思想,只是由于时代文风的影响,萧纲、萧绎没有象萧统那样把文质并重的思想贯彻始终,而和萧统走上了不同的美学追求道路。  相似文献   

18.
啸与盛唐诗     
早在先秦文献中,我们就已经发现啸的踪迹。魏晋时期,啸最兴盛。随着历史的发展,啸逐渐成为一个典型意象出现在诗歌当中。考查啸的历史源流,可以揭示盛唐诗歌中啸的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党建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研究邓小平党建理论对于加强执政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着重从恢复并发展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等 7个方面对邓小平党建理论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