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前半部分“百草园是我童年的乐园”中写的“美丽的自然之景”、“奇妙的女蛇传说”和“快乐的雪地捕鸟”等内容。不仅学生喜欢读,而且老师也愿意引导学生品析其内容、语言、写作技巧之妙。对于后半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也许是作者对枯燥的书塾生活流露的不满,一直以来不仅学生厌恶,  相似文献   

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告诉我们: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实在是无味的。但是,我们却不因此而觉得文章也无味。这个原因是,鲁迅把三味书屋的无味生活写得有趣极了。然而,深入理解这一点的突破口,却是写得再简单不过的一句话:“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相似文献   

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前半部分“百草园是我童年的乐园”中写的“美丽的自然之景”、“奇妙的女蛇传说”和“快乐的雪地捕鸟”等内容,不仅学生喜欢读,而且老师也愿意引导学生品析其内容、语言、写作技巧之妙。对于后半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也许是作者对枯燥的书塾生活流露的不满,一直以来不仅学生厌恶,而且老师也因引用的语言晦涩难懂,没有什么情趣而不愿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品味“三味书屋”之味。其实,“三味书屋”部分也别具韵味。书屋名字之味“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屋,在嘉庆年间置办的。其名字…  相似文献   

4.
鲁迅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云棠同志也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写的是当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云棠同志写的是今天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七十多年来它们究竟有什么变化?鲁迅当年那样写究竟想表现什么?云棠同志是怎样揣摩鲁迅当年的心思的?试将两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一个比照,你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相似文献   

5.
对于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学语文教师历来重视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个不同生活场所进行对照,对比百草园的绚丽多彩与三味书屋的单调乏味,并由此得出结论,即文章批判了陈腐的封建启蒙教育。他们所列举的证据主要有三:一是写三味书屋陈设古旧,气氛沉闷;二是写“我”向先生请教“怪哉”之事;三是写“我”就只读书的情形。我们细细推究,会发觉以上三点都下足为据。其一,三味书屋是书塾,是求知之所,它当然不同“我”游玩的场所“百草园”那样的多姿多彩,充满诗情画意。强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进行对比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简单的陈设、庄重的气氛,显得简洁、宁静、古朴,这正是书塾所应有的特点。其二,“我”向先生请教“怪哉”之  相似文献   

6.
“对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许多评析者都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加以比较、对照,从而得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是“我的苦地”的结论。对“百草园”是“乐园”这一说法,大家已无可非议;但对“三味书屋”是“苦地”这一说法,我们觉得欠妥。首先,从本文的写作缘起和本意来看,“三味书屋”不应是“苦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对此文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可见,鲁迅借回忆旧时美好的事物,来排…  相似文献   

7.
《新教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扈伟玲主编)一书中,关于《从百草园到一味书屋》一文,编者的评析是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相比、对照得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足“我的苦地”。对“百草园”是“乐园”这已是共识,但“三味书屋”是“苦地”,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大凡读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人对鲁迅先生描写的那段有关读书的文字并不陌生: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单调枯燥,教学内容陈腐,艰涩难懂,教学方式则是死记硬背,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学生对文章好坏的判断标准是看先生读书  相似文献   

9.
【我解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成年人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文中自然存在着两个“我”,一个是过去的童年的“我”,一个是现在的成年的“我”。两个“我”的生活环境、学识思想大不相同,那么两个“我”眼中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是否一样呢?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课本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了。其中“三味书屋”是少年鲁迅读书的地方。每每读书至此,总有学生提出:何为“三味”?笔查阅了有关资料,现整理如下,希望有助于对课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阅读课文要弄清它的中心意思,常用的方法有:一、找出直接点明中心意思的语句。二、抓住关键语句。三、注意标题。课文标题有的直接暗示中心,有的形象的暗示中心。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到……”表明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转换,既揭示了记叙的地点和内容,也暗示了其中变化。四、学会分析概括,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弄清全文主要写了两部分内容,中间为过渡段,再分析第一部分内容写百草园给“我”带来的快乐,第二部分写三味书屋死板枯燥的生活,过渡段表明我对百草园的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2009,(3):64-64
《语文学习》2008年第11期发表了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的《如何读与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文章最后指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构成了鲁迅先生童年生命成长的两个空间。鲁迅先生虽没有完全否定学校教育,但显然对“百草园”这个“大自然空间和民间文化空间”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里这样写道:“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  相似文献   

14.
王斌  庞丽 《教师博览》2005,(12):44-4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是初中语教材的传统篇目。中的“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上私塾读书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文中的“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上私塾读书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写记实的文章要说真实的话,不要说假话、空话。“真”包括两方面,一是事实要真,二是感情要真。第二单元《从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从内容来看,可谓真有其人,真有其事,真有其物。现在你去鲁迅的家乡——浙江绍兴,还可以看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旧址。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同样也真实的:风景如画的百草园给人以“无限趣味”;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雀的游戏令人忘怀;美女蛇的故事更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难怪家人要送“我”进书塾时,“我”无奈和百草园的一切一一道别。与之相比,封闭、沉闷的三味书屋生活  相似文献   

17.
一、“先生”非“寿镜吾”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想内容新探》一文,把作品中的“我”和鲁迅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作品中的“先生”和寿镜吾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不同的天地,或者说不同的典型环境完全等同起来。这样做,我认为是很不妥当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回忆性的记叙文字,“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但是,它不是回忆录。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的小引里作了说明:“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文体大  相似文献   

18.
“九义”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与使用陶隆志“九义”初中语文教材试用快两年了。根据试用,我认为这是一套实用性很强的好教材,它具有下述四个最显著的特点。1、注意联系生活,学生易于理解,便于接受。例如第一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  相似文献   

19.
一、“批注”训练的提出如何通过“自读课文”的学习来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如何使学生对“自读课文”的学习有兴趣?我在处理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教学时,根据课文《一面》采用批注提示课文内容的特点,我将“批注的理解和训练”作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通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面》两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了什么是批注,怎样做批注,理解了批注的作用后,  相似文献   

20.
《新教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扈伟玲主编)一书中,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编者的评析是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相比、对照得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是“我的苦地”。对“百草园”是“乐园”这已是共识,但“三味书屋”是“苦地”,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首先,从本文的写作缘起和本意来看,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对此文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