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段时期以来,全面否定祖国传统文化,宣扬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文章言论充斥在一些书刊杂志中,喧嚣尘上,似乎成了一种时髦。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从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出发,直到否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走上了彻底的民族虚无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成就了中华民族辉煌的文明,丰富了中华思想文化的宝库,形成了宝贵的教育经验,在人类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元典思想,深深地融进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中。中国现代的教育,培养了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代又一代人。这些都毋庸置疑。本文集中讨论的则是...  相似文献   

3.
余光中这一代作家有着特殊的经历与遭遇,他们从大陆到台湾,从台湾到海外,他们经过了双重的放逐,离开故土越走越远了。尽管身置物质发达的西方社会,但在精神上却是痛苦的。这种思乡不仅是地理的,更是精神的,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的。这种“中国情结”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归依;是对故乡故土的思念、眷恋;是对文化传统的挚爱、归宿。此时的游子,拒绝西方,即使身处蓝色文明的包围之中,也无法阻断对民族文化的向往。《南太极》以其精妙的语言,铺叙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影响和冲突,奏响了一曲颂扬民族文化的凯歌。  相似文献   

4.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教育工作需要加大继承、重建传统民族文化教育的力度。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教育内容。学校是汇聚、承传、选择和创新文化的高级文化体,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世界物质和文化的传承延续,都是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5.
《河殇》宣扬以地理环境决定论为核心的唯心史观,集中表现在《河殇》把人类文明分为“内陆文明与海洋文明两大单元”。鼓吹“蓝色的”海洋文明优秀论,而黄河孕育出的中国的内陆文明即“黄色文明”是“超稳定结构”,“永恒的超稳定”。两种文明斗争的结果是“蓝色的”海洋文明战胜和取代“黄色的”内陆文明。《河殇》就是用这种唯心主义历史观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而达其政治目的的。因此,评析、揭露《河殇》兜售的唯心史观及其险恶的政治用心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要对中小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徐玉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上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水准,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现实意...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于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思想源泉:世界上古代有五大文明.即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代东方中国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8.
一、传承传统文化,开启"儒学校园"之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明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千百年来 ,反映中华文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哺育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同时 ,也为世界的文化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弘扬中华文明 ,凝聚民族精神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是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 ,重视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很有必要。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近代以后,创造了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遭遇到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不断进取,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在成功开辟的这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上,中国传统文化避免了同近代中国社会一道走向没落的命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翻开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不仅给东方社会的历史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而且对西欧各国的历史进程也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里,我们试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为例,探讨一下它对欧洲文明的深远影响.发生于十四至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以封建制度普遍解体和城市资产阶级兴起为基础的反抗中世纪传统的思想文化运动.如果说在文艺复兴中,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是被当作文化的源泉和基础,生存的目的和理想的话,那么在中国古老大地上产  相似文献   

12.
在“八九风波”期间,“要民主”是被用得最多,喊的最滥的一个口号。随着“两乱”的平息,善良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由极少数人挑起的这场风波,可以算得上一次资产阶级民主的大表演,其实质是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无产阶级专政,妄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然而,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过去没有成功,现在和将来也肯定不会得逞,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痛定思痛,认真反思,对国内外敌对势力宣扬和叫喊的“民主”,在一些人思想上造成的混乱的“民主”,有必要作一些剖析。  相似文献   

13.
传统道德何以在今天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传统道德活在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过程中,也活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其葆有生命而存活、发展的根据何在呢?就在民族、中华民族之中。创造并承载文化的主体不仅是阶级,而且还有民族。中华传统道德,是历史上各个不同的阶级所创造和承载的,同时,也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和承载的;它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民族精神的特点,有其合理存在的根据。全盘西化论和“彻底革命论”否定中华传统道德,就因为他们不懂得这种根据。  相似文献   

14.
<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首先是文化的复兴,中学生是传承祖国文化、建设富强中国的生力军。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中华优秀文化夯实青春力量,滋养奋斗火种,其必要性显然是毋庸置疑的。一、关于传统文化的阐释(一)主要种类传统文化由文明演化、汇集而成,可以间接反映出民族特质和风貌,能够概括民族历史上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佛、道”三家为支柱,从思想、文字、语言中分离出“六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展开,意味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任务的展开。中华文明作为古老的、传承至今的伟大文明,自近代以来,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它的现代化任务,即进入到现代化这一普遍的历史性进程中,而这一现代化进程必须根据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而得到具体化。这意味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必然要求对外学习与自我主张的统一,在“文化结合”的锻炼中产生出历史性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铸造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传承了优良的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在几千年积淀和传承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凝练为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智慧,化生为一种注重现实的入世精神,积淀为一种厚德载物的中华美德,铸就为一种有为无为辩证统一的处事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在精神标识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7.
学术研究是不是需要激情,通常人们会持相反的看法。本人不敢自许为诗人哲学家,但自觉得是带着浓重的文化情结来思考、审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假如有这样两个人,一个是用他的中国心中国情来感悟中国文化,另一人则为“偶然落在一片名叫中国的土地”,盖上了“怎么也刷不掉”的“黄色的印记”而“烦恼”,那他们的传统文化观会迥然不同。80年代中后期的大学讲坛上有这样一种怪现象:有的人靠骂中国人,糟蹋祖宗来赢得掌声;有的青年学生一听介绍西方的情况就入迷,一听黄色文明低劣、传统  相似文献   

18.
古诗文一直都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载体。中华民族之所以这么强大,就某种原因上是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入古诗文既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本文就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古诗文教学中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9.
小说《狼图腾》通过“狼”意象的描写,展现出一条“狼-羊”斗争关系的文明进化观。在两种文明形态的观照下,面对中国文明现代性的迫切诉求,力图从草原游牧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求中华民族的文化改造和重建的有效路径。突出体现了作者对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坚守和护卫,同时以一种鲜明的反儒家文化的纯粹的游牧民族色彩,进一步凸显他的文化民族主义的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20.
“文化热”暂时沉寂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价格涨落的行情似乎又有变化。这种认识的运动能在不同层次中深化人物对中国文化的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思考,却不会改变中国文化的本来价值。中华民族的发展,不能脱离它赖以吸收养分的文化源流,也不可能停留在原来的历史水平上。轻易地否定和断然地肯定,都不会对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和发展起积极作用。我们需要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才能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只有正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在,才能坚定正确地走向二十一世纪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