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民族先祖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也是神圣血缘观念的具体表现。一般认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黄”,但炎帝、黄帝同属华夏一族,而中华民族是多民族汇聚而成的,所以,这种认定未必全面。伏羲为三皇之首,与炎黄相比,伏羲传说流传范围广,影响面大。伏羲是人们历经千百年反复审慎地选择而确立并公认了的民族血缘先祖和文化始祖。在选择和确认过程中,又逐渐把众多的勋业归加在他身上,使之终于成为民族共同心理、共同文化的总代表,并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伏羲还赋予我们民族以总徽号——龙。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北狄以“狄”命名,并非华夏族对他们的贬称,而是“北狄对自己的自称,这种自称的深层文化结构是源于对犬种动物图腾的崇拜。作者并就相关问题从图腾文化视角进行了开释。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的“四夷列传”以“夷夏同源”血缘神话将华夏与四夷凝聚成休戚与共的民族共同体,同时又用血缘的亲疏远近关系来模仿宗法制中的大宗小宗体系,把从五帝到汉代一脉相承的华夏视为当之无愧的嫡系正统,把周边民族书写为华夏出走子孙后裔的旁庶支脉,从而确定以汉朝代表的华夏领导周边民族的秩序形态。  相似文献   

4.
论彝族天神     
天神崇拜是古代民族和现代后进民族的普遍信仰行为。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各个民族天神崇拜的对象、内涵、职能及其发展演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先秦时期,汉族前身——中原华夏族就十分崇敬天神,乃至后来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要亲登泰山祭天。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白、纳西、彝、傈僳、景颇、基诺各族普遍崇拜天神,祭仪隆重,直到今天仍保留。彝族的天神崇拜经历了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人格神崇拜的发展演变过程,并产生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5.
论彝族天神     
天神崇拜是古代民族和现代后进民族的普遍信仰行为。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各个民族天神崇拜的对象、内涵、职能及其发展演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先秦时期,汉族前身——中原华夏族就十分崇敬天神,乃至后来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要亲登泰山祭天。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白、纳西、彝、傈僳、景颇、基诺各族普遍崇拜天神,祭仪隆重,直到今天仍保留。彝族的天神崇拜经历了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人格神崇拜的发展演变过程,并产生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6.
泰山文化定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泰山崇拜在华夏文化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深远的历史原因。《海经》中的昆仑就是泰山;夏前华夏族活动在泰山周围的山东中南部及其周边地区,创造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先民是华夏族的祖先。几千年来,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对泰山的封禅祭祀不过是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三位一体的崇拜的一种体现。泰山文化应该定位于“华夏之源,中华神山”。  相似文献   

7.
论儒教伦理的缺陷及其与儒教天道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儒教对天的崇拜的剖析,证明这个“天”是一种有抽象的绝对普遍性的自然实体,这种崇拜建立起一种普遍的道德意识,不是能为在血缘家族关系之外的社会领域建立超自然超血缘的普遍伦理,而是只能勉强建立一种不纯粹的父系血缘等级伦理,故春秋时汉民族的理智觉醒必然使其丧失真理性,战国后中国两千年的历史轮回缘由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8.
作为民族崇拜物和标志的图腾,是人类历史上较早出现的文化现象,对民族的文化和心理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譬如中国先人们崇拜龙,各族人民是“龙的传人”。古往今来,“龙文化”广泛地渗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龙的尊贵和善良、气魄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炎帝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中华先民的杰出代表,原始农业文明的开拓者。他发明了耒耜、医药、陶器、乐器等,被人们尊称为"神农"。人们把新石器早期和中期的一系列重要发明、创造都归到他的名下。"炎帝神农氏"一词并非仅仅指某个人,而是指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为原始农业文明做出重要贡献的所有杰出先民。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崇拜属于祖先崇拜,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基础。炎黄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赖以建立的重要基石,炎陵和黄陵已经成为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0.
“腾格里”一词兼有“天”和“天神”双重含义。作为“天”,最早绝非指“天空”或“天穹”,而是指凡颠之称和凡颠上空或上方之称。在凡颠和凡颠上空或上方,也即“天”上,最引人注目且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什么天体呢?毫无疑问,是日月星辰。在日月星辰中,太阳、月亮占据着无与伦比的显赫地位。所以,蒙古语族远古先民所崇拜的“腾格里”,最初指的便是太阳和月亮这两个有生命有人格的天体;太阳、月亮这两个有生命有人格的天体便是蒙古语族远古先民所崇拜的“腾格里”。当然,这一结论并不是最后的。  相似文献   

11.
赛义德的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传入中国引起了文艺理论界的积极回应,但这种回应并非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声讨与解构,而是对文化书写和文论建构中民族身份的缺失的反思。国内学界对赛氏理论的回应中体现出的是精英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态:焦虑与乐观并存,民族自尊与民族自卑共在,并部分地体现出了其茫然不知所措的心绪,只有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走出这种复杂心态,才能走出现阶段民族文化书写和文论建构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一所谓“人文”,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务;“人文素质”则是人们价值观念、理想人格、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而贯穿在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便是“人文精神”。文化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发展的持续性以及对人类文明贡献的历史性,因此它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命线。任何一种伟大的文明,其最早的生长点并非经济,也非制度,而是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基本素质。一般说来,总是先有某种宗教、哲学树立人们的信仰,而后才有道德、科学、艺术等理智层面的生长和发…  相似文献   

13.
河图洛书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誉为"宇宙魔方",是中国古代的两幅神秘图案。它们产生于上古河洛地区,但并非神秘的天书,而是当时的部落图腾法器。其中,洛书的产生与有洛氏密切相关,洛宁则是有洛氏的活动中心。  相似文献   

14.
论“华夷一家”之民族观应该发扬光大王植彬,魏沧波一“夷夏之辨”和华夷一家”“华”和“夷”这两个概念,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远古时期,中华大地生活着民、胡、夷、蛮四大部落集团,他们就是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的先祖。那时,华夏族还没有...  相似文献   

15.
华夏汉族姓名化是华夏汉人积极的精神活动的表现,是华夏氏族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因此姓名化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名”化是姓名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名自命也”,后世学对许镇的这个经典释义的理解多迷失真意。究其原因,是后世学忽视了先民对“名”的崇拜,误解了这个判断句的语法性质所致。华夏汉族人名化源远流长,命名化有民族传承性,但中心地位却表现出它的社会时代性质。  相似文献   

16.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在特殊环境下特殊心境的书写,本文针对“意淫”说,探讨作者写作其时的特殊审美心理,指出作者潜意识中具有“民族心理”特征的“文人士大夫情结”;并指出莲花并非美人的象征,而是作者圣洁人格的写照。  相似文献   

17.
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而少典、有蟜氏则是炎帝、黄帝的先祖。伏羲、女娲氏与少典、有蟜氏部族间的关系及其居住地望等诸多问题,至今仍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但诸多历史文献证明,以河南舞阳贾湖为代表的裴李岗文化和郑州、洛阳、三门峡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可能就是伏羲、女娲以及黄帝部族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把从“五四”时期文学对国民性的研究到当前小说的文化寻根看作是一种本体的运动,其核心和目的都在于民族性格的构建。这种持续的运动,丰富了我们民族的人格理想。 近代中国人,由洋务运动进而维新变法,终于发现了仅仅“振兴实业”和实行“立宪国会”,并非“根本之图”。“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  相似文献   

19.
<正>统编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第一子目中写道:“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在选必修三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第一子目中写道:“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两课都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一史实。在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我国民乐源远流长,它们以其浩瀚宏伟的气魄、厚重博大的文化承载以及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流淌在数百年来音乐史的长河之中,它一旦深入到人的心灵,成为人格完美的元素,受益的不只是学生,而是整个民族和社会。因此,青少年民乐教育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孕育民族之情、人格之美的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