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研究探讨了吴三桂在辽东地区的籍贯问题。  相似文献   

2.
看到广岛亚运会的圣火渐渐熄灭,我突然想到,要贯彻中共中央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就出版界来说,任务是十分繁重的。 也许你会感到突兀,还是让我慢慢说来。前几天翻阅报纸,看到一位资深人士写的评论小山智丽(何智丽)战胜邓亚萍这场球的文章,作者在文章中竟把何智丽称作吴三桂,不免令人倒抽一口冷气。 吴三桂何须人也? 他是明末引清兵入关,又为清兵先躯,镇压农民起义的一位官员,很久以来,人们都把吴三桂作为“卖国贼”的代名词。如今将他比作何智丽,实在使人吃惊。说实活,那场球的实况转播我也看了,当时只看到小黄球你来我往,乒乓艺术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地步实在令人赞叹不已,心中丝毫没有愤慨之情。看了这篇文章后,心里不觉纳闷起来,问是不是自己的“思想感情”出了问题,否则怎么会连“吴三桂”也恨不起来? “斗”半天,还是百思不得其解。外国籍的中国人,在科学、技术、文艺……等等领域中有了成  相似文献   

3.
吴三桂尸体是否为清朝政府所获,300年来多有疑惑。2010年7月,在考察贵州岑巩县之水尾镇马家寨时,听到吴氏秘传人谈过诸多有关陈圆圆梦幻中吴三桂的影子,令人生疑。不久,传出发现一座怪异墓碑。同年10月,再次考察马家寨,对于这座墓碑进行研究的结果证实,这是吴三桂的墓。为此,本文对陈圆圆梦幻中有关吴三桂尸体的行踪和吴三桂墓碑等相关情况进行系统梳理和考证,结论是:墓碑是吴三桂的。本文将对这个墓碑进行考察的情况,加以如实报告。  相似文献   

4.
明清鼎革之际,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由此成为臭名昭著的“汉奸”。本文则重点剖析了李自成招降吴三桂的真实目的,及大顺政权铲除吴氏家族的必要性,指出李自成的真实意图是诱降并抓捕吴三桂,计划败露后迫使吴三桂投降满清。当时,明、顺政权腐朽,满清政权崛起,历史借吴三桂之手引清兵入关,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举兵反清,随后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等起兵响应,史称“三藩之乱”。不言而喻,历史早已将这次事件定性为“叛乱”,后世治史者亦多沿袭陈说,遂使吴三桂被长期钉在耻辱柱上。笔者以为,这场对清朝统治者来说是一次叛乱的斗争,具有反抗民族压迫、维护民族平等的性质,具有恢复明朝社稷、实建汉家天下的企图。此非故作危言,但书一得之见。  相似文献   

6.
看到一则资料,是国外高校对学子进行历史考试中有关中国历史部分的试题,看了不由爆笑不已。现照抄如下—1.为了一个特别美貌的女人而引清兵入关的明末将领是:  相似文献   

7.
吴三桂,一个在明清之际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不仅因其生平的曲折经历留与后人回味,更因其反复无常,背叛成性的性格特点在中国历史上罕有其匹,备受史家关注.正因如此,对于吴三桂人物形象的建构常常颇受争议而又至关重要.不同的利益团体因各自需要和所处背景的差异对吴三桂的评价也往往侧重不同.而我们对于其“不忠不孝”、“不子不臣”等形象脸谱式的简单化处理也正是因为受到当时历史条件下两大阵营——满汉民族对话语控制的影响而逐渐定格.然这“定格”背后诸多历史因素却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本文试图从满汉两民族的视角出发,分析不同话语情景下对其评价形成的原因,进一步深化对吴三桂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国内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形势急剧变化。当时任辽东总兵的吴三桂充当引清兵入关的汉奸,镇压农民军和抗清力量的刽子手,晚年又借圣祖撤藩之机于云南发动叛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自演了一幕建国称帝的丑剧。关于他在衡州称帝的始末,《清史稿·吴三桂传》作了简要的记录:“是岁,三桂年六十有七,兵兴六年,地日蹙,援日寡,思窃号自娱。其下争劝进,遂以三月朔称帝,改元昭武,以衡州为定天府,置百官,大封诸将,首国公,次郡公,亚以侯伯。造新历,举云贵川湖乡试。  相似文献   

9.
吴三桂降清叛清,其家族两次遭到灭门。据清朝官方史书记载,"三藩之乱"后,清廷将吴三桂祖、孙"剉其尸骨,传示各省";其爱妾陈圆圆的下落,有投湖自尽,或逃离,或隐居等说。有关吴三桂的历史记述到此为止,给人的映象是,吴三桂已满门灭绝,无后裔存世,在清朝的官方史书及学者的著述中,再也找不到吴三桂及其亲属家人的点滴信息。新近爆出在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岑巩县马家寨发现有吴三桂后裔及陈圆圆墓,这是个惊人的消息!笔者与多位清史专家受邀两次到马家寨考察,从所收集到的证据显示:现今在马家寨所居住的吴氏族人确为吴三桂后裔,陈圆圆曾归隐在此地,吴三桂、陈圆圆、马宝、吴应麒等人的墓也在此地。  相似文献   

10.
综观古今中外,一个王朝或一个国家在上百年时间里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撕杀、争斗的事例并不少见,但大多因为王位继承、宗教信仰或领土纷争等等。而把统一发型、统一服装等生活习俗和整个王朝、一个国家的命脉捆绑在一起的却很罕见。坚持“依发法国”,狠抓“头等大事”的中国满清王朝却就是这样一个“罕中之绝”。  相似文献   

11.
清代三藩之乱中的吴三桂政权,其武官系统中存在将军号和军职两个序列.将军号在吴三桂起兵之初便已创设,用于标识武将的等次,目的是合理安排旧部和降将的地位;而军职则标识了军队实际管辖关系的等级.此外,对基层武官,吴三桂政权有资格的考察,包括武举和“随征官”.武官的将军号有升转之制,地方镇标中的武官可以升入亲军中.但是军职的滥授迅速发生,导致武官制度出现困难.  相似文献   

12.
刘凤云《呈三桂传》除条理明晰,重点突出,分析精当,论深邃外,史料运用,尤见功力;是一部结构严谨,闪烁灼见而晓畅精辟的好书。  相似文献   

13.
在滇南彝族地区,流传着一部成书于清代的彝文古籍《吴三桂野史》。该书并没有完全照搬中央朝廷或汉族一方的立场叙述模式,对吴三桂的评价也和汉文史料有所差异。该书在史实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增加了彝族视角、彝语地名,以及彝族打鸡卦占卜、歃血结盟、彝族土司及土司兵马等具有彝族文化特色,反映了当时滇南彝族对高大上的国家史、改朝换代史等主流历史的主位认识,从中可窥探清代滇南彝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4.
关于问题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该不该提出问题?课堂上该不该提问题,这在以前似乎不是问题,而今则有许多教师主张应该向中国古人学习,重视诵读涵咏,语文课上不必提出问题。是否存在这种不涉及问题的课堂?比如欣赏一首诗或一篇优美而浅显的散文?是否只要阅读、吟诵就可以达到学习的目的?从理论上讲应该存在这样的课。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就认为人的大脑中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其中默会知识即指那些不能言传、不能系统表述的部分。这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只能通过感悟、体验去认知。朱熹亦云:“读书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  相似文献   

15.
一、该不该提出问题? 课堂上该不该提问题,这在以前似乎不是问题,而今则有许多教师主张应该向中国古人学习,重视诵读涵咏,语文课上不必提出问题。是否存在这种不涉及问题的课堂?比如欣赏一首诗或一篇优美而浅显的散文?是否只要阅读、吟诵就可以达到学习的目的?从理论上讲应该存在这样的课。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就认为人的大脑中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其中默会知识即指那些不能言传、不能系统表述的部分。这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只能通过感悟、体验去认知。朱熹亦云:“读书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相似文献   

16.
在一堂数学课上,老师问学生们:“谁能出一道关于时间的问题?”话音刚落,有一个学生举手站起来问:“老师,什么时间放学?”  相似文献   

17.
某高校今年流行染发。到处充斥着全染、半染、挑染的脑袋 , 有 金 色、 白色、黄色的 , 色彩比天空的彩虹还要多。这可引发了一片的口水。 年 轻 教 授 不 以 为然 , 觉得有趣 , 而且学生的名字实在难记 , 这下可好 , 大家都不同的发色 , 方便上课点名 , 如 :左边那个红头的,中间那个斑马纹头的……青春本来就是五彩缤纷的。老教授却纳闷 : 我隔三岔五还要染一次的黑发 , 你们倒好 , 黑亮亮的头发不要 ,却要标新立异。特别是那个把头发染成白色的 , 看上去比我还上年纪 ! 学校的发廊可笑歪了天 , 纷纷打出染发的招牌广告 , 还改了理发店的…  相似文献   

18.
周五,文学社的活动总是在我已饿得半死的情况下才听社长一句:“今天先到这里吧。”然后我拖着沉重的身体和饿得发昏的脑袋挣扎着、拽着前面的椅子爬起来……被旁边的人一下又把我按了下去……(我好不容易站起来的啊!!)  相似文献   

19.
虽然人们经常与问题打交道,但要回答什么是问题却是很困难的,需要做多方面的分析。 首先,问题从最表层的意义上说是人的一种未知状态,人们由于缺乏某方面的知识,需要补充相应的知识和信息,才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20.
1982年的某日。江强又与同学打架了,他差点打瞎了同班同学余小华的右眼。江强的父亲哀声叹气,悲叹自己生了一个“混蛋儿子”。江强的母亲气得直掉眼泪。班主任王老师十分愤怒,几乎忍无可忍。她向校长提出:“开除这个学生。”有25年教龄的刘老师教那个班的数学,她发现,江强并不笨,品德也并不坏,只是太好动,自制能力较差。她建议,将江强送医院检查,或换一个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