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卷首语     
雅文化和俗文化的竞争日趋剧烈。在文化市场上,俗文化长驱直入,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雅文化几乎无还手之力;在党和国家的文化导向上,雅文化则深受褒奖,而俗文化却较难登堂入室。这是国家力量对于市场力量的一种校正,也可以看作是“雅俗之战”的第二战场。先看第一个战场。我们权且叫作“市场战”。在市场上,通俗文化的市场是个大市场,高雅文化的市场是个小市场。一般说来,通俗文化较易生产,而经  相似文献   

2.
民间美术的研究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也是多学科的一项比较研究。其道理很简单,就是民间美术内涵的丰富性和广袤性。民间美术不能仅仅理解为是民俗活动的一部分,而应视为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也不能仅仅理解为是下层人物的一种审美追求,而应视为是地区的乃至民族的一种审美追求。如果中国文化可以简单划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两种类型,民间美术则是划入俗文化这个层面里。雅文化和俗文化并非被有的人所说那样是泾渭分明。从历史角度和文化角度考察的结果,这“雅”、“俗”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的娱乐新闻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但是在快速发展当中,有些媒体错误地认为娱乐新闻的"俗"就是低俗、庸俗,而对于高雅艺术,更是避之唯恐不及,生怕一沾着了"雅"字,就会失去读者、失去市场。其实,"俗"与"雅"是相对的,"俗"可以转化为"雅","雅"也可以转化为"俗"。办好党报的娱乐新闻,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娱乐新闻"俗"与"雅"的关系,真正做到化俗为雅、化雅为俗。  相似文献   

4.
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朝着与对立相反的方面转化。“雅”、“俗”文化也一样,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对立后,随着电视媒介文化的出现和发展,开始呈现出“雅文化”和“俗文化”相对统一的局面。当然,有些人还在乐此不疲地将二者放置于对立面,还有不少人对电视媒介中“俗文化”的传播提出种种质疑和责难。但笔者认为:只要我们细致地、负责任地进行探讨,电视媒介传播完全能走出一条“雅”、“俗”文化彼此兼容、和谐互动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雅与俗这一对文化概念出发,探讨广告中"雅符号"和"俗符号"的编码特点及其对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并针对当前广告的泛"雅符号"化态势进行分析,然后从商品属性、品牌定位和受众解码机制三个因素对广告编码中"雅符号"和"俗符号"的应用提出了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9,(4):107-112
从文体论的角度分析,《四库全书总目》"雅体论"可归纳出风雅、奥雅、高雅、清雅与雅丽等不同体貌样态,其中典雅意味着对典重、醇正价值的强调,奥雅侧重于通过学问或感思实现对浅俗的超越,高雅与清雅则分别蕴含了"以高逸俗"与"以清涤浊"的文化逻辑,而雅丽作为兼涉"文""雅"两个范畴的复合性体貌则意味对既鄙且俗的蔬笋气之祛除。  相似文献   

7.
“雅”与“俗”“雅”与“俗”是一对矛盾,也是读者对象的大问题。大家总说要“雅俗共赏”,但怎样能做到雅俗共赏呢?“雅”是什么?“俗”又是什么?怎样处理好“雅”与“俗”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都很值得探讨。 (一) 《文史知识》创刊之前,社会上已经有不少有关文史的刊物了。我们要把《文史知识》办成什么样子?过“雅”,则深,阳春白雪固然高洁,然而“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不符合我们向广大读者宣传、介绍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化的宗旨。过“俗”,发行面可能会大,经济效益会好,但不利于读者的提高。经过反复考虑,再三实践,我们决定把《文史知识》办成这样一种杂志,它介绍的是基本知识,但又是有学术水平、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基本知识。这  相似文献   

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的、可持续的繁荣和发展。其中就要处理好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俗文化与雅文化、时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目前人们较多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文化究竟是否应该和能够走市场化和产业化的道路?进入市场的文化是否将变得低俗?传统文化、雅文化和精英文化是否将走向衰落?“文化产业”和与之相关的时尚文化、俗文化、大众文化的发展,将带来文化繁荣还是导致“文化沙漠化”?等等。在目前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对这些问题倘无清晰准确的判断,就不可能有自觉而果断的抉择。但这些问题本身都涉及非常深…  相似文献   

9.
姜昆谈雅俗     
○我以为雅俗从来就是相通的 中国的文化历史,就是一个由俗到雅、又由雅到俗来回反复的一个过程。 中国的第一部著作《诗经》,实际上反映的就是老百姓很普通的生活。如《伐檀》就是一首很俗的民歌,伐木头时唱的歌完全是自然劳动的歌声,是艺术的原始状态,经过加工整理而成:“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  相似文献   

10.
雅到俗时俗亦雅──读《新民晚报》单澎铭大俗必定大雅,大雅也会大俗,文艺界广泛流行的这句名言,用在《新民晚报》身上,也是十分合适的。雅与俗,是统一在党报新闻原则下的两个方面,其一是高雅不清高,其二是雅时亲切动人,俗时也绝不俗不可耐,刻意追求质朴特色的《...  相似文献   

11.
电视传播常常因为其大众传媒的通俗性和传播的市场性,要做到雅与俗、叫好与叫座兼得似乎较难。而最近,央视播出的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却因为同时得到了社会精英和普通大众的共同认可,挑战着电视文化的传统价值体系,证明着雅与俗之间并非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也证明着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国民综合素养的提高,社会精英与普通大众之间已经很难截然划分,更证明着电视文化本身可以在大众传播的渠道中,完成传播知识、沟通情感、创造共识的重要作用。应该说,《舌尖上的中国》的高收视  相似文献   

12.
论“周末”的雅与俗马力雅俗共赏的新闻定位之所以以“雅”或“俗”来对周未版进行新闻思考,是因为在日常的新闻实践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评判:这张报雅一些或那张报俗一点儿。但是,雅也罢,俗也罢,“周未”作为党报的一部分,它的指导思想和办刊方针都不能游离于母体──...  相似文献   

13.
方玲玲 《新闻界》2004,(4):68-69
当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视融人人类生活.并逐渐体现出商业与文化、雅与俗等矛盾冲突的时候,人们对它的讨论就从来没有中断。随着媒介环境与文化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对电视的感情变得复杂起来,溢美之词与批判之声此消彼涨。其实除了电视这种媒介形态本身就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之外,电视的节目内容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目前,广播电视节目之多,既充实了人民大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为了使节目能够持久性地吸引受众,主持人不但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语言表达,还要与时俱进,突破固有的雅加入适当的俗,才能使节目深入人心,为大众喜爱。本文通过分析播音主持风格中雅俗的含义,进一步分析了播音主持风格雅与俗的个性化、多样化,以提高自身广播节目的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5.
陈迈 《东南传播》2013,(6):59-60
电视文化首先必须是一种大众文化,它能够而且应该取消"雅"俗"文化界限。从拥有受众量的角度看,电视文化不可避免地是一种俗文化,对大众而言,它又应具备品位和视野方面的优越性。电视的存在是要"让生活成为一件艺术品"。理想的电视文化应当是一种"通俗的高雅文化"。  相似文献   

16.
广告文化的关系,包括中与外、真与假、雅与俗诸方面.广告文化的中外关系,涉及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此我们应自信开放,洋为中用;当前中国广告真假并存,广告的“假”分显性虚假(非法欺骗)和隐性虚假(合法说谎)两种类型.对前者必须加强法律监管,严厉打击;后者基本遵循了艺术真实的要求,也不违反法律规定,允许其存在.广告文化有雅...  相似文献   

17.
所谓妈祖信俗口述档案,是指通过对妈祖信俗传承人、热心妈祖文化信俗事业的当事人或知情人,采取口头访问形式而取得的具有原始记录作用和保存价值的文字笔录、有声录音、影像录影等方式的口述记录。妈祖信俗VI述档案的抢救与保护在当前显得尤其紧迫和必要,不仅因为“妈祖信俗”已成功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妈祖文化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更因为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表明妈祖信俗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已提升到国家文化战略层面。  相似文献   

18.
电视文化雅俗的历史反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黑特 《现代传播》2001,8(4):46-50
产生于发达国家的"大众文化",在中国这个"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真正形成.目前存在的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事实上是中国传统雅一俗之辩在当代历史语境下的嬗变形态.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领域精英文化走向边缘,文化精英已成弱势群体,处于失语状态.文化精英应该冷静地认识到世俗文化主体性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因此对中国电视文化走向成熟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放弃历史责任而旁观.  相似文献   

19.
“雅”与“俗”这对矛盾,一直是道难解的题。字典中对“雅”的解释为,“正规的,美好的,深奥的,商品味的”;对“俗”的解释是:“大众化的,最通行,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由于人们的精神、物质生活等多方位的差异所造成的。特别在文艺作品方面,由于作者和读者的雅俗品位不同,更造成了一个百花争艳的局面。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的挂历,就其种类的属性,无疑是归入通俗一类的出版物。但是,因为它所面对的读者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口味和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编辑思路、选题内容、设计风格等,只定位在“通俗”方面。只有充分认识雅与俗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才能使我们的挂历常编常新,多层次地满足读者的需要。而且我们还应该努力在通俗的题材和内容中灌注高雅的品位,使文化层次低的读者也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得到美的高层次陶冶。因此挂历的特性必须是雅俗共赏,雅中藏俗。只有这样,才能被尽可能多的读者所欢迎,从而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丰厚的回报。从理性上认识雅俗互补的重要性并不是最难的,真要把它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特别是在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探索寻找雅与俗最佳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20.
从时已过半的1996年及已成历史的1995年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图书市场在经历了九十年代初的商品经济大潮冲荡,通俗文化大行其道之后,在文化规律调节性的作用下,已经进入一种雅可欣、俗可赏的齐头并进的磨合阶段。这种磨合可以从图书出版界与图书发行市场的交叉作用中看出,一方面图书出版界波澜壮阔,重炮不断,而另一方面,图书发行市场却微风细浪,难造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