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语文》2003,(12):25-25
本文具有层次分明、布局精巧,细致全面又重点突出的特点。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史题材,给读者一个总体印象。第二部分是全文主体,共四个自然段,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而以船头和船尾五个人物的雕象为重点,其中又以船头的三位主人公为主,三人中又着重突出苏东坡的形象,以紧扣“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借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即核舟窗户上的雕刻,虚写环境,引起读者的创造性想象,以补充小舟四周环境无法雕刻,难以直接再现的不足,使人们看到…  相似文献   

2.
王叔远曾刻核舟,魏学伊受赠核舟遂作《核舟记》。核舟,构思奇特,巧夺天工;《核舟记》,谋篇绝妙,脍炙人口。真可谓“舟奇文妙,珠联璧合”。  相似文献   

3.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工艺美术品的说明文 ,全文虽然只有四百多字 ,却生动细致地介绍了核舟的全部景物 ,一一注明了各部分人、物的方位、数目、大小 ,并细笔勾画 ,给人具体深刻的印象 ,使人感到无限情态奇趣尽在寸核中 ,不禁称奇道绝 ,叹为观止。根据单元提示所述本单元“要继续练习诵读 ,培养文言语感”的要求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练习诵读 ,培养语感 ;(2 )理解语言的简洁、生动。课文对核舟的整体及各部分的介绍有条不紊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这是初二学生还不易理解的问题 ,因此是教学中的难点。为了较巧妙地突破教学的重难…  相似文献   

4.
赖小珍 《现代语文》2014,(12):60-61
王叔远微雕艺术品的技艺特点在《核舟记》开篇就有介绍,一直以来,各类语文参考书都将其概括为三点:一、所用材料体积小;二、所刻事物繁多;三、所刻事物情态毕备。可是,细读文本就会发现,其实还有一点,即凡所刻之物都因势象形。  相似文献   

5.
王叔远曾刻核舟,魏学伊受赠核舟遂作《核舟记》。核舟,构思奇特,巧夺天工;《核舟记》,谋篇绝妙,脍炙人口。真可谓“舟奇文妙,珠联璧合”。核舟的奇特构思,体现了雕刻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凝聚着雕刻家滴滴心血。小小核舟,有何奇特之处呢?第一,体积小,容量大。“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就在这“曾不盈寸”的小舟上竟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共三十四字,仅此足见雕刻家技艺超群。第二,物有趣,人有神。篷,用箬竹叶做成;小窗,灵活自如,能启能闭。开启小窗,“雕栏相望焉”,说明船舱是中空的,增强了小舟的立…  相似文献   

6.
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进行说明的方法,了解本文语言简洁、周密、生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核雕系民间微型雕刻工艺。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雕刻而成,多制成为佩件、扇坠、串珠等为藏家收藏、把玩。其特点是在较小果核上表现出复杂题材,雕刻手法细致入微。中学课本的一篇《核舟记》,苏轼夜游赤壁的一叶小舟让我们每个人对核雕都不感觉陌生。  相似文献   

8.
《核舟记》一文有三个重要人物:苏轼、王叔远、魏学。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篇充满理解与想象的文章,王叔远捕捉并刻画了瞬间的人物形象,让人物的组合在默然无声中说话,彰显了核舟的灵魂。魏学理解了王叔远的刀尖艺术,他借细腻的笔触描摹了核舟的传奇神韵,也借《核舟记》贯穿了苏东坡、王叔远与自己的人生,而这全因为懂你。  相似文献   

9.
说明文是比较常见的应用型文体,文章内容具有科学性,结构具有条理性,语言具有准确生动性。历年中考对说明文都有考查,所以应引起对说明文教学的重视。说明文教学应该重视哪些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有关说明文的知识点?本文以《苏州园林》为例,分析说明文教学应该讲授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唐正富 《现代语文》2005,(12):24-24
《核舟记》系明代文人魏学洢所作,属文言短篇。通篇来看,它是一篇文言说明文。我们在获知说明文及文言知识的同时,对文本仔细进行扫瞄不难发现:雕核舟者鬼斧神工;以写“核舟”为名,作者也匠心独运。一奇作者在首段中交待“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擅长微雕技术,该段末句又讲王叔远“尝贻余核舟一”。选定末句分析,我们发现它的神奇巧妙在于:作者暗示我们“桃核样大的小船虽然小,然而我拥有它、经常把玩它,观察自然仔细,对所记情形真实性,读者朋友完全可以放心”。这拿我们今天创作首先要仔细观察的观点去衡量,依然不过时。二奇艺人王叔远微雕…  相似文献   

11.
王叔远曾刻核舟,魏学伊受赠核舟遂作<核舟记>.核舟,构思奇特,巧夺天工;<核舟记>,谋篇绝妙,脍炙人口.真可谓"舟奇文妙,珠联璧合".  相似文献   

12.
《核舟记》是说明性的“记”体文,雕刻者的“奇巧”技艺在文本中是显性的。细探核舟作品背后,是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爱岗敬业的大国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坚韧执着毅力的体现,是华夏儿女豁达乐观、热爱生活态度的体现,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意志的体现。在新时代,工匠精神同时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更需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推荐了背诵的篇目。这几年的中考题都加重了默写古诗文的内容。这表现出新课改对语文积累的重视程度。我们的教学思想要明确——启发学生明白背诵的必要性,在教学中要多想办法,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不知不觉中熟读成诵、养成习惯,使背诵教学收到应有的效益。以下是在学习背诵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核舟记》的一点体会,总结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  相似文献   

14.
15.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全文只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文章语言简洁、生动、严密且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教学时,应渗透《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达到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的目的。一、“画”“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导语设计。请同学们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长为3厘米、宽为1厘米的长方形,在长方形内再画一个椭圆,把这个椭圆看作一只船,请你在船头画3个人,船尾画2个人。船头的3个人中,中间的一个戴着高帽子……可能不少同学说地方太小,画不上。确实是这样的。不过,有一个…  相似文献   

16.
(一) 在教读《核舟记》时,笔者觉得对"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的解释似有斟酌的必要.查阅近年来不同版本的教参资料,其解说分别如下: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编选了魏学咿的《核舟记》一文。课本对“其船背稍夷”一句中“船背”的注解是:“船的顶部较平。”《教师教学用书》也提供了隋树森先生的分析:“背”字在这里应当解作“上面”。动物的背向上,所以上面也叫“背”。“船背”的“背”同“驴背”、“鹤背”、“鹏背”的“背”意思一样。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两句诗:“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  相似文献   

18.
说明文阅读     
《中学文科》2008,(10):23-31
课标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阅读和考查有明确的要求,综合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理清说明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2.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前,就听到不止一位老教师谈论本单元最难教的一篇文章是《核舟记》。这激起我的好奇心,是什么样的一篇课文让老师们都感到头疼,费时费力,而且收效甚微呢?在纵观整个单元的文言文后,我也发现本单元的其他几篇文言文,要么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桃花源记》,写的是一个奇遇,引人入胜,而《陋室铭》《爱莲说》《大道之行也》读来如行云流水,朗朗上口,均是名篇,且篇幅短小,几篇文章最终  相似文献   

20.
《核舟记》是一篇传统的文言散文,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微雕艺术品“核舟”。教学本文,完全可以趣味盎然.让学生陶醉,乐不思“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