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中的萤嘤的辏本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以形助数”和“以数解形”.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乍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和形的有机结合可以让数学问题的处理变得更加简单化,完美化,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优化思维品质.下面结合实际教学,浅谈一下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实施初中数学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数学建模和数学抽象能力。以“一次函数”教学为例,探讨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路径如下:借助数形结合,分析数量关系;感知坐标模型,实现以数定形;分析模型信息,实现以形探数等。构建初中函数教学中数与形之间的转化思维,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相似文献   

3.
陈梦岚 《天津教育》2023,(22):156-158
<正>当下正是培养小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将数形结合思想运用到整个数学教学环节,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分别在课前导入、概念讲解、难点教学、计算教学训练以及数学公式推导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数形结合能力。数形结合是一种将数与形紧密相连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数学思想,主要按照“以数解形”“以形助数”的形式展开,能够将抽象难懂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正>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教师就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数形结合的思想,有针对性地加强数形结合的练习。借助数形结合的“慧眼”,对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非常重要,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数形结合,让数学问题形象化数形结合直观、形象、具体。小学生侧重于具体思维,抽象思维不足。为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等方式,  相似文献   

5.
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简而言之就是把数学中“数”和“形”结合起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换来解决数学问题.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说明了“数”和“形”是紧密联系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与其他科目相比,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相对抽象,需要学生具备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形结合思想强调“以形助数”和“以数解形”,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认知能力,还可以降低小学数学概念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难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小学数学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数形结合思想,具体策略包括:借助数形结合强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展示数形结合思想、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方案以及利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技能。  相似文献   

7.
吴晓燕 《家长》2022,(34):79-81
<正>“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思想作为小学数学思想中的一种,对数学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文章详细阐述了数形结合思想的相关内容,对支持这一思想教学的理论加以分析。同时,文章从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数形结合思想的主要内涵从“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数形结合”三个角度提出几点教学建议,以供参考。一、“数形结合”思想的相关界定“数”“形”是数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当条件适宜时,“数”与“形”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被称为“数形结合”。  相似文献   

8.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与形,是数学学科的表达工具和重要载体,有着本质上的联系.数形结合可以借助图形的直观表达力来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使寻求答案的过程更为简洁和清楚,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形结合的妙用,快速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9.
“数”“形”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两大关键内容,数形结合思想能极大助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领域都可以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和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在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时,需要关注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容易出现的问题,充分了解学情,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习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只有注意这些要点,才能有效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学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数与形是最基本的概念,也可以说是其双腿,两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可谓是数中必有形,形中必含数.数形结合思想就是从数形两者的关系人手,实现二者对称信息的转化,实现以数助形,以形解数。本文笔者根据自身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经验出发,理论结合案例方式,阐述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解题中巧妙运用.  相似文献   

11.
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的确,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能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因此,教师应将"数形结合"的思想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才能真正做到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数形互换,从而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数形结合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通过“以形助数,以数解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它是数学的规律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我们可按以下基本策略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数与形本两依倚,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重要性被一语道破。数形结合法是高中数学重要解题思想之一,它的运用可以将图形问题的复杂性转化成数量问题的简洁性,也可以将抽象的数量问题性转化成直观的图形问题,从而使得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具体,从而使学生易于理解,提高解题能力。与此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相似文献   

14.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将抽象的数量关系与直观形象的图形相结合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本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关键策略.在数学核心素养指导下,广大数学教师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维.下文就以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为例,结合个人教学经验,从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应用问题、具体应用、应用原则四个维度进行探讨,力争依托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小学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在小学数学课教学中,就是应该注重数形结合,结合实际生活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和数学学习能力。幼教阶段数学学习就是通过数形结合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知识。获得基本思想,积累基本经验,掌握基本技能,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便是这些重要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既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数形结合思想是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之间的转换,将抽象的数学与直观的图形结合在一起,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以“数”助“形”,以“形”助“数”,可以使许多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化。文章基于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的基本概念和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7.
黄江艳 《新疆教育》2013,(7):133-134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这句话形象、简明、扼地指出了数和形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数形结合”既是一种重的数学思想,也是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方法。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陈义彬 《陕西教育》2009,(12):11-11
“数以形而直观,形以数而入微。”数形结合的思想,是通过数形间的时应与互助来研究并解决问题的思想,是最基本的数学思想之一。为培养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熟练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9.
胡继松 《初中生》2012,(6):26-29
正数学家华罗庚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思想就是通过数形的对应关系来研究问题的思想。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能认识问题的本质,提高解题能力。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主要有三种类型:以数助形,以形助数,数形互助。  相似文献   

20.
数学大师华罗庚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一语道出了数与形相结合的真谛。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对数量关系的讨论来研究图形的性质,也可利用图形的性质来反映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数形结合使数和形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数形结合”是初中数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学好初中数学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