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嘉靖本《三国演义》中姜维投降蜀国之后,其母亲一直在魏国,魏国大都督曾真还以此相信了姜维的诈降计而损失惨重,但事后既没有提到姜维去接其母亲,也没有提到魏国人捉拿他的母亲,而考诸史料这一段描写与历史不尽相符。这不但不符合姜维作为“孝子”的性格,也违反了魏国时自己的“逃将”的家属不拿不问的正常逻辑,毛宗岗本中增加了“诸葛亮遣心腹人到冀县搬取姜维老母送入汉中”这一细节,使这一“疏漏”得到修改。毛宗岗修改了《三国演义》中的“逻辑错误”。  相似文献   

2.
金蝉脱壳     
[释义]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敌人不能及时发觉。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一直在打仗,但一直没有成功,最终在第六次北伐的时候,由于过度劳累,在军中死去。诸葛亮为了不使蜀军在退回汉中的路上遭受损失,在临终前对他身旁的大将姜维说:"你们一定要按照我的吩咐做,在我死后,不要宣布死讯,对外严密封锁消息,秘密率部队撤退。"在诸葛亮死后,姜维带着他的灵柩,秘密撤退。当时司马懿正在派部队跟踪并追击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是蒋琬。他早年便深受诸葛亮赏识,被誉为"社稷之器"。执掌国政后,坚持"以安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发展经济,调整战略,安定民生,协调君臣,维护了蜀汉的稳定,做到"边境无虞,邦家和一",堪称继武诸葛亮的一代贤相。论历史地位,他应该高于姜维;而其执政理念,更是永远垂范后世。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出山从政后的治政、治军、治国、外交的实践,及其三国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证明了他的《隆中对策》的确是“旷世奇策”、“千古绝唱”,是世界谋略宝库中的精华典范。诸葛亮出山从政后的中国历史,证明了他的确是“三国论”的首创者,蜀汉政权的重要谋划者、开创者,蜀汉外交的坚定捍卫者,“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的坚定执行者,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支撑的主要人物之一。诸葛亮出山从政开辟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重要的“三国时期”。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及其传统文化有着重要影响。诸葛壳出山从政后所形成的“三国时期”,尤其是他治理下的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他本人形成的诸葛亮历史文化与诸葛亮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从整体上反映了作者的一种历史悲剧感,姜维的悲剧更深化了这一主题。姜维艺术形象的塑造,在全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并取得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姜维从始至终都是诸葛亮精神和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奋斗一生,却劳而无功。姜维的艺术形象,为全书的悲剧主题起到了点睛之妙。  相似文献   

6.
“西和诸戎”是诸葛亮在《隆中对》里为刘备谋划天下的重要民族政策之一。“西和诸戎”作为对陇右少数民族的重要政策.终刘备之世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和争取人心的政治口号,并未付诸实施.刘备死后.蜀汉的内外格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外部已丧失东出宛、洛的机遇和条件.内部诸葛亮开始执掌军政大权.在兵出陇右的战略转移下实施“西和诸戎”.由于诸葛亮的民族观念带有强烈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固而对“西戎”诸少数民族存有藐视和敌对情绪.未能脱出“攮夷”的范畴,在失街亭的同时.也失去了陇右氏、羌、胡等民族的支持.导致诸葛亮第二次出祁山的失利.公元253年.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北伐中原时.在这里遭到同样的结局,历史的重演,客观地反映出诸葛亮“西和诸戎”民族政策的失败.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的《出师表》本是千古名文,读过此文者,无不被他那种“忠心”所感动。从“天下三分,益州疲敝”的天下形势分析到“亲贤臣,远小人”的用人安排,忠诚之心人神共鉴。诸葛亮一生南征北战,戎马倥偬,事必躬亲,的确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掩卷沉思,又无不为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剧命运扼腕叹息。  相似文献   

8.
建兴六年(228年),蜀将马谡失守街亭,诸葛亮被迫演了一场空城计,退兵汉中。一日,诸葛亮在帐中与蒋琬谋划治军之策,忽然有探马来报:“司马懿引兵15万,正向汉中挺进。”军情紧急,诸葛亮传令召集众将,齐来帐下议事。两小时后,黄忠、赵云、杨仪、王平、姜维、魏延、高翔、邓芝、马岱、关兴、张苞才来应卯。诸葛亮作过敌情分析和战事动员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神机妙算,博学多才。临终前,诸葛亮将手稿传于大将姜维,说:"……吾平生所学,已著作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吾遍观诸将,无人可授,独汝可传我书。切勿轻忽!"  相似文献   

10.
长篇章回巨著《三国演义》中的蒋琬与史籍中的同名人物相去甚远。史籍中的蒋琬忠厚谦恭,并有治国、治军之不俗政绩;而小说中的蒋琬虽是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但表现平平。究其缘由,当由作品的题材取向与作家的情感取向所决定。因小说以历史上三国时期的军事、外交为主要描写内容,而活跃于当时政治舞台上的军事家、谋略家诸葛亮,又是作家人格理想之所在,故而诸葛亮去世之后,小说虽赋予蒋琬以治世之才、赋予姜维以治军之才,但皆逊色于诸葛;同时,作品又依循主题的需要,让身为文官的蒋琬又远不及武将身份的姜维。  相似文献   

11.
课堂上,在讨论《草船借箭》中诸葛亮请鲁肃来帮他做事的原因时,一位学生说:“因为诸葛亮觉得鲁肃是个老实忠厚的人,所以才请他帮忙。”这时,另一位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觉得鲁肃不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他尽忠于诸葛亮,必然背叛周瑜。况且,周瑜这么信任他、重用他,他吃里扒外,怎能说忠厚老实呢?”一些学生对他的观点表示赞同:“周瑜对鲁肃很好,鲁肃怎能这样对待周瑜?我想不通。”“诸葛亮请鲁肃这样的人做事,看来诸葛亮的  相似文献   

12.
话说当年周瑜心里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命令他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即可。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便驾二十只船驶向曹营,向曹军“借箭”。周瑜听了诸葛亮的借箭过程,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诸葛亮真的那么神吗?假如诸葛亮“借箭”的时候,曹操用的是火箭,诸葛亮还会那么神机妙算吗?火箭会把草船和草把子烧掉,那诸葛亮会怎么办呢?难道他会法术,还是他有别的锦囊妙计呢?我估计诸葛亮没办法了。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和旧剧把诸葛亮描绘成了一个有“夺天地造化之工,鬼神不测之机”的半人半神的人物,民间传说则把诸葛亮当成了智慧的化身。诸葛亮确实有智慧,他的智慧来自哪里呢?不是来自他的“神机”,而是来自他的求实精神。“治实”,是诸葛亮从事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是他获得成功的“秘诀”。  相似文献   

14.
汉末纷争打破了秦汉以来中国的大一统局面,政治出现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新给局。刘备集团以益州经济区为立国基础建立了蜀汉政权。蜀汉前期诸葛亮执掌国政,实施“以攻为守“的立国方略,使益州经济区的发展因战争而受到严重阻碍。蜀汉后期,姜维继续执行“以攻为守”的错误决策,导致益州经济区严重倒退,蜀汉国力日益衰弱。公元263年,曹魏一举灭蜀。  相似文献   

15.
“隆中对”这个故事家喻户晓,众所皆知。当年,刘备拜访诸葛亮,诸葛亮都把他拒之门外,刘备又来了多次,诸葛亮才答应出山。故事体现出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和诸葛亮“择主而事”的智慧。为什么诸葛亮要让刘备多次请他呢?他是想考验刘备看他是否有诚心,是否是真正识得人才的伯乐,是否是自己值得效忠的明君。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名垂宇宙,最为中国人所熟知。史料中记载了他的形象。《三国志·诸葛亮传》:“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姓源韵谱》称“诸葛亮身长八尺,形细面粗,犹如松柏,皮肤枯槁,文理润泽”;裴启《语林》写他“乘素舆,葛巾、持白羽扇,指挥三军”。我们从这些零星的描述中,只能了解到他的神态相貌,而对他的服饰却知之甚少。而我们今天所知的诸葛亮服饰是后人“创造”出来的,他那“纶巾道衣”的形象主要来源于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在汉中八年北伐,虽未取得成功,但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屡败屡战的胆略勇气,是值得赞扬的。最后以马革裹尸还为蜀汉政权献出了宝贵生命,他那“名垂宇宙” 的冠世威望、“公忠体国” 的崇高品德,将永垂后世。本文将诸葛亮在汉中八年北伐以纪年述其史实。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是三国时的政冶家、军事家。他辅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为蜀国的统一、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他也是一位教子有方的好家长。诸葛亮晚年得子,取名诸葛瞻,字思远,取“志当存高远”之意。诸葛亮对自己的儿子非常喜爱,但又担心他没有出息。在给兄诸葛瑾的信中,诸葛亮表明了自己的心迹。他说:“瞻今八  相似文献   

19.
在《三国演义》中,西蜀阵营有一不太听话的将军魏延,收于他在诸葛亮死后,与杨仪争权力,被孔明遗命斩杀。魏延之死的根本原因在于孔明生前认为他脑后生有反骨,怕自己死后,无人克制得了他,所以在死前故意将政事交与杨仪,令官衔远高于杨仪的魏延延不平,致使魏延造反成为事实。如此说来,孔明以自己想当然的造反“标签”贴在了魏延的身上,使魏延成为自己“先入为主”式主观猜测的牺牲品。   的确,魏延在西蜀的大将中不怎么“听话”,他曾提出从子午谷奇兵袭击魏国军事重镇长安的战略构想,对孔明所谓“用兵必出岐山”、“依法用兵…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中秦明被宋江等人收伏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收姜维计谋如出一辙,但处理方式有所不同,这其中的不同显示了宋江等人的凶残与诸葛亮的仁慈.收秦明与收徐宁也相类但也有不同,这同中之异表明是秦明的性格害死了他自己一家人,秦明家人的死是宋江一手策划的,所有这些在思想上反映了梁山好汉的残暴性,其中还透露出轻视女性的思想.在艺术上表明了<水浒传>写人情物理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